文/蕭亦

30余年勤奮努力,朱有勇團隊的農業科研成果已經造福上億農民。他們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他們研發的“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已在國內外應用于3億多畝旱地作物。這兩項技術都可以減少60%的農藥使用,并能增產20%-30%。
年屆退休的朱有勇可以說功成名就,應該安享晚年了。
這時候,國家大力推進的扶貧政策,把花甲之年的朱有勇和瀾滄縣蒿枝壩村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2015年,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地處中緬邊境、主要生活著拉祜族的云南省普洱市瀾滄縣。貧困人口16.6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四成,瀾滄縣是云南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來干!”
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并選擇瀾滄縣最貧困的竹塘鄉蒿枝壩村作為試點,長期駐扎下來。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讓人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當。當時的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走村入戶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脫貧了……”
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脫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里,和老鄉打成一片。朱有勇從零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更管用的還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朱有勇說。
解決了溝通障礙,朱有勇的這場攻堅戰才算剛剛開始。一個個問題,在朱有勇腦海里等待破解——“瀾滄縣資源豐富,農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怎樣把這里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效益?這里的資源最適宜發展什么產業?”帶著這些問題,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間地頭的脫貧經。
首先要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農民們應該種什么?
“既要用好我們的科技成果,也要和這里的自然資源結合。”朱有勇抓住這條主線,通過對氣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條件的科學分析,找到了一個突破口:這里具備發展冬季土豆和冬早蔬菜的優越條件。
冬季土豆十一二月播種,第二年三四月份收獲。這個時候能產新鮮土豆的地方很少,收購價格也比較高,而且能讓冬閑田變成效益田,還不影響水稻等作物耕種。
“一畝地,一百天,一萬元。”朱有勇掰著指頭給村民算賬,村民將信將疑。2016年冬天,扶貧隊員找到村民劉金寶,動員他種冬季土豆。劉金寶嘴上答應,結果第二天就去地里撒了油菜種子。
百姓不信服,那就先做出樣子來!朱有勇找到村組干部,一起在蒿枝壩村的100畝地里,搞起了示范種植。2017年春天,示范基地迎來豐收,最高畝產4.7噸,平均畝產3.3噸。按照每公斤3元的收購價,平均每畝土豆收益近萬元。
消息傳到劉金寶耳朵里,他決定拿出2畝地種土豆試試。短短100天就收獲成果,他家地里長出了全村的“土豆王”,一顆足足5斤重……而到了2018年冬天,沒等扶貧隊員上門,劉金寶就把自家10畝地全部種上了土豆。這一年,瀾滄縣冬季土豆已推廣種植3200多畝,每畝可以為農戶增收2500元到7000元。
2018年,朱有勇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在人民大會堂手拿著比鴕鳥蛋還要大的土豆推介的形象,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
冬季土豆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不能小富即安。經過實地調研,朱有勇發現,瀾滄縣森林覆蓋率高,絕大多數為針葉林,是三七等名貴中藥材適宜生長的環境。
朱有勇帶領團隊啟動了林下三七專項科研課題。得益于朱有勇深耕多年的生物多樣性病蟲害防控技術,不用農藥化肥,有效解決了三七感染病蟲害致使根部壞死問題,并將林下三七不到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至70%。
有人開出10億元人民幣的高價,希望購買朱有勇的技術,但他拒絕了。朱有勇將自己的發明專利捐獻給企業和個人無償使用,只提出了一個條件:企業種植林下三七,不能用一粒化肥、不能打一滴農藥,最終利潤的15%分給當地的村民。
據測算,林下三七因為天然有機,有著更高的經濟價值,每公斤的干品價格能賣到6000元以上。林下種植三七激發了當地農戶護林育林的熱情。目前,瀾滄縣已經開展了1萬余畝林下三七有機種植的示范推廣,約千戶村民參與,每戶平均增收2.5萬余元。瀾滄縣有50余萬畝思茅松林,其中適宜三七生長的約40萬畝。假以時日,林下三七有望成為瀾滄縣一個支柱產業。
找準了致富產業,確定了發展方向,接下來就是普惠當地群眾了。為了指導農戶科學種植,朱有勇在全國首創中國工程院科技扶貧技能實訓班,招收的學員都是農民。
“手把手領著老鄉干,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朱有勇邀請院士專家直接給農民授課,既講通俗易懂的理論,又在田間地頭指導實踐,直到學懂學會。從冬季土豆、林下三七,到茶葉種植、豬牛養殖……朱有勇團隊前后共開設24個技能班,培養了1445名鄉土人才。
生產出來好產品,還要賣得掉,賣上好價錢。2019年11月11日,中國工程院瀾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班首屆電商班開班。朱有勇在班上教授農民自己開網店,把大山中的優質農產品直接賣到消費者手中。他還設想引進區塊鏈技術,解決中藥材的全流程追溯問題。如今,培訓的學員中,90%已經脫貧,50%的學員帶動了親戚朋友脫貧,還有的學員帶動了整個寨子脫貧!
五年來,在科技扶貧助推下,瀾滄縣從昔日深度貧困的“直過民族區”(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到今日“科技扶貧示范縣”的跨越,記錄著朱有勇這個“農民院士”五年如一日的攻堅奉獻。
心存百姓的人,百姓心中自然記著他。每到臨近春節,村民家里吃殺豬飯,都排著隊請朱院士……
又一個春天來了。望著林間、地下沉甸甸的收獲,拉祜族兄弟綻開了笑臉,也敞開了歌喉:“瀾滄江邊蒿枝壩,林下藥材滿山崖,生態有機三七花,人人見了人人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