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芬
(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1100)
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最重要的內容,直接影響學生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和語言學習的成效(教育部,2018)。主題語境不僅規約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學習范圍,還為語言學習提供意義語境,并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英語課程應該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并以此整合學習內容,引領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融合發展。
開展主題意義探究的閱讀教學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題建構意識、主動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李祖祥,2012),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張揚,2014),還能促進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與學習文本內容。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課堂就是圍繞一定的主題,設計課堂教學的目標、內容與活動(程曉堂,2018)。主題意義探究應成為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反觀目前高中的課堂閱讀教學,教師仍未跳出原有的教學模式,閱讀教學側重語法知識的講解和詞匯的記憶、梳理,缺少對主題語境的滲透和把握。主要問題如下:
部分教師希望可以將“主題意義探究學習”的教學思想融合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但是,由于對于主題意義的探究學習模式把握不足,選擇的教學主題目標不明確,教學銜接不當,從而出現了厚此薄彼的尷尬英語閱讀教學現狀。具體來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口號影響到更多的高中英語教師,越來越多的高中英語教師開始關注對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教學培養,并且嘗試以主題教學為依據,設計英語閱讀教學指導,但是,由于對英語教學材料備課不足,在將主題教學思想融合到英語閱讀學習中時,不少教師輕視教學目標的設定以及教學方法的安排,盲目追求教學的進度,學生無法進行深度的主題探究,所學到的英語閱讀知識多浮于表層,可想而知最終的教學質量并不高。
在實施英語主題意義閱讀教學指導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學習主體性體現并不明顯,教師依舊在過多的干預課堂,高中生閱讀學習興趣、個性和方法都很難有效體現出來。閱讀其實是一個自主性非常強的過程,無論是從教材給出的閱讀材料中尋找重點單詞、句型或者是時態知識,還是快速定位文章的中心思想,這都需要學生自己去用眼觀察,用心瀏覽和用腦思考,自主辨別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無用信息。繼而在多次的練習中逐漸強化學生對英語文本的主題整體把握能力。但具體到教學實踐中,依舊是教師在領導學生逐詞逐句的翻譯。
部分教師忽視了對主題意義探究學習模式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進行總結和反思。教學總結和反思工作,幾乎是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必須去完成的任務。教學指導中成功之處需要教師去記錄和總結,繼而通過交流和合作分析,可以影響到更多的高中英語教師。而英語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或者是暴露出的弊端,比如,教師對學生實施“一刀切”式主題教學,要求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得到的體驗和感受都是相同的,由此學生思考和學習的個性受限,而無法向英語閱讀深層領域前進。所以說總結和反思,對于高中英語教師是很重要的。
為解決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基于主題意義的閱讀教學進行探究,認為可從三方面開展教學:深挖文本,探究主題;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主題反思,促進提升。
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第一步。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層層深入,挖掘文本內容,從表層性信息到深層性信息,從事實性信息到推理性信息,從信息的語境性理解到信息的拓展遷移,穩扎穩打,提升學生的主題語境理解的層次。
1.表層性信息理解
在語篇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通過背景信息的導入,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在導入中,可設置形式多樣的情境,既可以是視頻、音頻、圖片等媒介引出話題,也可以是通過情境問題討論,喚起學生對主題的關注。在讀前活動中,讓學生對標題、插圖等進行預測,判斷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文本主要信息,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在讀中活動中,表層信息的理解主要體現在問題的設置上,可通過圖表填寫、事實性信息梳理等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案例1:在必修二第一單元“the Amber Room”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通過四幅圖片“Ming Dynasty vase, Taj Mahal, ivory dragon, Mogao Caves”,引出話題“文化遺產”(cultural relics),接著探討“文化遺產”的 定 義“A cultural relic is something that --1)has s_______for a long time;2)should be r____ or v_______; 3)tells people about the past.”引出詞匯“survived, rare, valuable”。接著向學生展示兩張琥珀屋的圖片并拋出問題考查學生對琥珀屋的了解程度,然后通過觀看一段琥珀屋的講解視頻,使學生對琥珀屋有初步的印象。在讀前活動中,先讓學生了解琥珀屋的材料“amber”并展示圖片,形象直觀,接著預測文本的內容: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引導學生讀前思考,然后帶著問題閱讀文本的第一段并回答“What is the Amber Room?”,了解琥珀屋的基本信息。
2.概括推理性信息理解
在篇章的表層信息梳理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深層信息挖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信息概括推理,理解作者字里行間、字里行外、弦外之音等內涵,推理作者的寫作意圖、寫作態度以及主旨大意,層層深入,理解語篇,發展思維。教師可采用問題回答、話題討論等形式,開展篇章信息推理概括。
案例2:在“the Amber Room”的讀中活動中,首先讓學生關注首段,了解琥珀屋的建筑細節,包含“name, color, design, decoration”,然后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該段的主要內容,接著引導學生用一個字概括剩余段落的主要內容:
之后,讓學生基于時間軸,概括四個年份琥珀屋發生的事情,即“1716,1770,1941,2003”,引導學生關注動詞,按照動詞歸納概括相應的事件,訓練學生的推理概括能力。時間軸如下:
接著,再讓學生回答問題,深層次地理解語篇,訓練學生邏輯性和批判性思維:
1.Why was the Amber Room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nders of the world?
2.Why would the Russians and Germans rebuild the Amber Room?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性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活動設計基于一定的主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開展課堂教學。具體表現為:基于學情,合理定位;以生為本,調動積極性。
1.基于學情,合理定位
在讀前、讀中、讀后活動的設置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和語言能力,設置相應的支架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合理定位教學活動和步驟。
案例3:以下筆者就結合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必修四中的第三單元中的第一篇閱讀材料“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 (一種非語言式的幽默)”為例。“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這篇文章中涉及的難點單詞并不多,但是在理解起來,需要結合具體的語境環境以及對一些名人的生平背景、經歷等材料來一同分析,比如,文章中涉及雨果的名言以及查理·卓別林人物,另外,還涉及到一個地名,為加利福尼亞州,這就為學生在整體理解上增加了幾分難度,很多學生僅僅知曉國外有一個著名的喜劇演員名為查理·卓別林,但是對于他的具體資料則一概不知。因此,我們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個關于查理·卓別林的無聲喜劇短片,以喜劇視頻的方式,有效吸高中生的學習注意力,其次,通過多媒體PPT的方式,補充關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雨果先生和卓別林的內容簡介,讓學生了解一些閱讀材料中人物、地點背景方面的知識,這樣他們在分析閱讀材料的過程中就會有更大的信心和把握。另外,教師在播放這些視頻的過程中,還可以觀察學生的一些課堂具體表現,從而幫助學生在一定情境中完成相關背景知識的回憶和建構過程。在這一視頻觀看后,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探究性問題:a.Do you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Charlie Chaplin? b.Do you think his life is successful?c.Do you want to be a comedian like him? 由此不僅可以起到檢驗學生對視頻觀看和簡介預覽的效果,更可以瞬時營造出一個小小的主題合作交流探究氛圍,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與合作探究意識和興趣,從而為接下來的閱讀材料自主閱讀夯實情感基礎。
2.以生為本,調動積極性
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基于主題意義的閱讀教學活動要以生為本,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自主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促進對語篇的學習。
案例4:在“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主要就是想方設法讓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閱讀理解基礎,或者是通過交流、查閱工具書、瀏覽網絡參考資料等方法,自己去逐句理解“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這篇文章的每一句話,最終通過通篇匯總的方式,找到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比如,文章的開篇部分可以說是整篇文章的題眼,它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直接關系到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那么如何理解“As Victor Hugo once said, ‘Laughter is the sun that drives winter from the human face’”這句話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個名人說過的話,對于經常閱讀課外短文的學生,他們很容易知曉Victor Hugo是誰?而對于其他學生,則只有查閱工具書才可以知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名人說過的話一般都富有很強的哲理性,所有有時需要對直接翻譯得到話進行深層的揣摩,這便體現了主題意義下的閱讀教學實際意義,而經過結合整篇文章進行理解,則可以知曉他實際表達的含義就是“笑是陽光,驅走人們臉上的寒冷。”或者是“笑容如同太陽一般,帶走了人們臉上的冬意。”,那么,作者真正想要說的是誰像陽光一般呢?自然就是本課的主人公查理·卓別林了。而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生閱讀后提問一些關于課文內容的問題,比如,“Which paragraph of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protagonist's family?”或者是“What do you think of Charlie eating leather shoes?”以及“Do you think Charlie is happy?”等,從而達到檢查學生實際閱讀理解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回答和練習中,逐漸具備運用查讀技巧,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并迅速判斷和推測出相應文章原句的能力,這在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中是非常實用的一種技能。
反思是師生共同需要具備的能力。在基于主題意義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基于主題進行反思,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同時,教師也要引發自我反思,進一步提升自我。
1.學生主題發散性反思
學生要深刻理解語篇的主題內容,除了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深入的把握,還需要發散思維,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重構,深入理解和把握知識的實際運用價值和意義,促進學生的進一步提升。
案例5:在“the Amber Room”一文中,可引導學生進行話題思辨,具體任務設置如下:
As we know, some of the cultural relics were destroyed,such as Yuan Ming Yuan.It was burnt out by the invaders.Now our government has spent a lot of money on rebuilding it.Do you think it is worthwhile?
基于以上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和創造性辯論,探討文物修建的必要性問題。
2.教師主題總結性反思
總結、歸納和反思,是每一位高中英語教師所應當必備的職業素質。正所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在對主題意義探究學習與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融合實施具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高中英語教師扮演著雙重的角色,我們既是“栽樹者”也是“納涼人”,“納涼”是因為前人提供的優秀寶貴閱讀教學經驗給我們指導了主題教學的方向,而作為“栽樹者”,我們也有義務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實踐經歷來為之后的同仁留下一些寶貴參考。這就需要英語教師時刻都有一課總結和反思的心。通過反思自己,看到自己閱讀教學中的不足,及時分享給同事,一則可以有效避免同類教學錯誤,二來,也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解答,繼而實現自身的綜合教學素質提升,所以,積極總結自身主題意義探究學習閱讀教學成敗是很有必要的。
總之,“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閱讀學習”是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英語教師想要凸顯學生學習的本位,激發學生英語閱讀興趣,發揚學生學習個性,就需要依靠這一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深挖語篇文本,探究主題意義;基于學生主體,引導主題任務學習;進行主題反思,促進師生共同提升。但是此教學模式切忌生搬硬套,而需要教師實事求是、因材施教、辯證分析,這樣學生才可以在主題式教育的背景下,將自己儲備的相關背景知識與英語語篇中出現的新信息有效結合,實現高效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