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遙 侯紹勝

中館鎮位于都昌縣東部,是九江市“東大門”。全鎮26000余人口,土地面積51.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434公頃、山林面積258.2公頃,森林覆蓋率達44%,是都昌的重點林業鄉鎮之一。
近年來,該鎮充分利用區位、資源、政策優勢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通過“六個一”模式探索出一條抓產業促脫貧的新路子。全鎮形成了以油茶種植為主,白茶黃茶、蛋雞養殖、果蔬種植、肉牛養殖、淡水龍蝦等特色農產業齊頭并進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格局。
一、瞄準一個特色主導產業
中館如何脫貧致富,治窮該從哪里起步?2016年新一屆黨委政府成立以后,就圍繞這一重大課題開始了實踐探索。如何選擇一個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優,適合當地發展又能為群眾帶來良好收益的產業是首先要做出的選擇。為此,該鎮成立9個調研組分赴各行政村、種養殖大戶和先進地區進行調研交流,形成調研報告,通過黨政班子會議認真研究,最終決定將高產油茶種植作為該鎮的主導產業和優先發展方向,并結合實際制定了《中館鎮“十三五”產業扶貧發展規劃》,將油茶擴面作為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為何選擇油茶作為全鎮的主導產業,調研組給出了四個理由。一是自然條件優。中館鎮具有適合油茶生長發展的大面積酸性紅壤,且多為丘陵地形,陽光照射足,氣候溫潤,為油茶的種植提供了天然優勢。二是群眾意愿足。油茶種植在上世紀70年代引入中館后就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歡迎,全鎮九個行政村都零星分布有油茶種植面積,其中有大約3200畝的豐產油茶林,每到掛果采摘時期,經常可見大小山頭涌現的采果人群,農戶院內也滿是鋪曬的茶果飄香,油茶實實在在地被群眾所接受,這為全面引導擴種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三是產業鏈條齊。早在2012年中館鎮就建成了一座油茶加工廠,2015年又成立了一個油茶哺苗基地,從育苗到種植,從鮮果到茶油,從包裝到市場,都能在鎮域內找到供應,有了一個基本的全鏈條產業體系,這為油茶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四是市場前景好。作為“東方橄欖油”的茶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0%,油酸和維生素E的含量分別比橄欖油高7%和1倍,營養成分接近人體需要比例,不會產生引起致癌的黃曲霉素,易被人體吸收,長期食用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有預防和治療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作用。茶枯經提取加工后,可用于餐飲業、工業、醫藥業、化妝品、保健品、加工催化劑等行業。因而有廣泛的利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從現實看,油茶市場一直處于穩定狀態,而且只要產品質量好銷路基本不愁,其優越的經濟效益得到了市場證明。
主導產業選好了,接下來就是為全面引導擴種抓落實。該鎮黨委政府決定,以中館前進油茶種植基地為龍頭示范,在本鎮著力打造“1+9+3”的油茶種植格局,即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在全鎮形成一個3000畝盛產油茶產業基地和9個千畝新增油茶基地,另加三個300畝的油茶苗哺育基地。經過幾年的實踐,這些目標基本得以實現。中館的油茶種植面積已由2016年的2800畝增至今年的8300多畝,面積翻了兩番。
二、對接一支技術指導團隊
產業發展沒有一個長期的技術指導團隊是行不通的,對此鎮黨委政府有著清醒的認識。從前幾年的油茶種植實踐來看,部分成熟油茶林雖然年年開花結果,但掛果率低,茶果小,不僅油產量低,茶油品質也難于保證,在市場上難于取得優勢,經濟效益難于顯現。為了發揮主導產業的市場優勢就必須在技術上領先。鎮黨委政府決定主動“攀親”,為油茶產業發展對接一支技術指導團隊。為此鎮里多次派專人到省里拜訪農科院專家教授,向他們尋求油茶種植技術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溝通協調,省農科院、江西廣播電視大學、江西農大函授部等科研單位都對中館鎮發展油茶產業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技術支持,特別是省農科院和省電大還專門成立了一對一的技術服務團隊,多次派出專家指導組來中館鎮現場教學,并結合當地土壤品質,推薦了優質高產的“長林”系列油茶樹種作為拳頭產品。這種油茶樹,生長快,掛果早,產量高,畝產鮮果達2300多斤,比傳統常規品種高出好幾倍。
但是這樣的油茶苗單純依靠引進就增加了種植成本,有了“洋專家”的指導還必須培育自己的“土專家”團隊,必須建立自己的高產油茶苗哺育基地。通過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鎮政府先后組織11名鄉村創業帶頭人赴省農科院、省電大進行油茶哺苗和栽植技術培訓。幾年下來,創業能人都熟練掌握了全套育苗和栽培技術,能自己哺育出高產油茶苗,不僅降低了本土推廣油茶種植的成本,也解決了油茶苗短缺的后顧之憂。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和江西農大函授學院還將中館昌盛油茶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所屬的小河油茶基地作為培養“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教學實踐基地。基地先后相繼接納13、14、15、16、17、18共六級“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學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共二十余批次,人數數以千計。
有了油茶產業成功對接技術團隊的經驗,其它特色農業產業也紛紛效仿。中館通港蔬菜基地主動對接了省農科院的技術專家團隊,蛋雞種植戶從安徽引進了技術指導服務,果樹種植戶和浙江農科院取得了技術聯系。有了技術支撐,許多產業戶增強了產業信心,卯足了發展后勁,不僅收入大幅增加,發展規模也得到進一步擴大。
三、完善一套產業獎補機制
油茶種植前期投入大,需要長期管護。而且5年才掛果,收益見效慢。都昌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產業獎補政策,每畝油茶種植獎補2000元。中館鎮黨委政府結合當地實際和油茶種植的特點,將產業獎補機制進一步完善。
當地在發展油茶種植時發現,有的農戶第一年種植以后,沒有進行有效管護,甚至由于自然災害導致茶苗受到傷害時沒有及時補種。拿到獎補資金后期斷種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不僅有套取產業資金之嫌,也沒有發揮產業資金應有的引導效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讓油茶種植達到投一片成一片的效果,鎮里向縣里建議將產業補助金分階段發放,將原來定的每畝一次性補助2000元改為第一年獎補1000元,第二年獎補500元,第三年獎補500元。資金發放要經過嚴格的有效種植面積核定,這樣一來,就避免了種植戶一次性拿到獎補資金后不再管護油茶的尷尬局面。到了第三年過后,油茶長勢穩定了,基本上能夠順利掛果,資金引導種植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發揮,農戶也能真正發展一片自己的產業,增加了收益,降低了損失,更激發了群眾種植油茶的積極性。
四、形成一片多元發展格局
在大力發展油茶種植產業的同時,該鎮堅持一村一品、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產業發展思路,形成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的喜人景象。該鎮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生產發展為首要任務,積極培育農村主導產業,宜農則農,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規模經濟。
南塘村是“十三五”貧困村,原來這里基本上是出門泥濘路,收入靠務農。為了改變南塘村貧困面貌,該鎮通過聯系能人志士返鄉創業,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展蛋雞養殖產業。余康明原來在外務工,聽說國家在大力實施脫貧攻堅以后,他在當地黨委政府的號召下欣然回家創業。他聯系安徽一好友,和南塘村4位有意愿發展產業的鄉村創業能人創辦了宏興生態種養農業專業合作社。現在,該合作社通過聯合創辦、技術共享、資金互助等形式,年養殖蛋雞80000羽,產值達到400余萬元。如今,在中館蛋雞養殖場已有13家,覆蓋了全鎮7個村委會,存欄蛋雞達到了30多萬羽,年產雞蛋9000萬個,產值超過5000萬。港西村在掛點幫扶單位市民政局的幫扶下,充分利用山林資源多、人均耕地多的優勢,發展果蔬種植基地800余畝,發展油茶產業1200余畝。銀寶、南塘等村引導本土創業人士發展肉牛養殖,中館村發展藥材種植500畝,大塘、南塘村還大力發展了桃樹種植和綠化苗木基地。產業發展好了,群眾收入也增加了,中館2019年全鎮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度凈增長400元以上。
五、帶動一批農村閑散勞力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該鎮始終不忘帶領貧困戶脫貧的初心使命。油茶種植基地、果蔬種植基地、蛋雞養殖基地等都需要大量的閑散勞動力,且這些產業工時要求不固定,可以隨叫隨做,勞動強度也不大,適合中老年人就業。這就為農村的留守閑散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據不完全統計全鎮現有特色農產業基地60多個,可吸納就業人員1900多人,全鎮僅2019年新增本土產業基地新增就業崗位就有300多個。原來農村許多人閑散無事,天天打牌打麻將,現在只要勤快肯干,日工資均在100元以上。鎮里結合實際,鼓勵產業基地以小時計報酬,讓閑散勞動力務工和照顧家庭兩不誤,貧困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通過務工增加自己的勞動收入,形成了產業發展與就業增收優勢互補。
曹春梅是中館鎮劉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她丈夫李映晃常年臥病在床,以前她在家照顧丈夫,只能種植幾分地蔬菜,只能夠用于自家使用,家中基本沒有收入來源。劉山村龍鵬專業合作社創辦以后,她在家照顧臥病在床的丈夫之余,每天還能夠到種植基地務工幾小時,每年能增加收入5000元。
部分產業基地不僅吸收就業,還帶動入股,引領致富。像小河昌盛油茶種植基地就先后帶動該村360余戶茶農參與油茶產業,吸納42戶貧困戶在合作社投工投勞,每年人均就業增收2000元以上,為助推貧困戶高質量脫貧提供了支撐。
六、探索一條持續發展新路
產業發展帶動脫貧越來越顯現出巨大能量并取得積極成效,農產業受自然因素影響大,市場防風險能力弱,如何確保產業發展好、可持續是一道難題。當地通過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以市場為導向,并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市場主體作用,不僅在經濟效益上保障了鞏固提升,而且建立了產業到戶到人的精準扶持機制,形成“每個貧困村建成一批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每個產業基地形成特色拳頭產品”的良好局面。
為了保障發展可持續,該鎮從“突出特色”“產銷銜接”“利益聯結”三方面開出“藥方”。一是“突出特色”。中館種植業最大的特色是油茶,為做大做強做優油茶產業,該鎮大力完善保障油茶的產供銷體系,建立健全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行業鏈條。在油茶種植方面,又充分利用節地資源,采取套種芝麻、花生等短期經濟作物的形式,做到長短結合,既不影響油茶生長,又能多元發展產業,增加農戶收益。與此同時,在規劃生態水產養殖、大棚蔬菜種植、生態養雞、生態養豬、生態養牛、綠色水稻種植等8個特色產業時注重打響生態品牌,塑造無公害產品,讓綠色優勢轉化為特色優勢。二是“產銷銜接”。當地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打通線上線下雙向銷售渠道,并通過與大型油茶加工企業合作,構建廠家原料保障基地。同時通過在市、縣農副產品展銷大會、扶貧信息網站、微信抖音銷售等方面拓展銷售渠道,實實在在地幫助合作社破解銷售難題。三是“利益聯結”。該鎮充分發揮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完善產業基礎設施。不斷加快鄉村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并圍繞產業基地建設和資金技術獎補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同時引導外出務工人士返鄉創業,推動構建“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能人引領、社會參與”的產業合作模式,完善資金、土地、技術、管理、勞力等多要素共同參與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產業發展進入良性運行軌道。
作者簡介:呂遙,都昌縣中館鎮黨委書記;侯紹勝,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責任編輯: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