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貴 乙常青

“孤”,是古代詩人擺脫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他們獨立不羈的精神品格的真實寫照。請看古詩歌中“孤”之美。
陶淵明之“孤”—— “萬族各有托,孤云獨無依。”[《詠貧士七首》(其一)]
詩句寫的是黃昏所見:萬物均有依托,唯有空中那一抹孤云,無依無傍,在昏昏暝色中漸漸飄向不可知的遠方,詩人不禁感慨;何時才能見到它的殘光余暉呢?恐怕是不復再見了吧。可見詩人年老遲暮,預感生命無多的心境。
李白之“孤”——“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孤帆” 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告別好友之后,不忍遽然歸去。卻呆呆地佇立江邊,看友人揚帆遠去了,于是再登樓遠眺,只見長江如帶,一瀉千里,友人之帆順流而下,越去越遠,漸漸消逝在蔚藍色的天幕下,只見長江滾滾東流。通過這幅意味深長的圖景,可以體驗到作者對孟浩然有多么深厚真摯的友情。
杜甫之“孤”——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
詩人到了晚年,身體衰弱不堪——右臂偏枯,耳朵失聰,還患有慢性肺病。親朋這時連音信都沒有了,消息斷絕,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說,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漂泊度日,沒有一個安居之所,只好“以舟為家”。其凄涼之境、哀痛之心、怨憤之情,不言自明。詩人敘述自己的身世,寫得凄涼落寞。
王之渙之“孤”——“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涼州詞》)
前句寫遠景,寫“河”, 抓住自上(游)而下(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動人的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后句寫近景,寫“山”。塞上孤城,“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的遠大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萬仞山”與“孤城”相對照,一極高,一極低;一極雄偉,一極孤小。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戍卒們日夜守衛在這一萬山重圍的“孤城”之中,是多么閉塞、氣悶、孤危啊!出塞者面對這片荒山,怎不感到自己遠離親人的孤凄呢?
王維之“孤”——“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寫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國學大師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故用“大漠”。邊塞荒涼,烽火燃起的那股濃煙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用“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詩人將自己孤寂的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物的描繪中。
王昌齡之“孤”——“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詩人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含蓄地寫出了作者凄涼的心情。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在芙蓉樓上遙望江北那一片楚山,令人感到孤獨,“平明”承接上句的“夜”,寫出了離別的倉促,夜晚同來,黎明分手,來不及在此地漫游,是令人遺憾的。“楚山孤”這個景象,既寫出了楚山的孤聳,又寫出詩人因友人離去,而產生的孤獨心情,可謂情景交融之筆。
柳宗元之“孤”——“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詩句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些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上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黃景仁之“孤”——“手指孤云向君說,卷舒久已任秋風。”(《和仇麗亭》)
詩人手指著天上,心也飛到了天上。他指著天上飄浮的云對麗亭說:我就像這片云,聚散屈伸(展舒),一任秋風。孤云,象征漂泊,也象征高潔。漂泊人所難堪,高潔則可自慰。茫茫塵世無詩人立足之地;浩蕩青天,卻那樣廣闊無垠,任我縱橫馳騁。卷舒一任秋風,固然意味著聽天由命,身不由己;卻也逍遙自適,無拘無束。詩中出現了這一片“孤云”,現實的處境,理想的升華,全都融會其中,境界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