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全平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融合中發展,傳統文字記者變身全媒體記者。文字記者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惑與困難。本文就融媒體時代下傳統文字記者的轉型發展進行簡要探析。
關鍵詞:傳統媒體;融媒體;文字記者;轉型發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融媒體發展已成大勢所趨,傳統媒體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同時對新聞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字記者的困惑
腳下踩有多少泥土,筆下就有多少力量。傳統文字記者習慣于聽錄音,用紙筆采寫信息,所搜集到的信息以及信息傳播范圍有限,很難滿足當今讀者的閱讀需求,也無法實現全媒體轉型發展目標。面對網站、微信、抖音、微視頻等新興媒體平臺,如果文字記者因循守舊,不具創新性,編輯內容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就無法融合視頻、音頻等進行新聞編輯,傳播渠道單一。
融媒體時代,融媒體記者不僅要會寫稿拍照,也要會攝影剪輯,會做微信、抖音、音頻、微視頻,讓稿件一鍵生成后在全媒體平臺亮相。作為年近半百的傳統文字記者,筆者在融媒體時代轉型升級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與困惑。
木活字印刷術有著70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困難重重。筆者去采訪多名傳統譜師,詳細了解木活字印刷術的盛衰歷史和緣由,思考走出困境的新出路,并一口呵成《七百年絕活“起死回生”》,文章在省報刊發,反響不大。事后,同事找到我,一起合作拍攝微視頻,引發當地木活字印刷界的激烈反響,點擊量超10萬,引發業界與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
二、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字記者的轉型
(一)樹立全媒體思維意識
新媒體時代各種信息層出不窮,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傳播方式多樣等特征,使得信息傳播更加多元化。在激烈的競爭中,新聞記者要堅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樹立全媒體思維意識,全渠道采寫新聞信息。
傳統文字記者變身融媒體記者,要樹立融合思維、創新意識,結合所在媒體和自身實際,轉變思想觀念,創新新聞報道的內容形式,建立融合新聞語境下的跨媒體思維模式。
(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在新媒體時代之下,新聞記者應重視自我修養,承擔自身的責任和擔當,有社會責任感,講好地方故事,提高傳播效果,傳播社會正能量。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傳統文字記者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準確把握社會熱點,從全新的角度深入挖掘新聞事件所隱藏的內容,多角度報道新聞事件,讓讀者和聽眾對事件進行全面了解,確保群眾的獲得感和信任感。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文字記者要加強理論基礎學習,準確運用全媒體思維意識,依照工作內容以及全媒體的特點制定工作。同時,傳統文字記者要積極參與到媒體機構的培訓活動中,重點學習圖像處理、視頻編輯、抖音制作等技能。為了采寫和編輯的稿件更具畫面感和沖擊力,傳統文字記者要拜師學藝,與年輕的同事一起學習視頻剪輯、新聞構圖等技巧,不斷適應工作需要,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
(三)學習多元化采編新聞
互聯網正加速重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記者的職業定位隨之發生變化,稿件采寫已不是重要的工作內容,大量精力要用在對各種“碎片式”信息的整合、核實、解釋分析、推送共享上。
傳統文字記者要樹立多元化的新聞理念,多從新的角度來看待、審視新聞事件。記者外出采訪,要拍視頻和照片,采寫新聞稿件要及時發布微博、微信等平臺,一稿多發,多元化的素材采集對記者的專業功底提出了新的要求。
采訪、記錄、拍照、攝影、抖音……在一次抗洪救災的報道中,筆者與同事多次涉水前往采寫抗洪救災的先進典型,新聞現場感很強,進一步弘揚了抗洪救災涌現出來的正能量,成為群眾了解災區的一扇窗。
項目建設、美麗鄉村、精準扶貧、紅色故事……面對熱火朝天的客家大地,面對各行各業的人物,在唱好“四季歌”、念好特色經的同時,筆者也將筆觸伸向更廣闊的空間,進一步弘揚社會主旋律,奏響千年古縣文明和諧的樂章。
三、結語
在信息化背景下,媒體產業發生了質的轉變,信息傳播更加快捷。記者必須具有一定的創新觀念,改變以往的新聞采編方式,將媒體與互聯網有機地融合起來,以多種先進的媒介形式呈現出有價值的新聞?,F階段,在我國媒體領域內掀起了一場融媒體改革的浪潮,各個地區的媒體機構與日俱增,主動轉型,倡導傳統文字記者轉型發展,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助推傳統媒體轉型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省寧化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