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瑞,李倩倩,馬睿卿,孫悅,張斌
臨汾市多尺度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
樊瑞瑞1,李倩倩2,馬睿卿3,孫悅1,張斌1
(1.臨汾市氣象局,山西 臨汾 041000;2.臨汾市防雷減災中心,山西 臨汾 041000;3.襄汾縣氣象局,山西 臨汾 041500)
采用臨汾市17個氣象觀測站近10年小時雨量數據,對臨汾市不同時間尺度短時強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臨汾市近10年短時強降水日數自東北到西南呈現多—少—多的帶狀分布特征;臨汾市1 h、3 h強降水日數呈上升趨勢,12 h強降水日數隨時間呈下降趨勢;短時強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7、8月,傍晚前后和半夜出現的概率比較高;臨汾市1 h降水極值隨時間呈減小趨勢,而3 h、12 h降水極值隨時間呈增大趨勢。
短時強降水;時空變化;線性趨勢;山洪
短時強降水由于其降水時間短、突發性強,易造成城市內澇、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嚴重時甚至威脅到人身安全,因此受到廣泛關注。一些學者對中國不同區域的短時強降水的變化趨勢特征進行了研究[1-4],而關于臨汾市短時強降水氣候分布特征的研究幾乎沒有。本文研究了臨汾市不同時間尺度的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有利于提高對短時強降水的預報預測能力,可為預防城市內澇、山洪、泥石流等災害提供科學分析依據。
本文采取了臨汾市17個國家站2007—2016年每年4—10月逐小時降水數據,數據可靠。本文中短時強降水是指12 h以內的降水。中央氣象臺定義短時強降水為1 h降水量1≥20 mm的降水,本文在此基礎上定義1 h降水量1≥ 20 mm、連續3 h降水量3≥30 mm、連續12 h降水量12≥40 mm的降水事件為短時強降水事件。1 d中如果有1個或1個以上的觀測站出現強降水,則記為1個強降水日,如果1 d有多個觀測站出現強降水或者同一個觀測站1 d出現多次強降水,都按照1個強降水日進行計數。
2007—2016年臨汾市1 h強降水日數的空間分布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近10年臨汾市1 h強降水總日數分布自東北到西南呈現多—少—多的帶狀分布特征,東北部和西南部強降水日數多,中間強降水日數少,強降水日數分布的梯度較大。3 h、12 h強降水總日數分布與1 h強降水類似(圖略),空間分布具有一致性。1 h強降水總日數各站平均出現11.9 d,最大值出現在古縣(17 d),最小出現在隰縣、曲沃(9 d)。3 h強降水總日數各站平均出現了10.6 d,最大值出現在鄉寧(16 d),最小值出現在蒲縣(6 d)。12 h強降水總日數各站平均出現了13.1 d,最大值出現在襄汾(18 d),最小值出現在隰縣(8 d)。

圖1 2007—2016年臨汾市1 h強降水日數的空間分布
2007—2016年臨汾市短時強降水日數的時間序列如圖2所示。

圖2 2007—2016年臨汾市短時強降水日數的時間序列
近10年臨汾市1 h強降水出現的年平均日數為11 d,3 h的強降水出現的年平均日數為9.4 d,12 h的短時強降水出現的年平均日數為7.8 d。從圖2中可以看出,三類短時強降水日數在2009年和2015年左右為波谷,2010—2013年為波峰。1 h短時強降水日數隨時間呈三升三降,整體呈上升趨勢。2016年1 h短時強降水日數最多,為17 d;2009年1 h短時強降水日數最少,為4 d。3 h短時強降水日數隨時間也呈上升趨勢,2013年3 h的短時強降水日數最多,為17 d;2008年、2009年、2015年3 h短時強降水日數最少,為4 d。12 h短時強降水日數的變化與1 h、3 h短時強降水的不同,隨時間呈下降趨勢。2010年、2012年、2013年 12 h的短時強降水日數最多,為11 d;2015年12 h短時強降水日數最少,為2 d。總而言之,持續時間短的強降水增多,持續時間長的強降水減少。
在4—9月,任何時間尺度的短時強降水都有可能出現,但都主要集中出現在7—8月,10月未出現短時強降水。近10年中1 h、3 h、12 h強降水出現在7月的日數分別為46 d、46 d、36 d,出現在8月的日數分別為40 d、34 d、25 d。7—8月出現1 h、3 h、12 h短時強降水的概率分別為78.2%、85.1%、78.3%,因此,短時強降水主要出現在7—8月。
臨汾市短時強降水具有明顯的日變化特征。為了更好地得出臨汾地區短時強降水出現的時段,對比分析1 h強降水的日變化特征。短時強降水主要出現在下午到前半夜,24 h降水分布呈雙峰型,17:00出現的強降水日數最多,共出現16 d,占總日數的8.7%,次峰值出現在23:00,共出現12 d,占總日數的6.6%,傍晚強降水發生頻次高是午后多對流造成的[5]。綜上所述,臨汾市短時強降水多出現在傍晚前后和半夜前后。
短時強降水由于其強度大,致災性強,因此研究其降水強度的極端性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時間尺度的降水極值隨時間呈多波動狀,2008年為波谷,2009年左右為波峰,2009—2014年呈波動下降,2014年為波谷,2015年為波峰。從線性趨勢上發現,1 h降水極值隨時間呈減少趨勢,而3 h、12 h降水極值隨時間呈增大趨勢,12 h降水極值增大的最為明顯,相關系數均未通過0.05顯著性檢驗。
最大1 h降水極值為72 mm,出現在2010-08-01;最大3 h降水極值為96.1 mm,出現在2010-08-01;最大12 h降水極值為148 mm,出現在2015-08-02。另外,從近10年的降水極值出現的月份看,有5年的1 h降水極值出現在7月,4年出現在8月,1年出現在6月。有7年的3 h降水極值出現在7月,3年出現在8月。有6年的12 h降水極值出現在7月,4年出現在8月。說明短時強降水的強度在7—8月最強。
臨汾市近10年短時強降水日數自東北到西南呈現多—少—多的帶狀分布特征,東北部和西南部強降水日數多,中間強降水日數少,強降水日數分布的梯度較大。
臨汾市1 h、3 h、12 h強降水出現的年平均日數為11 d、9.4 d、7.8 d。1 h、3 h強降水日數年變化呈上升趨勢,12 h強降水日數隨時間呈下降趨勢。短時強降水集中出現在7—8月,24 h降水分布呈雙峰型,主要出現在傍晚前后和半夜前后。
短時強降水的強度在7—8月最強。1 h降水極值隨時間呈減小趨勢,而3 h、12 h降水極值隨時間呈增大趨勢。
[1]郭凌曜,章新平,廖玉芳,等.湖南短時強降水事件氣候特征[J].災害學,2013,28(2):76-80.
[2]王婧羽,李哲,汪小康,等.河南省雨季短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J].暴雨災害,2019,38(2):152-160.
[3]唐傳師,許愛華,馬鋒敏,等.1961—2015年江西省短歷時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J].暴雨災害,2018,37(5):421-427.
[4]尹承美.濟南市短歷時強降水特征及致災大暴雨分析與預報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6.
[5]公衍鐸.中國中東部暖季降水與極端強降水時空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8.
P426.6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8.018
2095-6835(2020)08-0048-02
山西省氣象局青年基金項目(編號:SXKQNQH20185150)
樊瑞瑞(1992—),女,山西臨汾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天氣預報方面的研究。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