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烏石浦站大里程區間出車站后,區間隧道沿著嘉禾路敷設,左右線長為734m 和744m。隧道上覆人工填土、填石、粉質粘土、沿海淤泥,區間隧道位于殘積砂質粘性土層中,填石層主要由塊石回填而成,間隙沖填少量粘性土、淤泥等,塊徑約5~10cm,最大可達50cm。地下水埋深1.0m,填石層中富含地下水,透水性強,粉質粘土及殘積土層同樣具有弱透水性。
區間隧道穿越地層主要為砂質粘性土、淤泥填石層,局部地段為基巖凸起,上軟下硬,隧道埋深約為10.6~7.1m,為超淺埋,地層軟弱。由于洞頂為交通主干道,動載大,對圍巖振動影響大。掌子面施工時,容易造成掌子面坍塌。
地下管線種類繁多,而且管線距離隧道正線外輪廓很近,其中燃氣管水平距離隧道外輪廓5m。另外有一座地下箱涵橫穿嘉禾路,與區間線路垂直相交,兩結構物相距2.3m。這就對施工沉降必須嚴格控制。
因圍巖自穩性能差,為避免開挖時擾動圍巖,上臺階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挖掘機開挖,先人工開挖拱部環行,留核心土,待拱部支護結構完成后開挖核心土。為確保圍巖穩定,上臺階開挖長度控制在4.0~5.0m 之間,開挖土方采取人工裝車翻運至下臺階。同時控制隧道上臺階開挖循環進尺速度,一般控制為0.5m,開挖完成后,應立即進行初期支護作業。
下臺階同樣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挖掘機開挖。開挖施工時,為保證開挖輪廓線圓順,同時減少對土體的擾動,小型挖掘機先開挖中央土體,兩側拱墻預留20~30cm 采用人工開挖、修整。隧道下臺階開挖也不能太快,循環進尺控制在1.0~1.5m,開挖完成后,立即進行支護作業,封閉成環,確保施工安全。
根據設計情況,在非填石段采用雙排小導管,Φ42mm 鋼管,長3.0m,環向間距0.3m,縱向間距1.5m,拱部120°范圍設置;在填石段采用雙排小導管,Φ42mm 鋼管,長2.5m,環向間距0.3m,縱向間距1.0m,拱部150°范圍設置設置。小導管每兩循環布置1 組,小導管采用鑿巖機成孔,之后采用鑿巖機推管入孔。小導管內注入為水灰比為1:1 水泥漿,注漿壓力設計為0.5~0.8MPa。
為防止拱腳下沉,每榀格柵鋼架兩拱腳處各設兩根鎖腳錨管(Φ42×3.5,L=3000mm)。鋼架間距0.5m,格柵鋼架內外雙側設置Φ22mm縱向連接筋,間距100cm,全環設置連接成整體。
非填石區域錨桿為Φ22 砂漿錨桿,L=3.5m,間距為1m×1m,梅花型布置;填石區域錨桿為Φ25 中空錨桿,L=3.5m,間距為0.8m×0.8m,梅花型布置。
噴射混凝土為C25,P6,厚度為300mm。采用濕噴工藝,在隧道開挖完成后,先噴射4cm 厚混凝土封閉巖面,然后打設錨桿、架立鋼架、掛鋼筋網,對初噴巖面進行清理后復噴至設計厚度。
通過對現場地質的詳勘,初步判斷該區間穿越的粘性土及沿海淤泥拋石區,如在少量水的條件下,其自穩能力還是能夠承載開挖的臨時支撐。為避免隧道掌子面開挖出現富水,導致掌子面坍塌,在隧道區間隧道兩側采用管井井點控制性降水,管井孔徑300mm,井點管間距10m,深度25m。將水位降低至隧道拱底以下。

表1 注漿設計參數
因隧道地質為淤泥填石地質,掌子面移坍塌,而且填石開挖后易產生洞頂脫空,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現場采用WSS 后退式帷幕注漿加固,漿液采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注漿孔呈傘形輻射狀布置,注漿孔沿掌子面環形布置,環向間距為0.5m。
注漿結束標準采用定壓標準和定量標準雙控,即注漿壓力達到靜水壓力+0.5~1.5MPa 時,即可結束該孔注漿,還有壓力達到注漿設計壓力,結束該孔注漿。
通過采用帷幕注漿后,漿液固結土體、提高土體穩定能力,掌子面圍巖相對穩定,未發生坍塌情況,即使有挖到填石,也未發生拱頂掉塊,現場沉降觀測數據滿足規定。
地面旋噴加固采用雙重管高壓旋噴樁,樁徑500mm,噴漿完成后在樁內插入7m 長的Φ42 小導管,采用旋噴機頂入。對于一般地面采取隧道輪廓線外1m 范圍內,旋噴樁間距1×1m,梅花形布置,加固長度7m;對于隧道埋深更淺,洞頂淤泥層較厚,且周圍有重要管線的區域,為保證施工安全、交通安全,加固范圍擴大至隧道輪廓外3m,深度拱頂4m,至拱底下3m,地面梅花型布置間距1.5m。
通過地表旋噴加固,掌子面前方、洞身兩側的旋噴樁對隧道開挖范圍外的土層起到加固作用,提高圍巖的自承能力,使填石區域的密實度提高,進而有效控制沉降。而且通過提前隧道區間加固處理,避免掌子面頻繁停下處理徑向區間地質,確保了施工進度。
淺埋暗挖隧道本身施工難度就比較難。面對難題,在維持設計的施工工藝的基礎上,根據現場地質情況分別采取了降水、洞內帷幕注漿及地表旋噴加固等附加措施,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快速推進隧道有序掘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