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一流”時代中國大學模式的發展

2020-05-08 08:29:24何東
高教探索 2020年4期
關鍵詞:大學

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時代。

許美德(Ruth Hayhoe)教授是國際比較教育界的著名學者。她曾在中國香港和內地工作和生活多年,中國文明和文化對她影響深刻。她熱愛并諳熟中國歷史與文化,精通中文,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話和粵語進行學術交流。過去四十年,她一直在研究中國的高等教育和歷史文化,積極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教育與文化。針對美國學者亨廷頓宣揚的世界文明沖突論,許美德從相反的方向敏銳而智慧地提出了世界文明對話論。她認為,世界擁有包括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在內的多種文明,不同文明之間的未來發展趨勢將是“對話”而非“沖突”。許美德以中文出版了多種中國高等教育及中國文化的研究專著,計有《中外比較教育史》(1990)、《東西方大學與文化》(1995)、《中國大學1895—1995:一個文化沖突的世紀》(1999)、《東西方文化交流與高等教育》(2003)、《圓滿:一個加拿大學者的中國情愫》(2007)、《思想肖像:中國知名教育家的故事》(2008)、《21世紀中國大學的肖像》(2015)等。基于對中國教育和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許美德對中國大學的發展保持樂觀的態度,堅信中國大學必將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模式,必將發展成為中國與世界文明對話的橋梁。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筆者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跟隨合作導師許美德教授做訪問學者。為了從一位西方教育學家的視角來觀察和研究中國大學發展以及“雙一流”建設戰略計劃,筆者對許美德教授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2020年1月21日,就當前中國國內“雙一流”建設中存在較大論爭的兩個問題,筆者通過電子郵件方式對許美德教授進行了第二次訪談。下文是對訪談錄音和郵件文本進行轉譯和整理后的對話內容。

一、中國大學百年發展及中西方學術傳統的本質差異何東:您對中國大學百年歷史(1895-1995)做過深入的研究,能簡要梳理一下這段發展歷程嗎?對1995年以來二十余年中國大學的發展,您的主要觀點是什么?您覺得中國大學發展的百年歷程中,如何受西方大學傳統的影響?

許美德: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先梳理一下中國大學發展的歷史。1905年,科舉制度被取消了;中國的傳統書院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也被改造成高等學堂。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所受的第一個外來影響來自日本大學。1902至1903的新學制(壬寅學制)主要是仿照日本教育體制形成的;而日本大學模式主要是學習德國和法國的。

在1911到1919年那段時期,中國大學主要是受歐洲的影響。辛亥革命以后的第一任教育部長蔡元培曾在歐洲學習十年。1917年他回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他認為,大學不應該是培養官員的,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學術性機構;大學不需要應用性的學科,所以工科就搬出來了。北大本來有工科,后來就搬到天津,那個時候是北洋大學,現在是天津大學。他非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并包,馬克思主義的教授、所謂自由主義傳統的教授、持各種思想觀點的教授都歡迎,允許有各種各樣的辯論。可見那段時間的主要改革原則就是參考德國模式。后來在1919到1921年期間,美國教育家杜威來到中國講學,中國大學又受到美國的影響。1922年的學制改革,美國模式的影響比較明顯。

20世紀30年代中國大學主要影響又是來自歐洲。比如說同濟大學最早是德國工程師建立的;法國式的,比如震旦大學,還有一個中法大學在北京,是中國和法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合建的一所大學。法國大學的一個優勢是地理分布均衡。整個法國分28個大學區,每個大學區有一所主要的大學,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中國一直到抗日的時期,非常關心大學的地理分布的問題,但就是不太能解決。因為國民黨政府內部差不多是一種無政府狀態,很多內部斗爭。

解放后,1952年的院系大調整,整個系統都是受蘇聯的影響。蘇聯模式是哪里來的?主要是法國和德國。蘇聯整個大學系統不是綜合性大學,只有文理,沒有工程,沒有醫學,沒有法律。那么部屬大學這個概念又是從哪里來的?法國大革命以來,每一個政府部門都有它專門的大學,培養的都是國家干部,畢業就分配到政府部門工作。中國20世紀50年代就是這樣的,蘇聯也是這樣的,是宏觀計劃的一種。中國建立了很多非常專門的部屬大學,而且每一所部屬大學都有非常專門的定義。

所以我覺得,表面上看中國大學是仿效蘇聯模式,但從歷史根源看,主要影響還是法國和德國的,而且法國的影響特別大。法國高師(師范大學)就是負責全國的培養教師的任務,師范大學歸屬于教育部,其它大學歸屬于其它部門。那時中國大學完全是一個宏觀系統,國家一級的大學培養各種領域需要的國家干部,招收進來的是非常精英型的人才,能夠入大學的人比例很小,大概占大學入學年齡者的1-2%,而且一入大學,一輩子就是國家的干部了。

當然也有一些特別的情況,比如本來是傳教士的大學,美國傳教士建的有16所,包括燕京大學,這些大學主要受美國影響。20世紀50年代,仿效蘇聯模式的高校地理分布,中國劃分為六個大區,包括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華東。每個大區成立一所中心大學。省一級的大學也發展起來了。但是沒有劃分出華南區,整個華南地區高等教育歸于上海和武漢片區。所以作為華中地區中心城市的武漢,擁有幾十所好的大學,而河南和湖南,一所國家級的大學都沒有。西北地區主要中心是西安,所以很多的大學集中在西安;蘭州也可以說是第二中心,這很好,能夠支持西北;但是新疆、青海這些偏遠地區就沒有大學。20世紀50年代末,蘇聯專家撤走以后,地方上建立了很多地方性大學。比如,青海師范大學就是北師大1955年畢業班學生到青海建立的;青海醫學院是1958年建立的,最早的師資主要是來自西南醫科學院的教師。

“大躍進”那幾年,雖然有很多政治運動,但從高等教育方面來看,出現了很多新的趨向、新的發展,很多地方性的大學建成了。這些大學是反映地方性的,而不是按照任何外國模式建的。但是總的來看,完全是中國傳統的大學幾乎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會受日本、美國、法國、德國、蘇聯模式的影響。

甚至中國一些學科名稱也來自日語,或是受日本的影響。中國本來沒有“科學”這個術語,而是“格致”(格物致知),“科學”概念是后來從日語引進的;又如經濟學這個領域,本來中國傳統的學科名稱應該是“理財學”,但是日本使用“經濟”的術語,所以拿來叫做經濟學。當時的中國教育家覺得太多從外邊來的壓力(開放國門),他們沒有時間自己創造這些術語,而是引進國外先進的學術,并盡快建立現代學術體系,盡快培養人,保護國家利益,就是“教育救國”。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大學恢復和發展非常迅速。

何東:從您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您關于中西方大學模式背后的哲學(知識論)的觀點是:西方的傳統是“知識”與“價值”分離(二元論),從而產生了西方大學自治、學術自由的核心價值觀;從中國文化傳統來看,中國的知識和行動是一體(一元論)的,即“知行合一”。可否由此而推論:中國不存在西方意義上的“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根植于中國文化的中國大學無所謂“學術自由或不自由”“大學自治或不自治”,因為在中國大學體系中,它們是合為一體的?反過來看,中國傳統文化對西方大學有沒有產生過一些影響?

許美德:我覺得中國不能完全仿效歐洲大學的“學術自由”“大學自治”這兩個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的高等教育系統里,知識分子要為國家工作,他們就是屬于整個國家的系統,所以他們不可能自治的。中國傳統的書院,一方面為科舉制度服務,另一方面也比較開放,接受很多新的思想、新的理論,在一些時代,比如明代末期,它也批評政府,也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所以,不能說中國沒有學術自由,只能說中國學術自由的背景有所不同。一方面,中國大學權威性比西方的更高,另一方面中國大學更直接地為國家服務,這些都可以看得到。我特別敬佩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前身)的朱九思老校長。從政治上來講他是共產黨的一位重要的知識分子,他敢想敢說敢干,很有領導的魄力和智慧。文化大革命以后,他在華中理工大學的教育改革的一些措施,如一定要把大學的科學研究和教學結合起來,可以說是相當有勇氣的。這是一種為了國家的責任擔當,而不單單是為了自己的大學。他特別重視外語教學,而不單單是英語,開設了德語、日語等很多的外語。所以中國大學的校長,在國家的發展方面,能夠影響教育領域的政策。

自王陽明以來,中國的傳統就是要考慮行動,從行動的反思產生知識。這就是中國教育哲學的一個核心理念,很有影響。辯論和實驗這些活動,當然是自然科學發展的一些主要的辦法和活動,但是在中國的傳統里邊還是行動特別重要。中國和美國關系在這百年期間雖然不太穩定,很容易敵對,特別是冷戰的時候,但從知識論的角度來看,兩國都是重視實踐的。杜威被稱為“美國的孔夫子”,因為杜威的知識論和中國儒家的知識論是比較接近的,比較實用。這種實用型的方法,非常強調行動。陶行知以前叫陶知行,后來改名字為陶行知,把“行”放在“知”的前面,是行動和知識關系的新視角。

我覺得,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在中國,可以說是一種妥協。在中國的傳統中,教授擁有一種比西方教授更高的權威性和政治地位,不是說教授靠法律保護,國家才能不干擾,而是因為教授要為國家承擔責任。1998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倡導中國大學依法自主辦學。它比日本大學擁有更多的自由,例如一些大學可以開辦校辦企業,擁有更多的自主。我看到一篇關于中國大學自治的文章,他們訪問了16所大學的校長,問到底有多大程度的自治,答案是在國家的政策和法律上,現在總體的自治比以前多了。我覺得在中國,大學自治的概念比較靈活。《21世紀中國大學的肖像》一書所寫到的高校合并的現象,就是一種社會主義方式的大學自治。我們看到,有一些大學完全按照國家政府的要求進行合并,有些大學認為不適合合并,向教育主管部門提出意見,最后就沒有合并。比如華中理工大學和同濟醫科大學合并成立華中科技大學,醫學和工科結合起來,教學與科研特別活躍,合并很成功。我們的調查研究證明,中國的大學在國家的政策實施過程中,即擴大到一個大眾型高等教育,有很多不同的選擇,合并不合并,和誰合并,擴招到一個什么規模,主要擴招本科還是主要擴招研究生,都是由大學自己決定的。像精英型的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學校,研究生才擴招,本科不太愿意擴招,因為它們要保持其特別的地位(辦學質量、學術水平等)。所以西方的一種想法,以為中國的大學完全按照北京的要求,完全沒有自己的選擇,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是不客觀的。確實,我覺得中國大學自治可以說是一種妥協,不完全是西方式的自治,按法律去保護,但也不是完全像20世紀50年代的那種宏觀計劃,大學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路可以走。學術自由也是如此。當然,由于政治制度等各種原因,學術自由在中國不如歐洲和北美更加強調,但不能說中國沒有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實際上中國大學也能發出很多的聲音,完全可以從大學發出批評的聲音,也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想法。

雖然表面上中國高等學校的模式受了西方的影響,但是基本上學者的理念在很多方面還是反映傳統的。譬如,“士大夫”這個概念是西方沒有的。也就是說,一個知識分子不能完全是一個獨立的思想者,他對國家有一個義務,而且他的知識的價值最主要是表現在他的活動,所以他一定要參與政府(的工作),一定要參與一種社會的服務,不能夠僅僅是理論性的純學術的工作,這就是我看到的中國的知識傳統。而且我覺得,中國的科舉制度對歐洲有過很明顯的影響,譬如16、17世紀耶穌會的那些傳教士,他們很多起橋梁作用,把中國的文化如《四書》《五經》翻譯成拉丁文。《四書》是在明朝由意大利旅行家利瑪竇翻譯的,給歐洲人介紹中國文化,很多歐洲知識分子感興趣。他們非常佩服中國的傳統哲學。本來歐洲的大學是完全強調自治、獨立,不是國家能控制的。但是如果你看所謂歐洲大陸的高等教育的模式,法國、德國普魯士、意大利等很多國家,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時候,大學就是屬于國家的系統。這個概念是從哪里來的?我覺得是傳統中國的科舉制度。改造為一個新的時代,新的國家形成,第一個最明顯的大概是法國,所以法國的所謂大學校,就是完全屬于政府的,是培養政府未來的干部,這個類似于中國的科舉制度。但是沒有多少西方的學者注意到這些,這是一個受中國傳統影響的行為。

二、“雙一流”建設計劃對中國大學發展的影響何東:中國政府在2017年出臺“雙一流”建設的文件,廢止“985”“211”工程項目,轉向“雙一流”建設的新時代。這個新戰略計劃會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

許美德:我看到“雙一流”建設的目錄,42所高校入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其中A類36所,B類6所。原來的39所“985工程”高校全部入選,其中36所被列入A類,但東北大學、湖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所原“985工程”大學被列入B類;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3所“211工程”大學入選“一流大學”建設B類。這次大學的遴選大概是有地理分布的考慮,云南、新疆、河南都有了一所大學進入42所“一流大學”建設的名單。“一流學科”建設的95所大學的設置,可能的決策考慮是,讓更多的大學可以得到承認和支持。我覺得這樣很好,可以扶持那些綜合實力比較弱而個別學科特別強的大學的發展。我還發現,42所“一流大學”建設名單中只有2所師范大學,即北京師大和華東師大;95所“一流學科”建設大學中有7所師范大學,即東北師大、南京師大、華中師大、華南師大、首都師大、湖南師大和陜西師大。本來西北師大因為曾經有過像李秉德教授這樣的老一輩教育學者而非常有名,也曾很有影響力,但特別可惜,也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西北師大沒有入圍。從這一點上看,西北地區的大學還是被邊緣化了。

“雙一流”建設,可以說是一個新項目,但也不完全是新項目。從“211工程”開始,中國就有了這種大學建設的新思維。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經開始了“211工程”的項目。我覺得這個辦法是有道理的,因為國家不太可能支持所有的大學都同時走到國際知名大學之列,在國際舞臺上有影響。北京大學100周年校慶,我也參加了。就在那個時候國家決定設立“985工程”項目,重點建設若干所高水平大學。但是大概沒有一個很公開的遴選過程,開始首批有9所,然后很多其他的認為自己是很了不起的大學也涌進來,后來搞到39所。那么現在我覺得,“雙一流”建設項目的大概意思是要把原來的“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范圍再擴大一點,調整一下,變成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和95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大學。我想,這是一個比較實際的辦法,能夠有一百三四十所大學,包括不同類型的大學、不同地區或全國性的大學優先發展起來,應該會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

何東:您覺得“雙一流”建設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許美德:我想應該對這些學科一流的大學給予一定的鼓勵和承認,比如外語外貿大學,雖然它的外語學科特別好,但是它不可能排名(ranking)很高。這個情況和大學排名系統有一定的關系。大學排名系統對一些專門大學特別不利。法國特別反對大學排名,他們不承認大學排名,因為他們有很多非常有水平的專門大學。德國也是如此。歐洲大學都不強調排名。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社會過分關注這個排名運動了。上海交大的大學排名系統很有影響力,全世界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特別客觀的一種決策的辦法。但是這個影響,我并不覺得是很積極的。因為他們采用的主要是自然科學研究的指標,不包括教學的質量,不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精神和思維,很多方面沒有包括進來。

令我特別震驚的是,多所很有名的中國綜合性大學,包括中山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蘭州大學等,它們本來都建有一個教育學院,但現在取消了。為什么取消?因為教育學院不能幫他們提高大學排名。進一步分析其根源,那就是西方大學往往不太尊重教育學。為什么不尊重教育學?因為它們認為教育學不是很理論性、很專門性。一些師范大學自己不太愿意繼續作為師范大學,因為它們覺得走上國際,英語世界對師范和教育學不了解,不承認教育的學術地位。但是,中國有這個需要(堅持和發展師范大學及教育學),應該可以做好這件事情,而且“師范”是一個很理想的概念。按照中國文化傳統,教育應該是最受群眾支持的,是一個跨學科的非常重視行動的學科。中國有很多有名的教育家,譬如陶行知。為什么中國在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的時候,卻不把教育放在一個最主要的地位?全球研究型大學完全是西方模式,這個模式來源很明顯,一個是德國,一個是美國。通過大學排名,中國大學按照西方的所謂全球研究型大學來發展,就更加受到外國模式的影響,而不是形成中國特色的大學。我認為這一點是中國“雙一流”建設中需要特別清醒和警惕的問題。

三、關于“雙一流”建設爭論激烈的兩個問題何東:目前中國學者關于“雙一流”建設存在一些爭論比較激烈的問題。其中一個是,在“雙一流”建設中,中國大學是否應該完全遵循國際標準。您對此有何看法?

許美德:我認為中國應該為世界而形成自己的高等教育模式和豐富的傳統,而不是跟隨和模仿德國-美國式的“全球研究型大學”——大學排名系統導致全世界頂尖高等教育的全盤西化,這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模式。長期以來,我一直都在建議,中國應該形成一種“全球師范大學”模式,它有機地結合了儒家思想和法國的理念與模式。

何東:另一個爭議的問題是,在“雙一流”建設中,學科建設和大學建設哪個更重要?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許美德:我認為一些頂尖的中國大學值得以整體形式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而且特別要聚焦如何讓它們的模式更能充分地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和學術傳統博大精深的內容;與此同時,另外一些規模較小的、較為偏遠的或者處于劣勢的大學,可以把自己有所專長的優勢學科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學科。

四、中國大學模式的形成和發展

何東:當前中國大學是否已經形成了某種“模式”?

許美德:我的判斷是,中國的大學走向大眾型。過去的二十年來,中國大學發展迅速,不是很容易總結。但是可以說,從精英型的到普及型的大學發展轉型,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1999開始中國大學擴招。大概在2006年以后,因為了解到大學招生規模擴大太快,就開始放慢了一些。幾年的功夫,高校在校生規模從三百萬增加到三千萬,確實很不容易。雖然擴招也帶來了就業、質量、師資、設施設備等很多方面的問題,但是總的來說,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已經是很有影響了。很多本來不能考入大學的,特別是來自農村和工人家庭的子女,通過擴大招生能夠進入大學,這是非常難得的。當我們對華中科技大學的學生進行訪談時,他們證實了這一判斷。與此相對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卻是定位于精英教育,因此不太愿意這樣的擴大,研究生擴大,本科生沒太擴大。可見,對國家的擴招政策,不同大學有不同的反應。

何東:中國大學模式的發展有什么新的趨勢和動態?

許美德:實際上就是中國大學模式的多樣化發展。除了受到外來影響而形成的大學模式外,現在中國出現了一些國際性的中外兩所大學合建的大學,比如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在汕頭大學建立了一所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香港和澳門的大學也分別在深圳和珠海建了新的校區。我覺得中國是一個試驗型的社會,鄧小平先生特別善于搞試驗。譬如這些開放地區的試驗很成功。他是先試驗給大家看,這(改革開放)確實對中國有好處,然后實行全面的改革開放政策。鄧小平搞改革的辦法,主要從一些中外合作的行動開始。這種辦法完全適用于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特別是這種國際合作創辦的大學,招很多國際的學生,師資主要是全球招聘,課程體系直接引進。目前中國大學吸引的留學生大概已有40萬,全球排名第三,僅次于美國(70萬)和英國(50萬),這樣的成就很不容易,也很了不起。其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所占比例特別大。我認為,未來中國的大學應多吸引西方國家的留學生來華學習。

何東:您認為經過“雙一流”建設,中國會建成怎樣的未來大學模式呢?

許美德:我發現西方的大學模式最能夠同中國的價值觀契合起來的就是師范。師范大學的傳統,就是中國的學術中獨特的東西,具有歐洲學者得不到的一種權威性。而且“師范”這個翻譯特別好,“教師做范例”。中國有句老話“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正好說的是師范,一些大學甚至以它為校訓。尊重教師大概是中國傳統知識的核心,孔夫子就是一個世界的教師,大家都尊重他。借師范大學這個概念,把中國的儒家文明介紹給世界,法國人可以理解,立刻會理解。法國大革命以來,法國領導人在建立世界第一個國家教育系統的時候,就很清楚地知道,綜合大學太精英型、太理論型、太專門型,不適合培養教師,所以他們創造一種新的高等學校:師范學校和師范大學。美國和其它英語世界已經不知道“師范”(normal)這個概念了,他們忘記了。19世紀他們實際上是有過師范學院的,但是后來合并成綜合大學。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師范大學曾經是西方大學中女性參與高等教育最早的大學類型。本來傳統的歐洲大學是不讓女性進入的,正好像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也沒有女性參與一樣。歐洲大學是在19世紀才開始招收女性的。然而,師范大學和師范學院卻有很多女性。19世紀的美國也曾有90所師范學院,一半多學生是女性;而且現代式的教育制度,是這些師范院校的貢獻,但它們后來就被合并了。為什么日本沒保留師范大學?因為20世紀50年代,美國極大地影響了日本教育。美國人認為,師范學院在日本培養過熱的“愛國精神”,鑒于其侵略東亞的罪惡歷史,師范院校被變成了地方性綜合性大學。

師范大學特別有意思,為什么不能夠有一個全球師范大學模式呢?我覺得這是最好的一個辦法,把中國的儒家文明以至中國的整個學術傳統介紹給世界。我也覺得東亞,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應該可以真正地建立一種新的大學模式——亞洲大學模式,可以彌補西方大學模式的不足,形成東西方互補的大學體系。

五、世界大學發展走向及其與中國大學的交流互鑒何東:在未來的二十年,世界大學的總體發展走向是什么?中國大學和世界大學可以相互借鑒到怎樣的經驗?

許美德:世界大學發展的一種趨勢是越來越大眾型。全世界的家庭都希望孩子能夠入大學。在知識社會,追求理論的趨勢一定會繼續下去,但是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夠上理論型大學。我希望社會和家庭不要受到大學排名的影響,不要只關注一種類型的大學,所謂全球研究型大學。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地方性知識。大學應該是多元化的,應該有不同類型的大學。加拿大的大學沒有一個國家的系統,都是省級的,具有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太重視大學排名,反而可以允許不同類型的大學共存。我希望世界大學的未來也是這樣。由于大學排名的這種取向,西方的大學都主要聚焦在國際知識和經濟的一種競爭力,完全集中在科學和技術這些方面,不太重視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的培養。實際上,我們世界很多的問題,如環境問題和難民問題等,都需要一種國際公民精神來應對。如果大學不關心國際公民精神和社會服務精神,那就太可惜了。我覺得世界上這種太過重視大學排名的取向,以及過分關注在科技方面和經濟方面的競爭,不是在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中國不正是十分重視和諧社會的建設嗎?這種和諧社會的理念能不能走向國際,尊重多樣化的思維?中國大學應該擔負起向世界傳播“和諧社會”理念的歷史使命。

六、對中國大學未來發展的期待

何東:您對中國大學的未來發展有什么期待?

許美德:西方的自然科學是一種歸納的邏輯,一種理智型的思維。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核心價值觀是包容,兼容并包不同類型的思維和理智邏輯。這就是我對中國大學的希望——希望中國這種“和而不同”“多元并包”的精神能夠在國際舞臺產生積極的影響。我覺得中國過分重視大學排名,會限制這種多元化的思維。

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了,比我們更有辦法,完全能夠提供經費給訪問學者和學生出國學習。我希望發展起來的中國也能夠幫助有需要的國家。大家都來做一些讓世界更美好的事情。這也是我近來在世界比較教育大會上做報告的主題。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學沒有足夠的經費和能力把許多的學生和學者送出國外學習。那個時候,加拿大的國際開發署就開始設立課題項目,提供經費來資助中國的訪問學者和聯合培養博士生。一百多年來,中國大學發展得到了許多國家和友好人士的幫助。我們的國際舞臺有各種機會,有各種政府和組織提供給發展中國家的許多支持。我覺得中國大學也應該重視這一點,不必只是一味地追求西方大學的模式。譬如非洲國家,也有許多的哲學思維和文化成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與非洲國家進行合作,搞一些教育研究,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浙江師范大學就是專門研究非洲教育的,他們和非洲國家有很多的教育合作和交流,很有意義。

(責任編輯劉第紅)

作者簡介:何東,華南師范大學職業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系系主任,碩士生導師,講師,博士。(廣東佛山/528225)

本文系國家留學基金委2016年地方合作項目(CSC201608440462)資助的“許美德中國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課題的成果之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邏輯研究”(課題批準號17YJA880009)階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色综合|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国产小视频在线高清播放 |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不卡|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中文字幕色在线|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日韩美一区二区|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jizz国产视频|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日韩免费成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亚洲区欧美区|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无码丝袜人妻|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久操线在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第一色|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av毛片|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区|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a∨婷婷|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国产青青草视频| 激情综合激情|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亚洲天堂首页|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久久黄色影院|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肉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日本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乱伦视频| 无码一区中文字幕|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 在线国产91|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 熟妇无码人妻| 久久精品视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