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琬淇 強巴托美 格桑達吉
摘 要 分析總結當前藏族遠牧區移動居所存在的問題,從建筑組合模式的更新、地域文化的傳承、新能源技術的應用以及結構體系的優化等方面提出設計建議,為實現生活環境質量的提升與藏區傳統文化的延續提供參考。
關鍵詞 藏族遠牧區;移動居所;適應性設計;文化傳承
游牧帳篷不僅代表著藏民的生活空間,更是反映藏族社會相應的生活方式、經濟基礎、文化意識形態的“活化石”。本文基于現狀調研,總結遠牧區牧民現狀問題,并提出適應性的設計建議,為實現其生活環境質量的提升與藏區傳統文化的延續提供新思路。
1藏族遠牧區移動居所現狀問題
為深入挖掘藏民的生活習慣,設計出以改善牧民生活質量為目的,既能傳承藏族文化傳統,又能適應生產生活需要的新型移動帳篷。調研特進行詳細的調研,現將遠牧區移動居所牧民的使用現狀做出如下總結:
1.1 當代文化對牧民傳統生活方式的沖擊
現代文明的發展使藏區文化逐漸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建筑的地域特色逐漸消失。調研發現,絕大部分藏民不再單純依賴傳統逐草而居的生活頻繁游牧,而是仿照農業民族,開始在冬季牧場或城鎮附近建立定居點。體現在建筑形式上,便是從游動的黑帳篷嬗變為定居的土石瓦房,這不僅意味著居住方式的改變,更意味著傳統生產方式和文化模式的衰變,顯然曾在牧人生活中無可替代的游牧帳篷面臨著即將退出生命舞臺的危機。
調研地出現了許多應用現代建筑材料和營造技術的簡易變體,以迎合游牧生活運輸、拆裝搭建方便的需要,這難免對自然生態環境和傳統營造技術產生沖擊。因此,如何尋求自然生態與現代建筑材料、營造技術的平衡點,保持游牧帳篷的生命力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1.2 建筑地域特色與民族文化的傳承
現代游牧帳篷一切從簡,僅布置生活必需的簡單用具。即便如此,宗教祭祀空間不可省略,且保持著男左女右、火塘布置正中的傳統。此外,即便被現代磚瓦房替代,在大型活動中依然不可替代,且營建過程仍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這些都是藏民對民族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傳承。
1.3 牧民對空間質量的迫切需求
調研發現,一些原始的居住方式已難以滿足愈發多元化的需求。其一,傳統帳篷中空間劃分的長幼尊卑界定不再明顯,座席的排位與規定不再嚴苛[1],席地而坐的方式逐漸被取代,這體現了牧民對于生活便捷度與使用舒適度的追求。其二,帳房內昏暗陰冷,牧民將牛羊糞作為營建材料之一,冬季鋪在地面防潮,直接堆放在帳房內極易發生人畜交叉感染。其三,牧民從前僅地鋪張牛皮或羊皮而臥,床榻屬較奢侈生活品,而今已普遍為尋常牧民使用。其四,遠牧點用電條件成為游牧帳篷中生活質量提升的最大阻礙。
綜上,調研地游牧帳篷內部空間的布置、利用率、舒適度、使用便利性、衛生條件等諸多方面己不符合當下牧民的需求。新型帳篷的設計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若能將以上問題有效解決,將使傳統游牧帳篷在遠場草原上重新煥發生命力。
2藏族遠牧區移動居所優化建議
新型移動帳篷應立足于藏區本土文化與習俗,充分挖掘傳統地域性精髓,綜合考慮社會環境、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因素[2]。同時應與時俱進,滿足當下與未來生產生活方式,盡可能延續地域性建筑形式,采用當地材料和技術工藝進行適應性更新設計,以實現新型帳篷與地域文化、生態環境的有機共生。
2.1 建筑組合模式的適用性更新
建立固定建筑與移動帳篷相結合的建筑組合模式。主體建筑固定,附加建筑移動。夏季移動式帳篷適用于游牧生產方式的頻繁遷徙與裝卸,固定建筑轉換為商業、服務、休閑等服務功能。冬季在定居點,移動帳篷與固定建筑合理組合對接,可擴大居住和貯藏空間,甚至可在其基礎上增加其他多元化功能,以實現空間資源在時間上的最大化利用。
2.2 文化傳統的適應性繼承
遠牧區牧民傳統的居住形態既是時間累積的結果又是藏區地域文化的象征。在居住形式演變的同時,一些文化屬性也發生了變革,有些功能在不斷演化中被揚棄,而一些與民族信仰、民族傳統[1]緊密聯系的文化則被有效地延續下來,并在現代生活中進行了一定的轉型和發展[1]。因此,新型游牧帳篷在設計時應尋找地域文化基因中變與不變的因子,有選擇地繼承藏區傳統文化。同時,要適應當代生活,這既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體現了藏區牧民的根本利益與愿望[3]。
2.3 新能源技術的適宜性應用
藏區主要以糞便為供暖燃料、取材自天然牛羊毛的帳篷即是當地最普遍與適宜的居住類型,成為傳統民居中最為樸素的“綠色建筑”,這是對地域生態環境的應答與民族性的傳承,實現了人與環境和諧共生。因此,設計中應該汲取傳統帳篷中與環境相適應的有利因子,適宜運用符合藏區地域生態環境的新材料與技術,并與傳統帳篷形式進行有機結合,以改善傳統帳篷安全性、熱工性差的弱點,同時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干擾。
2.4 居所結構體系的適便性優化
調研拖拉機或馱牛運輸的運載量有限,遠牧點游牧帳篷需頻繁拆卸與搭建,且拆卸工作不易,整體性差。因此,結構系統應兼具便攜性與頻繁裝卸。如可從人體舒適度入手,高效集約空間,尋求平衡空間生活與運載便攜性的最佳平面尺寸。探究標準模塊與無工具化組裝的結構體系,精簡多余構件以方便生產運輸,使牧民能徒手完成骨架系統的安裝,進行多地推廣。
3結束語
藏族遠牧區移動居所正處于傳統與現代的變革階段,面臨著保護牧區生態環境,傳承藏區民族文化,提升牧民生活品質的多重使命。在新型游牧帳篷的設計中,如何以整體性的設計思維,平衡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實現新型游牧帳篷與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的多元統一,值得后續研究工作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高珊珊.游牧民族居住空間、文化功能及其變遷[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18):273-275.
[2] 任登軍,舒平,王哲.冀南傳統民居適宜性再生路徑研究[J].福建建,2017,(1):13-16,49.
[3] 張妍.四川藏區游牧民族居住形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