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溝域經濟是基于北京地形特色,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首都功能定位等特點所形成的新概念。在近郊游發展旺盛的今天,北京溝域地區大力發展民俗旅游業,提煉各村特色以吸引游人,但忽視了建筑風格作為民俗文化最重要的展示載體,出現了千村一面的現象。本文通過對北京民俗旅游村建筑風格的梳理,嘗試總結現狀問題,為后續開發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 溝域經濟;北京;民宿風格
北京位于華北平原,山區面積約占城市總面積的62%,轄區內北部有燕山山脈,西部有太行山山脈。這兩個地區的地形多呈現山脈夾角或水流沖刷所形成的條溝狀區域,英文解釋為 Mountainous Valley Areas,縮寫為MVA。溝域經濟是基于地形特色,結合現代農業發展、首都功能定位等特點所形成的新概念[1],其目標是實現山區產業經濟轉型,提高山區人民收入水平,在保有綠水青山的同時建設金山銀山。北京作為一線城市,工作壓力較大,人們希望周末或短期假日能夠在城市周邊享受到不同于城市生活的放松狀態,京郊旅游在此需求下蓬勃發展。在多重需求的刺激下,溝域地區大力發展民俗旅游建設,一方面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需求,另一方面為山區非農業經濟類型找到合理補充。
溝域經濟指導下的民俗旅游村建設在摸索中前進,作為其基礎建設核心的建筑風格呈現出既相似又差異,既傳統又現代的現狀。本文將對于民俗旅游村中常見的建筑風格進行梳理并總結設計對策。
1建筑風格現狀
北京地區自2003年公布以來,共有11個區縣的35個村,2644個接待戶入選,這些民俗旅游村成為重點建設的對象。從統計數據可見,民俗旅游村既包括有十渡鎮以自然風光聞名的溝域地區,也有長陵鎮以古代墓葬文化為主的民俗村落,還有留有北齊古長城遺址的石城旅游民俗村,這些民俗村可謂是各種側重,各具特色。但是從田野調查中發現,雖然各民俗村都在提煉本村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在建筑風格上卻很少結合自身的歷史文化特色進行開發與建設,所以難免出現千村一面的現象,難以讓消費者產生強烈的印象,無法開展差異化競爭。具體風格大概有三種類型。
1.1 簡易北方四合院建筑
華北平原常見的農村建筑類型為四合院平房,基本都是一進四合院,入戶門進院后有一個方形的院子,除入戶門這一邊之外,其余三邊均有屋舍,正房多為臥室與起居室,廂房為小輩的臥室以及廚房等功能性房間。顏色以灰色墻面,紅色大門為主,院內的門窗已多為塑鋼門窗。這種建筑類型比較實用,但是在休閑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室內空間相對呆板,房間與房間平行而置,比較難進行改造。二是戶外空間就是一個方形的院子,且多鋪上地磚,沒有太多種植花草及裝飾的區域,整體環境略顯單調。但由于很多農家院還保留了火炕的建筑元素,這種傳統民居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1.2 新型保溫建材的使用
由于新材料的推廣,尤其是保溫建材在農村的大面積使用,使得農村的建筑出現了直接用保溫材料的藍色、紅色作為外墻或屋頂的裝飾,出現了水泥墻面與紅/藍色保溫建材組合的形式。在部分民俗村,因為旅游人數的急劇增加,村民們用臨時板房材料搭建了餐廳等建筑,和原來的四合院連在一起。這也是在北京郊區民宿中比較常見的情景。這種建筑會給消費者傳遞一種不穩定感,影響對于該區域的審美及文化認知。
1.3 新型民宿的出現
除了以上兩種常見的建筑類型之外,還有一種是請專業公司單獨設計的民宿,多是使用原木、石頭為主要裝飾材料,色彩傾向于大地色系、原木色系及白色等較為溫和的色彩,有較強的品質感,尤其是溫泉類的民俗村會多采用日式建筑裝飾風格。但這種類型的民宿雖因其品質感、整潔性等受到青睞,但與南方的民宿有雷同之處,沒有從北京本地文化出發進行設計,缺少在地感。
2特色民宿建筑設計要點
2.1 因自然風光制宜
根據各民俗村所在的地質風貌,自然風光進行概念的提煉與具象化,以田園風光、山林野趣、溫泉養生等為主題,在建筑的形制上放棄原有的四合院形態,改以木屋、帳篷式建筑為主,因地制宜,位置的選擇可以更為靈活,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充分展示京郊溝域經濟區的地理優勢,打造不同于城市居住文化的鄉村風格,為消費者提供具有新鮮感和多樣性的旅游體驗,形成具有差異化的品牌效應,以保證可持續發展。
2.2 因民俗文化制宜
北京京郊地區的農村有典型的華北平原特色的民俗生活,其中包含有節日民俗、飲食民俗及信仰民俗,這些傳統的日常生活已經在城市生活中比較少見,消費者想要的體驗的是既有正宗民俗味道的鄉村生活,但又要有一定的品質感,以保證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所以對傳統四合院民居的改良設計是十分必要的。廚房、衛生間的改造應更為現代化,而居住的格局與環境需要在引進、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優化,比如增加戶外活動區域,增加室內與室外環境的互動性與層次感。根據京郊民俗游多為家庭旅游的形式,設置適合4人、6人、8人的居住環境,裝飾上保留灰墻綠瓦紅門的傳統元素,盡量避免保溫材料的直接露出,形成高屋大院的寬敞氛圍,為消費者提供更具情感關懷的環境空間。
3結束語
民俗旅游村建筑的優化設計是溝域經濟體系下發展民俗旅游業的關鍵環節,針對現有各自為政,各自建設的情況,應該成立文化專家團隊,梳理區域文化,提煉核心概念,形成關鍵符號,并邀請專業設計機構根據文化特色展開設計,形成示范效應。通過整體性設計,提高整個村落的發展水平,實現溝域經濟的全方位落實與村民收入水平的增長。
參考文獻
[1] 杜海旺,白祥,羅娟.近10年中國溝域經濟發展研究現狀與展望[J].農業展望,2019,15(12):44-47,52.
作者簡介
朱荔麗;學歷:博士,副教授,現就職單位:北方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民俗藝術研究、傳統手工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