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近年來土質隧道施工常采用CRD法,該工法能夠有效控制隧道沉降收斂,但在富含水膨脹土隧道施工時初支沉降收斂仍較大,施工效率低,臨時支撐拆除時存在安全隱患。本文以鄂北水利工程紀洪隧道富含水膨脹土段施工為例,利用三臺階開挖、上臺階臨時橫撐豎撐支護方法,再通過加強支護參數、做好截排水措施、嚴控安全步距、組織好工序銜接等方法來減小隧道的沉降收斂,達到快速、安全、高效地完成富含水膨脹土隧道施工的目的。
關鍵詞 膨脹土;三臺階;沉降收斂;截排水;安全步距
1工程概述
紀洪隧道全長10.35km,土洞段長4.5km,占隧道全長的43%。土洞斷面面積為52.6m2,土洞段地質主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琚灣組黏土,該土層具弱膨脹性,夾薄層壤土,含藍灰色條帶狀或網紋狀高嶺土條紋或條帶,局部含黑褐色鐵錳質氧化物及其結核,局部鈣質物含量偏高。土洞段洞徑最大處為8.1m,隧道埋深26.0~45.0m。
土洞段原設計為CRD法施工,現場采用此方法施工時,發現掌子面地質情況為:
(1)隧道下臺階及仰拱位置為普通土,但中臺階及上臺階土質中含有中等膨脹土。
(2)掌子面土體濕潤,土體表面無線狀流水,局部有掉塊現象;隨著土體暴露時間加長,掌子面出現滲水、掉塊、坍塌情況,上臺階部分位置拱腳處有線狀流水。
根據揭示的地質情況,該段為典型的富含水膨脹土隧道,膨脹土在無水情況下土質較硬,一旦遇水極易發生軟化,遇水后土體自穩能力差,極易發生掉塊、坍塌,屬于隧道施工中最軟弱、穩定性最差的不良地層。由于原設計CRD法每循環施工時間過長,掌子面暴露時間長、掉塊嚴重,每月實際進度只有15m~20m,已無法滿足現場施工要求,故對富含水膨脹土隧道施工技術進行研究[1]。
2處理方案比選分析
根據現場施工條件及地質情況,就如何安全高效通過富含水膨脹土地段,提出以下三種施工方案:
方案一:在通過富含水膨脹土段時,未施工臨時支撐,三臺階同步開挖,對原狀土擾動較大,掌子面及拱頂滲水極為嚴重,鋼架發生扭曲變形,初期支護沉降收斂較大,部分位置已侵入二襯混凝土空間20cm~30cm,見表1。方案二:采用此方法時,將開挖面噴漿封閉可有效控制掌子面掉塊現象,臨時支撐能起到減小隧道沉降收斂的作用。見表1,第二種方案明顯比第一種沉降收斂小。方案三:開挖下臺階前施工臨時支撐,下臺階施工完成后再施工仰拱,對隧道拱頂邊墻沉降收斂數據進行匯總分析,見表1,表中第三種施工技術方案沉降收斂值為最小。
通過對以上三種施工方案進行對比分析,最終選定三臺階開挖+上臺階臨時橫撐豎撐支護+開挖面噴漿臨時防護,且上中臺階同步施工,完成后再噴漿封閉掌子面及施做上臺階臨時支撐,最后開挖下臺階、仰拱。
由于隧道內地質為富含水膨脹土,土體自穩性極差,在采用此方法后隧道沉降收斂雖有明顯改善,但表1中十天觀測最大累計沉降收斂點仍侵入二襯空間,不滿足施工要求。為進一步解決沉降問題,現場通過加強支護參數,采取截、排水措施,嚴格控制安全步距,組織好工序銜接來縮短初期支護封閉成環時間等措施,來達到控制沉降收斂的目的[2]。
3施工技術方案
三臺階開挖+上臺階臨時橫撐豎撐支護+開挖面噴漿臨時防護,上中臺階同步開挖,開挖至滿足一次能夠澆筑5~10m仰拱條件后,將掌子面噴漿封閉,然后在上臺階每間隔1米間距,采用工18型鋼施做臨時橫撐,同時在橫撐上增加兩道臨時豎撐,如圖1所示。臨時支撐施工完畢后再施工下臺階,下臺階左右兩側均開挖支護5~10m,再立即組織人員設備開挖支護仰拱,并綁扎仰拱鋼筋及澆筑混凝土,使初期支護盡早封閉成環。
3.1 加強支護參數
隧道原設計初期支護采用工18工字鋼,間距50cm,Φ10mm鋼筋網片20×20cm間距,拱腳位置采用鎖腳錨管連接,每處拱腳2根4.0m長Φ42無縫鋼管,25cm厚噴射混凝土。按原設計支護參數在富含水膨脹土隧道段施工,發現初支內鋼架已嚴重發生扭曲變形及沉降,鋼架剛度已完全無法滿足要求。通過與設計溝通,現場鋼架間距已足夠小,故采用增加鋼架型號,將工18型鋼變更為工22型鋼,噴射混凝土由設計的25cm增大至30cm,將原設計每處2根鎖腳錨管數量增加至6根,增大拱腳受力面積,將下臺階拱腳連接板尺寸由原設計的20cm×22cm增大至25cm×30cm。
通過加強支護參數后,現場再次對沉降觀測數據進行分析,在開挖過程中鋼架扭曲變形及沉降得到有效控制,十天最大沉降收斂值控制在60mm以內,但在滲水位置處,沉降觀測數據變化仍較為明顯。為減少變形情況,須進一步改善洞內截排水措施。
3.2 截排水措施
初支施工期間,在初支上自拱頂向兩側每間隔兩米利用Ф42無縫鋼管布設泄水孔,使初支背后滲水從泄水孔排出,在仰拱端頭設立臨時集水井。開挖過程中,做好各項排水措施,在離兩側拱腳外1m位置開挖截水溝,將水流引向下臺階開挖的臨時集水井中,再使用污水泵將水抽排出洞外,如圖2所示。
支護參數加強并采取截排水措施后,初支表面滲水情況得到改善,表面不再大面積滴水,富含水膨脹土段拱頂邊墻沉降收斂值基本控制在50mm以內。
3.3 嚴控安全步距
掌子面開挖要嚴格控制仰拱、二襯安全步距,通過對監控量測數據統計,見表2,當仰拱安全步距小于20m時,仰拱施工操作空間狹窄,施工效率低,每月實際完成進度在30m以內;將安全步距拉大到30m至35m時,隧道沉降收斂值較大,存在安全隱患;故根據沉降觀測數據情況,仰拱安全步距宜控制在25m左右。仰拱步距滿足要求后,二襯安全步距控制在70m以內時,初支監控量測數據無明顯變化。
3.4 組織好工序銜接
由于該水利隧道內空間狹窄,仰拱面為弧形面,施工通道行車極為不便,在富含水膨脹土地段施工時完全無法使用仰拱棧橋,仰拱混凝土澆筑后,必須等待混凝土達到通車條件后才能行車,混凝土等強時間在12~24h之間;二襯混凝土采用地泵澆筑時,地泵將二襯前方施工通道完全堵塞,掌子面也無法施工,每次二襯澆筑時間為8~10h。綜合以上情況考慮,仰拱澆筑完畢后,立即組織工人對二襯混凝土施工,利用仰拱混凝土凝固等強時間澆筑二襯混凝土,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時二襯安全步距能夠及時跟上。掌子面開挖、支護、噴漿各道工序也須緊密連接,不得上道工序完成后,下道工序人員設備材料還未就位,致使開挖臨空面暴露時間過長,造成掌子面掉塊、塌方等情況發生。所以在人員組織、工序銜接上要提前籌劃,合理安排[3]。
4結束語
紀洪隧道富含水膨脹土段通過實施以上施工技術方案后,隧道內沉降收斂值已控制在規范允許范圍內,避免了初期支護侵入二襯造成換拱返工損失,保證了施工安全,同時現場每月實際進度提高到40m~50m,確保了4.5km土洞按工期安全順利貫通,也為類似隧道工程施工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劉佳.論述鐵路隧道施工技術常見問題及改進措施[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6):134-135.
[2] 杜亞江,賽玙璞,李丹.礦山法隧道CRD工法施工步序調整研究[J].現代交通技術,2017,(1):58-60.
[3] 唐敏程.V級圍巖隧道施工初期支護變形控制研究[J].四川水泥,2017,(2):72.
作者簡介
路騰(1987-),男,湖南津市人;學歷:本科,現就職單位:中鐵二十五局集團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主要從事隧道施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