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悅
今天上語文課的時候,曼麗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奇怪的問題——什么是“比喻”?這個問題太簡單了,連一年級的小學生都能答上來,就是帶有“好像”“仿佛”“好似”的句子唄!當大家不屑一顧地回答出自己的答案時,曼麗老師無奈地搖了搖頭。
“什么是‘比喻?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里面卻包含了一個‘陷阱。你們啊,都掉進這個‘陷阱里去了!有‘好像就一定是比喻句嗎?那你們看看我這句是不是比喻句。”曼麗老師說著,就出示了一個例句:昨天晚上回家的時候被雨淋到了,我現在渾身酸痛,額頭滾燙,好像是感冒了。
“同學們請看,這句話里有‘好像,它是比喻句嗎?”曼麗老師問。
“不是……”大家小聲地回答道。
“所以說,不是所有帶‘好像‘仿佛‘好似等這類詞語的句子都是比喻句。比喻句一般都有‘本體‘喻體和‘喻詞,帶有這些成分的句子,才能說是比喻句。今天我們不單要認識‘比喻,還要找出它和其他修辭之間的區別。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運用了比喻修辭有四種方法,掌握了它們,我們不但可以加深對比喻的認識,還有助于了解比喻與借代、比擬、比喻義、比較的區別。”曼麗老師說道。
1.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這是區別借喻和借代的關鍵。
什么是借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系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針一線代群眾的一切財產)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胡子坐在墻角里吸旱煙。(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代做好事的人)
比喻和借代的區別。
例如:
①離開這個閻王殿!就是餓死也比在這里強。
②遠處來了兩個紅領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閻王殿之間有相似點,所以屬于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紅領巾和它所代本體少先隊員之間沒有相似點,紅領巾只是少先隊員的特征,用特征代替本體,是借代。另外,正因為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所以,凡是借喻只要加上本體和喻詞就可以構成明喻,而借代卻不能。如句①可以變為地主的家像個閻王殿,句②變為少先隊員像紅領巾則不能成立。
2.喻體的隱、現是區別比喻和比擬的根本標志。
例如:
①曙色像一片翠藍的水流動在原野的盡頭。
②曙色流動在原野的盡頭。
句①中出現了喻體一片翠藍的水,句②中出現了本體曙色和比擬詞語流動,而喻體沒有出現,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擬。
3.比喻中本體和喻體的關系必須是臨時產生的,而比喻義是一個詞的固定義項。這是區別比喻和比喻義的關鍵。
例如:
①黨是太陽,我是花。
②我們要放下思想包袱。
句①中,黨在詞典中的解釋是政黨,在我國特指中國共產黨,沒有太陽的意思,而且太陽也沒有黨的意義,它們之間的聯系是臨時產生的,換一下環境,黨還可以是燈塔和舵手,所以是比喻。同理,“我”和花之間也是這種臨時的聯系。而句②中包袱一詞在使用的過程中,表示思想負擔的意義已固定下來而成為包袱一詞的一個義項,它不是臨時產生的,所以屬于詞的比喻義,而不屬于比喻修辭格。
4.不同類的事物才可以相互比喻。這是區別比喻和比較的關鍵。
例如:
①她長得像一束百合花。
②她長得像她姐姐。
句①中人與百合花不是同類事物,所以構成比喻。句②中 她和她姐姐是同類事物,都是人類,所以是比較。
掌握了以上四種方法,我們在判斷一個句子是否運用了比喻這種修辭方法的時候,就容易多了。
指導教師:張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