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歡歡
摘 要:透過我國商務部網站公布的相關國家的貿易簡訊、貿易報告中的數據可見,中國-東盟自貿區自建立以來,中國與東盟十國的貿易進出口額呈現不斷上漲的趨勢。然而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發展必定離不開法律的保障,中國-東盟自貿區雖有《爭端解決機制協議》,但爭端解決機構的缺位必然影響自貿區經濟的進一步深化發展。縱觀國際上現有的各爭端解決機制,亦或幾種解決爭端方式,正所謂沒有至善至美者,否則其他的爭端解決機制或爭端解決方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再者,商人注重的是時間的效用,期望糾紛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有效地解決。整合國際上其他爭端解決機制的經驗,糅合調解、仲裁、訴訟三種爭端解決模式為一體,結合重慶的地域優勢、政策優勢及其中國-東盟法律研究中心的教學研究優勢,在重慶建立以仲裁為中心的“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使得在東盟自貿區下的爭端可以在該機構內得以高效解決,尤可為亦有必要為之。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東盟自貿區;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
中圖分類號:F74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09.022
1 在重慶設立“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法治是中國-東盟自貿區進一步深化發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2月25日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深刻闡述了“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一重要論斷,法治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其良性運行的根本保障,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深入、健康、長遠發展同樣離不開良好法治環境的建設。此外,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合作不是在真空的環境下進行的,還有日本、美國等先于我國與東盟進行合作。中國與東盟合作除卻已有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社會文化優勢等因素之外,還應當創造優良的法治環境,為我國提升競爭力增加砝碼。有學者指出“由西方法律文化主導的仲裁機構和仲裁員審理,很可能因法律文化上的鴻溝以及觀念意識上的偏見而導致裁判結果有失公正”,西方仲裁機構及其仲裁員的觀念意識是在西方法律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而西方的法律文化是與西方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西方國家是發達國家,而中國-東盟自貿區是發展中國家自貿區,這些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地域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還是經濟發展因素的制約,其法律觀念與意識往往在很大程度、很多方面是與西方國家迥然不同的。所以建立自貿區自己的爭端解決機制就需要自己的爭端解決中心和配套的制度建設。
其次,循序漸進建立“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的需要。針對“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的建設,許多專家提出分區域進行,東盟作為“一帶一路”南線重要的經濟發展區域,其自身雖有爭端解決機制的協議,但是缺乏統一的爭端解決機構,而自貿區的深層次可持續發展也要求這樣一個統一的爭端解決機構的設立,可以說自貿區具備作為“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的先行者的條件。就“一帶一路”建設而言,2018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和投資居其沿線國家的首位。中國-東盟互利共贏的合作發展,能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示范和表率作用,在推動“一帶一路”這一浩大工程建設中特別需要這種“早期收獲”效應的帶動。
再者,是重慶市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的需要。2019年4月總書記視察重慶并發表了重要講話,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為重慶改革發展把脈定向,希望重慶全面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用好“四大優勢”,發揮“三個作用”。重慶作為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以及“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重慶在具有地理上、戰略上無可比擬的優勢,8月2日,國家出臺《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把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陸海新通道的空間布局中重慶占據了重要樞紐和主通道的重要地位。2019年11月4日,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金融峰會在重慶悅來會展中心正式舉行,共簽約重大項目56個,協議金額1945.4億,進一步深化了中新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框架下各領域特別是金融領域的合作。藉此,建立重慶“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正是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進一步深化改革,踐行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四個要求”的重大舉措。
最后,是西南政法大學東盟法律研究中心發展的需要,亦是其價值體現。西南政法大學作為全國重要的東盟法律研究基地,與東盟國家建立了學術交流,人才建設的長期合作關系,形成東盟法律“獨特”的專業數據庫,即使是中新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中的法律問題也有針對性的研究,知識的最大價值莫過于指導實踐,而知識又來源于實踐,實踐推動知識的發展,循環往復,實踐與知識都能夠獲得不斷地發展。就爭端解決而言,大家爭的是制度的優越。國際爭端解決機構的生命源在于其制度建構,完善的制度支撐才能使其生命力得以不斷的延伸、旺盛。所以,重慶“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建設歸根結底是制度的建設,完善的、優越的制度設計才會保證該中心的國際地位、保證其價值的真正實現。而重慶設立“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的一大優勢就是西南政法大學的中國-東盟法律研究中心(簡稱CALRC)的支撐,該教學研究中心有自己完善的章程,與東盟各國法律有關部門或協會建立了長期的、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自己獨特的專業研究成果,同時在人才的培養方面也有諸多成果,該教學研究中心勢必可以為重慶“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建設過程中的制度設計提供寶貴意見,并為“中心”中仲裁員的聘用提供建議與協助。
2 重慶“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建設的初步設想
重慶“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設立的立足點就是公平公正高效的解決爭端,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該“中心”今后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1)模式選擇。“中心”建設的關鍵在如何取得其他國家承認、認可,使得相關爭端選擇該中心作為爭端解決機構,雖然該中心本身的制度建設是提升其公信力、影響力的一大方面,但本人認為最直接且最有效的辦法是與相關國家達成相應協議或者備忘錄。重慶“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的建設是基于中國-東盟自貿區背景之下的,所以在有限的國家中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同當下與我國外交關系最為友好的國家入手,通過協商談判達成一致協議、倡議書、備忘錄等,作為中心建設的重要制度構成。待其他國家后續的看到選擇該“中心”解決爭端的巨大優勢之后陸續加入,這一做法是可行的。
(2)制度構想。首先,該“中心”的核心是仲裁,涉及仲裁委員會的構成,仲裁庭的組成等問題。關于“中心”仲裁員的聘用,充分發揮東盟法律研究中心的作用,吸收中國與東盟各國優秀的相關法律工作人員組成仲裁員名單。
其次,時三位一體的有效銜接。“中心”的建設在落實“一站式”理念基礎之上,吸收調解、仲裁、訴訟等爭端解決方式,落成“三位一體”的爭端解決機構,充分實現三者有機銜接、功能互補。以仲裁為中心,主要是濾及仲裁在跨境貿易糾紛解決中的突出地位和《框架協議》中對仲裁的肯定,根據2018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國際仲裁仍然是跨境商業糾紛全球爭議解決的首選形式,97%接受調查的受訪者更喜歡國際仲裁來解決跨境商業糾紛,99%將來會選擇或推薦國際仲裁。” “中心”以仲裁為主導,將更加有利于其日后的推廣與發展。訴訟則以重慶兩江新區(自貿區)法院為依托;調解,可以利用仲裁體系中的仲裁員(保持仲裁員的中立),組成調解員進行商事調解。當事人選擇調解時,可以要求法院認證調解書的效力(法院制作調解書或判決書),為調解結果加持法院效力,擴大調解書的執行效力。在此本人認為,由于調解員來自于仲裁員體系,可以考慮若調解書制作成仲裁書更有利于執行,則可以作此規定。該仲裁委員會類似于國際商事法庭的專家委員會,主要成員來自于國內的東盟法律相關的研究學者以及東盟各國的相關法律學者,鑒于我國法院的公務員制度,將這些學者列為兩江新區(自貿區)法院成員存在一定困難,而仲裁委員會的建設具有這種優勢,所以將此專家委員會納入仲裁制度中,由遴選出的各專家學者組成仲裁員名單。法院遇到重大疑難案件時可以咨詢相關專家(可以是仲裁員名單中的學者專家),仲裁過程中需要相應的證據保全、財產保全等措施時,由法院提供支持。所以重慶“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更傾向于以仲裁為中心,有效連接調解、訴訟。
3 結語
中國-東盟自貿區背景下,重慶“一站式”爭端解決中心的設立可謂是天時地利與人和。“中心”的設立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自貿區常設爭端解決機構缺位這一短板,凸顯爭端解決的司法性、準司法性,增強自貿區的法治建設,同時彰顯我國作為大國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世界著名的一些仲裁機構,之所以經久不衰,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其成熟的制度建設,長年累積形成機構在國際上的公信力、影響力。對于一個全新的爭端解決機構而言,其可以做的且必須做到的就是公平公正高效有效解決爭端,公平公正高效都是在爭端解決的過程中體現的,而有效則是最終的執行問題。“中心”的建設重點不外乎三點:三位一體爭端解決方式的有效銜接;裁決過程中公平公正的保障;判決、裁決結果的有效執行。從最初機構的設立到最終判決結果的執行,每一項工作都是任重而道遠,尤其是一些細節問題,尚需努力,且行且完善!
參考文獻
[1]初北平.“一帶一路”多元爭端解決中心構建的當下與未來[J].中國法學,2017,(6):73-89.
[2]郭曉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現狀與前瞻[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6,(10上):36-37.
[3]王貴國.“一帶一路”爭端解決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7,(6):56-60.
[4]張超,張曉明.“一帶一路”倡議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研究[J].南洋問題研究,2017,(2):24-31.
[5]王琦.“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的闡釋與構建[J].法學雜志,2018,(8):13-23.
[6]蔣圣力.論“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的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J].云南大學學報法學報,2016,(1):76-79.
[7]初北平.“一帶一路”多元爭端解決中心構建的當下與未來[J].中國法學,2017,(6).
[8]2018年: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持續增長[EB/OL].http://www.cafta.org.cn/show.php?contentid=85853.
[9]王貴國.“一帶一路”爭端解決制度研究[J].中國法學,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