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振勇
摘 要 會計發展至今,經過不斷改進與完善,已經擁有了一套成熟的核算體系,為企業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提供了科學的核算標準。作為我國兩大基本會計核算方法,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收付制在企業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運用。本文通過介紹二者的定義和優缺點,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 權責發生制 現金收付制 會計核算基礎
一、前言
在處理大量由經濟交易產生的原始憑證時,企業該如何記錄、依照什么依據進行分類、列入哪項會計科目,這一系列問題都有待解決。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便建立在相應的會計核算方法的基礎上。企業的會計部門通過對數據信息的調整與分析,及時并準確地將最終結果呈現給信息使用者,可以說,會計核算基礎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經營行為和關鍵決策。因此,企業對權責發生制和現金收付制的選擇的必要性顯而易見。
二、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收付制的定義
權責發生制(Accrual Basis)又稱應計制,以收款權利的取得和承擔付款義務的發生為標志,來確認公司當期收益以及費用。簡單來說,就是收入(費用)在賺取(發生)時就確認,而無論現金在當期是否存在實質性的流入(流出)。
現金收付制(Cash Basis)又稱收付實現制,它是指企業以現金收到或支出的數額為計算基礎,來確認公司當期實際的收入和費用。
三、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收付制的區別
(一)對跨越會計期間的業務的處理方式不同
在權責發生制下,企業即時地對每一筆當期產生的經營業務進行核算。對跨度為多個會計期間的項目,企業通常會在期末進行賬項調整,以保持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而在現金收付制下,企業不必對跨期業務進行額外的處理。
(二)對費用收入確認的計量不同
從二者的定義中我們可以了解,權責發生制是根據權利義務的發生來確認公司當期的收益和費用,而現金收付制則是根據現金的實際流入和流出來確認公司的當期收益和費用。
(三)設置的會計科目不同
企業在生產經營期間,不免會面臨在提供產品或服務之前收到現金、費用已發生卻未支付等情況。在權責發生制下,企業需要增加“遞延收入”和“預提費用”這兩個會計科目。而在現金收付制下,由于其核算方式的直接性,企業可以避免相對復雜的核算流程,減少定的核算成本。
(四)適用主體對象不同
現金收付制的適用對象是規模較小、經營活動較為簡單、主要關注現金的流入和流出、財務報表使用范圍較為有限的企業。而權責發生制適用對象的特征則剛好與之相反。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企業都使用權責發生制作為自己的會計核算手段。
在筆者看來,兩種核算方式區別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業務核算時間點的差異。權責發生制注重賬款發生的即時性,而現金收付制則更加關注現金流的變化節點。
四、權責發生制與現金收付制的優缺點對比
(一)現金收付制的優缺點
對任何企業而言,現金的實際流入和流出都是毫無爭議的,現金收付制的使用原理以及合理性最淺顯易懂。企業采用現金收付制作為自己的核算方法,可以簡化會計科目的記錄與分類工作,使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提高。而且,在如今這個現金為王的商業化時代,現金的充裕程度成為了衡量企業成敗的一大重要標準。以現金收付制為核算基礎,可以切實地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經營效率,并向外界展示企業健康穩定的運營狀況,從而吸引強有力的投資者為企業注入新鮮資本。
而現金收付制的缺點也很明顯,違反了收入確認原則以及配比原則。在現金收付制下,收入和費用不能與其實際發生的期間進行配比,由此編制的大多數財務報表都存在信息失真的情況,進而會對企業高層的戰略決策產生一定的誤導。對提供商品或服務的會計期間跨度較大的企業來說,現金收付制是不適用的。
(二)權責發生制的優缺點
在權責發生制的核算方式下,企業能夠得到全面、真實、有效的信息,并及時將企業的財務狀況反饋給高層領導,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客觀保證。此外,權責發生制的運用,能夠使企業會計信息實現橫向及縱向可比性:不同企業在同一時間進行對比,同一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進行對比。這一特點有利于企業業績評估體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對企業的資金使用效率進行綜合評價。
權責發生制核算方式的缺點在于,由于一些業務的跨期處理,資產性賬戶與收益費用性賬戶會發生實質性的轉換,從而導致權責發生制下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與實際情況大為不同。損益表中傳達的信息可能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強,前景良好;然而資產負債表上卻顯示企業負債累累,甚至面臨倒閉的威脅。這種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的強烈不協調性,使得許多統籌能力較弱的企業陷入存亡困境。
五、結語
無論是運用權責發生制還是現金收付制,由于處理的是相同的數據,所以企業的最終經營結果是一樣的,只不過在各個會計期間呈現的形式有所不同。現在看來,大多數企業更傾向于使用權責發生制這一計量與核算方式。但是,隨著會計制度的變革、企業外部經濟環境的發展以及企業決策需求的多樣化,單純使用權責發生制來反映企業客觀經濟狀況是不足的。企業應該將現金收付制與權責發生制結合起來,二者相輔相成、取長補短,才能使企業的會計核算體系趨于完善。
(作者單位為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