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威 常海濱 李寧



摘要:以7個不同來源的油蔬兩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種為材料,在適宜的栽培條件下經過相同試驗處理,基于菜薹產量、菜子產量和經濟效益等指標對各品種進行比較分析,旨在為油蔬兩用優質油菜品種的推廣提供依據。結果表明,灃綠2號、油薹929、灃綠1號和獅山菜薹適合作為油蔬兩用優質油菜品種推廣應用。
關鍵詞: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種;油蔬兩用;產量;經濟效益;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S565.4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20)01-002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1.006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Seven oilseed and vegetable dual-purpose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varietie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were used as materials, and under the suitabl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the same experimental treatment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varieti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indexes of rapeseed stalk yield, rapeseed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 aim w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rapeseed varieties of oilseed and vegetable dual-purpos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nglu No.2, Youtai 929, Fenglu No.1 and Shishancaitai were suitable for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as high-quality rapeseed varieties of oilseed and vegetable dual-purpose.
Key words: rapeseed (Brassica napus L.); varieties; oilseed and vegetable dual-purpose; yield; economic benefits; comparative analysis
油菜(Brassica napus L.)作為中國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國產菜子油產量占國產食用植物油總量的55%以上,是中國第一大食用植物油來源[1]。近年來,受勞動力成本增加、機械化生產程度低和國內外油菜子差價巨大等因素影響,中國油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呈下降趨勢。研究表明,充分挖掘油菜多功能潛力可以大大提升油菜產業的整體價值[2]。
油菜除單純的油用之外,還兼有菜用、花用、蜜用、飼用和肥用等多種功能。從經濟效益來看,單純油用效益并不明顯,且菜子油價格容易受國際市場沖擊。如果圍繞油菜各生育期進行全價值鏈發掘和全產業鏈開發,以功能型菜子油、功能型油菜薹主導產品開發和油菜花旅游節品牌創建為重點,充分開發油菜多功能利用途徑,不僅可以大幅度提高油菜種植的比較效益和人民的生活品質,還能有效推進油菜與鄉村一二三產業的全面融合發展,最終提升中國油菜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1]。
目前,中國油菜主要栽培種類為甘藍型油菜,它是甘藍和白菜兩個基本種經過雜交后染色體自然加倍進化而來。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中國油菜品種已基本實現了雙低化(低芥酸、低硫苷),油菜薹的口感變得清香脆甜,而不是苦澀味,油菜的菜用價值逐漸被發掘,全國各地開始將油菜薹作為產品進行開發,可作為生鮮蔬菜食用,亦可加工成脫水蔬菜或咸菜。
研究表明,在適當的栽培技術條件下,采用油蔬兩用技術適度摘取菜薹不會對菜子產量造成顯著影響,一定條件下反而能提高油菜子產量[3]。油蔬兩用技術是在油菜抽薹期采摘主莖薹作蔬菜用,成熟后正常收獲油菜子供榨油用。該技術在穩定或增加油菜子產量的同時,增收一季經濟效益可觀的油菜薹,是一項高產高效油菜栽培技術[4]。菜薹產量和菜子產量的高低取決于油菜的前期干物質積累、抗寒能力及春化特性等因素,也與栽培制度關系密切[5]。因此,油蔬兩用技術的關鍵在于油蔬兩用油菜品種的合理選用和配套栽培技術的科學應用。本研究以7個不同來源的油蔬兩用油菜品種為材料,在適宜的栽培條件下經過相同試驗處理,基于菜薹產量、菜子產量和經濟效益3個指標對各品種進行了比較分析,旨在為油蔬兩用優質油菜品種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材料
供試油菜品種共7個,具體名稱和來源見表1。
1.2 ?試驗設計
試驗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省黃岡市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進行。試驗田地勢平整,肥力均勻,四周無蔭蔽,土質為長江沖擊沙壤,前茬為花生。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小區凈面積為13.4 m2(長6.7 m,寬2.0 m),種植方式為人工條播,密度為37.5萬株/hm2。試驗四周設1 m以上的保護行,小區間走道為0.3 m,重復間走道0.5 m。播種時間為2018年10月7日,底肥施用宜施壯油菜專用緩釋肥750 kg/hm2,10月27日噴施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防治菜青蟲與蚜蟲,11月5日間苗,11月14日定苗并中耕除草。每個小區摘薹后追施尿素112.5 kg/hm2,田間管理按照常規油菜栽培技術要求實施。
1.3 ?測定項目
菜薹采摘按照“早抽薹的早摘,遲抽薹的遲摘,切忌大小薹一起摘而影響菜薹產量”的原則,每棵油菜植株只摘薹1次,以株高達到40 cm時摘薹25 cm為標準,摘薹后立即稱重并按小區計產,折合成每公頃鮮菜薹產量[6]。油菜成熟后在適宜收獲期采取人工兩段收獲方式,割曬4~5 d后脫粒,按小區實打測產,折合成每公頃油菜子產量。各品種的菜薹和油菜子分別按照7.6、4.6元/kg的當地市場售價計算產值,總產值減去6 450元/hm2生產成本后得到每公頃經濟效益。
1.4 ?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油蔬兩用品種適宜性綜合評價采用Delphi法[7]進行排序,公式如下:
式中,Sj表示j品種的綜合等級,Rji表示j品種第i個指標的等級,mj表示j品種的指標數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菜薹產量比較
菜薹產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間小區菜薹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區組重復間差異不顯著。由表2可知,7個品種中有5個品種小區菜薹產量超過10 kg,折合單產超過8 000 kg/hm2,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均極顯著高于其他2個品種。其中,灃綠2號、油薹929和灃綠1號菜薹產量位居前三,折合單產均超過或接近9 000 kg/hm2。
2.2 ?菜子產量比較
菜子產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品種間小區菜子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區組重復間差異不顯著。由表3可知,7個品種中有3個品種小區菜子產量超過3 kg,折合單產超過2 600 kg/hm2,相互之間差異不顯著,但均顯著或極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其中,油薹929菜子產量最高,極顯著高于油肥1號、大地95和獅山2017。
2.3 ?經濟效益比較
菜薹和菜子分別按照7.6、4.6元/kg的當地市場售價計算產值,結果發現品種間小區總產值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區組重復間差異不顯著。由表4可知,灃綠2號和油薹929小區總產值顯著高于大地95,灃綠2號、油薹929、灃綠1號和獅山菜薹小區總產值相互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但均極顯著高于獅山2017和油肥1號。7個品種菜薹單位面積平均產值為6.05萬元/hm2,有5個品種菜薹產值在平均水平以上;菜子單位面積平均產值為1.02萬元/hm2,有3個品種菜子產值在平均水平以上;單位面積平均總產值為7.07萬元/hm2,有5個品種超過或接近平均水平;平均經濟效益為6.42萬元/hm2,有5個品種超過或接近平均水平。7個品種菜薹單位面積平均產值約占平均總產值的85.57%,大地95、獅山菜薹、灃綠2號、油薹929、獅山2017和灃綠1號菜薹產值占比均超過或接近85%,分別為88.62%、87.16%、86.18%、85.39%、84.73%和84.58%。灃綠2號、油薹929、灃綠1號、獅山菜薹和大地95這5個品種菜薹和菜子單位面積產值均較高,單位面積總產值均超過7萬元/hm2,經濟效益均超過6萬元/hm2,其中灃綠2號和油薹929經濟效益均超過8萬元/hm2。
2.4 ?油蔬兩用適宜性綜合比較
采用Delphi法對不同油菜品種的菜薹產量、菜子產量和經濟效益進行綜合排序,結果見表5。灃綠2號和油薹929油蔬兩用適宜性排序結果并列第一,其次依次為灃綠1號、獅山菜薹、大地95、獅山2017和油肥1號。
3 ?小結與討論
本研究基于菜薹產量、菜子產量和經濟效益3個指標對不同油菜品種進行比較分析,發現不同油菜品種的菜薹產量、菜子產量和經濟效益存在一定差異。從菜薹產量看,灃綠2號、油薹929、灃綠1號、獅山菜薹和大地95相互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均適合作為菜用油菜品種。從摘薹后的菜子產量看,油薹929、灃綠1號和灃綠2號的菜子產量顯著高于其他品種,適合在采摘一季菜薹后收獲油菜子。從經濟效益看,灃綠2號、油薹929、灃綠1號和獅山菜薹相互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適合一菜多用(菜用+油用)市場化推廣應用。油蔬兩用適宜性Delphi法綜合排序結果顯示,適宜性優先級依次為灃綠2號和油薹929、灃綠1號、獅山菜薹、大地95、獅山2017和油肥1號。綜上所述,灃綠2號、油薹929、灃綠1號和獅山菜薹適合作為油蔬兩用優質油菜品種推廣應用。
研究表明,品種抗逆性強、菜薹產量高、分枝再生能力強、菜子不減產、菜薹品質優良、菜薹品相較好、經濟效益好等條件是篩選油蔬兩用適宜品種的主要依據[5,8]。本研究以菜薹產量、菜子產量和經濟效益3個主要指標度量不同品種油蔬兩用適宜性,評價指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還應該考慮品種的抗逆性、菜薹品質等因素建立相應綜合評價模型進行全面考量。
油蔬兩用的核心是利用油菜再生恢復能力強的生物學特性,通過采摘菜薹增加收入,并促進摘薹后的油菜植株產生分枝以提高油菜子產量,最終實現一菜多用[5]。菜油兩用油菜采摘1次菜薹后及時追施速效氮肥,油菜子產量基本不受影響,但多次采摘菜薹人工成本明顯增加,油菜分枝部位明顯下降,分枝數大幅度增加,油菜生育期延長,油菜子產量明顯降低[9,10]。本研究摘薹處理時,每棵油菜植株只摘薹1次,并在摘薹后追施尿素112.5 kg/hm2,以減少摘薹對油菜子產量的影響。
不同株高條件下不同摘薹長度對一菜兩用油菜主要性狀具有不同的影響,在油菜株高為50~55 cm時摘薹15 cm為油菜一菜兩用最佳時期[3]。不同摘薹長度對菜薹、菜子產量與經濟效益具有較大影響,菜薹產量隨著摘薹長度的增加而提高,菜子產量隨著摘薹長度的增加而降低,當薹高30 cm時摘薹較好,摘薹10 cm最佳[6]。筆者認為,摘薹長度應該由品種抗逆性及分枝再生能力、菜薹和菜子市場售價等因素綜合決定。一般情況下,采摘的新鮮菜薹比較脆嫩,菜薹可食用長度遠不止頂端的10 cm或15 cm,且摘薹長度越短,菜薹越容易失水萎蔫。本研究經濟效益排序結果與菜薹產量排序結果一致,菜薹經濟效益所占比重較大,原因是菜薹產量和菜薹市場行情比較客觀。因此,當菜薹市場行情較好時,可以適度增加摘薹長度以提高菜薹產量,當菜薹市場行情較差時,可以適度采摘菜薹以提高或保證菜子產量,以實現油蔬兩用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王漢中.以新需求為導向的油菜產業發展戰略[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8,40(5):613-617.
[2] 劉 ?成,黃 ?杰,冷博峰,等.我國油菜產業現狀、發展困境及建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7,22(12):203-210.
[3] 李海渤,鄭立軍,黃炳柱.不同株高條件下摘薹長度對“一菜兩用”油菜主要性狀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0(4):86-88.
[4] 石有明,張丕輝,石華娟,等.甘藍型雙低油菜油蔬兩用栽培的產量、效益及菜薹營養研究初報[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23):224-227.
[5] 李孟良,鄭 ?琳,楊安中,等.江淮地區“油蔬兩用”油菜品種的篩選[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8,31(2):22-26.
[6] 李孟良.不同摘薹高度對優質油菜產量和效益的影響[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8,22(2):4-6.
[7] 朱永達.農業系統工程[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8] 徐洪志,伍 ?勇,曾 ?川,等.油蔬兩用油菜品種篩選標準初探[J].中國種業,2013(9):48.
[9] 汪新國,劉 ?磊,馮 ?駿.安徽省菜油兩用油菜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32):50-52.
[10] 鄭培土,方博云,黃根元,等.摘苔次數對油蔬兩用油菜產量、性狀及經濟效益的影響[J].上海農業科技,2005(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