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楷 張新英 李健康

摘 要 為優化我國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強國戰略。以共生理論為研究視角,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法,對我國課堂思政的建設路徑進行相關研究。研究發現,過去課堂教學中所出現的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現象、教師“全課程育人理念”未完全樹立、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均等問題已嚴重制約學生的多層次、多維度、多方位的發展,并進而影響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為此,本文通過對我國課堂思政共生系統內的共生要素進行分析,從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共生模式和共生機制四個方面提出我國課堂思政建設的主要對策。
關鍵詞 人才強國 共生理論 課堂思政 共生系統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33
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China'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 with tal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iosis theor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phenomenon of "two skins"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in the past classroom teach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urse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low degree of subject integration teaching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multi-level, multi-dimensional an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further affecte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mbiotic elements in the symbiotic system of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four aspects: symbiotic unit, symbiotic environment, symbiotic mode and symbiotic mechanism.
Keywords powerful nation with talents; symbiosis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lass; symbiotic system
思政課堂到課堂思政的轉化,是新時代背景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需要,也是培育德智體美勞全方位人才,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必然。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它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過去課堂教學中所出現的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現象、[2]教師“全課程育人理念”未完全樹立、[3]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和獲得感不均[4]等問題已嚴重制約學生的多層次、多維度、多方位的發展,并進而影響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新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思政,要求教師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教學理念上,實現由填鴨式教學向啟發性教學的轉變;在角色扮演上,實現由“教書匠”向教師的轉變;在教學方式上,實現由傳統型教學向教育性教學和服務性學習教學轉變。但當前課堂思政的教學改革,并未對思政教師與其他任課教師協同育人的具體方式、思政課堂與課堂思政的關系處理以及如何促進師生課堂間的良性互動做出更為明晰的詮釋。為此,本文旨在以為共生理論為視角,對我國課堂思政的共生系統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在共生系統的框架內探討我國課堂思政的建設路徑,從而促進我國人才培養體系的不斷創新和改進。
1 共生理論概述
“共生”最初是生物學的概念,最早由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 Antonde Bary) 于1879年提出,是指不同物種的有機體根據某種物質聯系而形成的一種關系。經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 Margulis,1938-2011)等人在“蓋婭假說”的基礎上形成相關理論,后由袁純清和蕭灼基等人將這一理論拓展到社會科學領域。根據共生概念,共生的三要素包括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5]共生理論認為,生物有機體之所以能夠持續存在,在于與共生雙方以及周圍環境進行的磨合。通過對共生單元的共生系統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不同共生主體之間的異質性問題,并進行彼此調適,進而實現共生主體之間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現今,共生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經濟學、教育學、社會學和體育學等各學科領域。吳泓,顧朝林(2004)以共生理論為視角,以淮海經濟區為例,探討了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旅游競合機制與模式。[6]吳曉蓉(2011)以共生理論為認識工具,指出當下教育的“非共生態”的現狀,促使人們關注共生教育。[7]馮淑華(2013)在對古村落多元利益主體相互關系分析的基礎上,利用生態學的共生理論確立了古村落的共生單元,以及共生單元的主質參量、共生界面,據此建構了古村落的共生系統,完成了對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的探討。[8]劉紅建等人(2009)和李國,孫慶祝(2012)以共生理論為分析方法,分別對我國城鄉群眾體育的統籌發展和區域體育產業共生發展機制進行了相關研究。可見,共生關系不僅是生物學領域內的范疇,更因其經典的認識視角被應用于各學科領域內的組織的建設研究、共生雙方的協同發展研究等。因此,將共生理論納入我國課堂思政的建設研究,分析課堂思政中多元利益主體的相互關系也同樣適用。
2 課堂思政的共生系統要素分析
2.1 課堂思政的共生單元:相互依存的利益主體
共生理論認為,共生單元是構成共生系統的一部分,是共生系統物質、能量與信息交換的基本單位。共生單元通過相互間的協調配合形成和諧穩定的共生關系。就我國課堂思政的生態系統來說,其共生單元主要包括專業任課教師、學生、學生家長以及學校。其中,任課專業教師是生成“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也是拓展大思政格局的主力軍。[9]學生作為高校的教育主體,通過深入各專業課程思政領域的學習,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教化,提高政治覺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最終反饋社會。家長作為子女政治上的監護者,在課外活動的第二主戰場上,通過與教師和學校協同配合,完成對子女的德育引導、人格塑造、行為監管等育人工作。高校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也是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獨特戰線。[10]高校在給師生進行價值引領、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校園環境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2 課堂思政的共生環境:協同發展的外在保障
共生環境,是指對共生單元產生影響的各因素的總和。對于課程思政共生系統而言,既包括課堂教學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物質資源和相應的自然條件等物質環境,也包括教育政策、教學制度、教學觀念等非物質環境。據教育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當前“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比上年增加5017所,增長0.98%;專任教師1672.85萬人,比上年增加45.96萬人,增長2.83%”。[11]與此同時,慕課等“交互式”“學習型”網絡教學平臺促進思政課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12]可見,目前我國教學物質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專業教師隊伍顯著壯大。從課堂思政生態系統的非物質環境來看,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及《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重要文件的發布為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改革釋放政策紅利;地方政府組織實施課程思政“攻關計劃”,通過市校兩級體制機制的逐步規范,不斷強化課程思政的制度創新;部分高校建立《“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推動著課堂思政建設的標準化、規范化和質量化。
2.3 課堂思政的共生模式:持續發展的演化方式
共生理論認為,共生系統的持續演化方式,是共生系統的各個共生單元相互作用、相互交換、相互影響的過程規律。每個共生單元,能夠看成是若干個獨立的子系統。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每個子系統包含輸入系統和輸出系統。在輸入系統中,專業課教師輸入學校支付的物質報酬及學生帶給自身的教學成就;學生輸入所需的知識服務;家長輸入子女的校園教育,學校輸入家長支付的物質報酬。在輸出系統中,專業任課教師為學生建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知識體系;學生輸出課堂反饋;家長輸出課外實踐反饋;學校為在校群體輸出高質量的校園服務,包括提供課堂的硬件設施以及教學監管等無形服務。各共生單元通過與外界環境的輸入和輸出,彼此之間建立普遍聯系,按照既定的演化方式進行物質交換,從而實現自身持續發展與共生系統長久發展的同向同行、和諧統一(圖1)。
3 我國課堂思政建設的共生途徑探討
3.1 減少共生單元之間的結構洞
作為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的重要概念,結構洞是指社會網絡中某個或某些個體和有些個體發生直接聯系,但與有些個體不發生直接聯系、無直接或關系間斷的現象,從網絡整體看好像是網絡結構中出現了洞穴”。[13]共生單元之間結構洞的出現,阻礙了共生單元進行信息傳輸、物質交流和能量交換的渠道。過去專業課教師思政知識薄弱、思政教育較難融入專業課堂的問題,很大程度源于以教師為主體的共生單元的固步自封,缺少與其他共生單元的學習和交流,從而導致課堂質量停滯不前,不能與其共生單元產生協同效應。因此,為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促進課堂思政建設,需要暢通各共生單元之間的溝通渠道,減少共生單元之間的結構洞,提升各共生單元建設思政化課堂的參與感和積極性,使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得到深度挖掘,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得到有效構建。
3.2 塑造和諧共榮的共生環境
和諧共榮的共生環境既是共生單元賴以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共生系統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共生環境的破壞不僅會影響共生單元自身功能新陳代謝的失調,也會導致共生系統內部共生關系的破裂及共生結構的紊亂。就課堂思政共生環境的建設和維護而言,黨和政府需要為課程思政改革提供完善的教學基礎設施、政策上的支持與程序上的便利;高校在有效開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同時,也應當注重校園思政文化的培養,擔當起培育新時代“四有”人才體系的重要使命。教師長居于課堂思政建設的第一陣線,要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的根本目標,以身作則;以學生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為紐帶,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思政課程顯性教學與課程思政隱性教學相結合為重要方法,保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此外,共生環境的治理經驗與發展規律尚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探索,以確保課堂思政共生系統的合理運行。
3.3 創新協同發展的共生模式
傳統的課堂思政共生模式以任課教師為主體,以教師向學生的知識輸為主要教學方式,以學生對教師課堂上的即時反饋作為教學評價。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需求和學習期待很大程度取決于任課教師的教學任務、教學目標和能力水準。一方面,完善精煉的教案編排、課程設計等備課工作增加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進度取決于教師的知識水平,學生對學習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發揮。為此,新型共生模式的目標導向需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推進教學改革,把找準學生需求作為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和生長點。[14]以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的深化改革為重點,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為核心。推動課堂思政共生系統中教師與學生主體地位的轉換,進而進化觀念,著力構建新主體背景下的學生教學服務模式、教學質量評價模式和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
3.4 構建合作共贏的共生機制
一般而言,共生機制包括以優勝劣汰為手段的競爭機制和以互助共贏為核心的合作機制。課堂思政系統最佳的共生機制,應當是以合作機制為主,競爭機制為輔。從以往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的經驗來看,目前“專業+思政”的教學經驗尚且不足、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學規律有待研究、課程思政的潛在價值仍未得到有效開發,而這些問題都需要構建合作共贏的共生機制予以解決。通過建設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師研學基地,創辦專業課教師省校協作培訓項目以及專業課教師校際協作項目,有助于促進各高校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構建合作共贏的共生機制,從而為營造包容開放的共生氛圍以及維護和諧穩定的共生關系奠定重要基石。
4 小結
課堂思政建設是實現我國人才素質實現進一步提升的重要機遇,同時也是我國教學質量改革的一大挑戰。課程思政面臨的發展難題,需要教學改革予以解決,但不可一蹴而就,更需注意矯枉過正。[15]本文以共生理論為研究視角,為我國課堂思政建設引入新的分析框架,厘清了不同共生主體之間的職能范圍,使課程思政生態系統內的共生要素得到清晰的揭示。然而,由于實踐教學經驗的不足、學科交叉內容上的知識盲區以及主觀認知上的局限性,導致未對課程思政化的改革規律、課程思政建設的一般教學規律等進行進一步的探尋。因此,上述研究中的不足將是本文后續研究的關注點,并將為下一步研究指明方向。
*通訊作者:張新英
基金項目:山西財經大學教學改革創新項目(編號:2019245)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 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01):43-46.
[3] 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4] 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1-14.
[5] 程大濤.基于共生理論的企業集群組織研究[D].浙江大學,2003.
[6] 吳泓,顧朝林.基于共生理論的區域旅游競合研究——以淮海經濟區為例[J].經濟地理,2004(01):104-109.
[7] 吳曉蓉.共生理論觀照下的教育范式[J].教育研究,2011.32(01):50-54.
[8] 馮淑華.基于共生理論的古村落共生演化模式探討[J].經濟地理,2013.33(11):155-162.
[9]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
[10] 何紅娟.“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發展的內在邏輯及建構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60-64.
[11] 教育部. 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2019-7-24
[12] 唐晶晶.試析“思政課”網絡課程教學平臺的創建與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02):118-120.
[13] 梁魯晉.結構洞理論綜述及應用研究探析[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1(04):52-62.
[14] 虞麗娟.上海高校推進“課程思政”經驗摘編[N].中國教育報,2017-07-06(001).
[15] 王石,田洪芳.高職“課程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4):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