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社團是高校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第三課堂,參加學生社團越發成為學生群體發展興趣愛好,擴大知識領域,鍛煉交際能力的重要渠道。而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的好壞便間接影響這大學教育的成功與否,社團管理這一詞匯也是被屢屢提及。隨著社會高速發展,高等教育的不斷變革,人才的定義并不再局限于書本知識,而要跳脫出來,更加全面綜合。這也不斷催促各高校及時發現社團管理現存問題,并開展一系列的管理模式轉型升級研究。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學生社團管理;轉型升級
大學生社團是在校生根據自身興趣與愛好,自發形成、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群眾性組織,以興趣性和自發性為主要推動力,學生熱情為積極支撐因素。學生社團是中國高校第二課堂的先鋒,以其獨具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的各類社團活動吸引廣大學生參與其中,這種學與玩相融合的方式,已經成為學校講堂之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養成的新型方式。學生社團自發組織活動的同時,背靠高校使得相當一部分管理上的問題凸顯出來,且已不是個例,以下就以我所在高校為例,且在學生組織深耕多年的經歷,就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生社團管理模式現存問題及轉型升級作一探析。
一、應用型高校社團管理現存問題
(一)管理體系不完善,分責不清
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學生社團進行管理的機構有多種,如黨委宣傳部、團委、學生處(學工部)、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各院(系)學生工作辦公室、社團部等,從整體上來說,校團委牽頭,下設社團聯合會、社團指導工作辦公室、社團管理(工作)委員會進行管理的方式居多,我所在高校即是如此。各層機構均有學生干部指導老師把關,由于部分老師并不是專職指導,通常迫于課業壓力,科研工作繁重,對社團管理并不能投入過多。導致各社團雖有老師坐鎮,但大小是由仍舊是以社團負責人的意見為主。指導隊伍人手不夠,專業度低,一旦出現問題,往往出現多方推卸的尷尬境況。
(二)社團指向重復導致活動重復度高,受眾群體易產生厭煩情緒
所有社團都歸于社團管理委員會管理,而相關管理人員卻沒有在對其進行管理時系統全局的統籌安排各社團的工作。同時,各社團之間的關聯性不高,極缺乏相互交流的平臺,理應充當媒介作用的組織卻沒有起到相應的橋梁作用,最后的結果是社團活動只停留于小范圍“自己人”的狀況下,反復過于一致的活動主題、內容也讓所謂的“外部人員”即我們的普通學生產生厭煩情緒,非但沒有團結同學師生,反而引起群眾不滿。社團形成的初衷變了味,如今的學生社團是否能夠真正的達到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不禁畫上一個問號。
(三)活動資源不足,承辦組織進退兩難
很多高校在學生組織活動的預算中,經費劃撥往往很少甚至沒有,而校方對于社會贊助的各類限制又較多,加上社會贊助的不確定性,給主辦方造成了不小的阻力。這直接制約了社團的良性發展,打擊了社員的活動積極性,對社團正常活動的開展及活動質量的提高并無益處。再者,校內流動設施的緊缺也是一大問題,所有活動器材同歸社團管理委員會管理,其中人員安排的不合理,在崗人員的不可控都會造成設備損壞、遺失的情況發生。
(四)學生社團多以興趣出發,缺乏專業性應用型社團
學生社團的發起者大多以興趣出發,召集組建了部分學生共同啟發,共同進步,以達到實現課外學習的目的。相比之下,專業層次的社團組織少之又少,而參與其中的部分學生也有有一大部分因為后期社團內容與事前想像不符而選擇退出,久而久之,此類社團便會陷入無人問津的境地,直至關停。學校在新社團成立之初審核不嚴,只要符合相關文件要求的申請方均能通過,予以批準,疏忽了對社團類型和性質的辨析和把控。造成了學校存在大量同類同質的非專業社團,一到特定時刻便扎堆舉辦活動。如此,社團結構的不合理性也漸漸導致活動場地、設施問題凸顯出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惡循環。久而久之,這樣的結果便是,同類型的優秀人才分散各處,無法集中,活動多卻多是拿不出手的小把戲,更談不上說要建設專業社團,舉辦特色活動。
二、學生社團管理模式轉型升級探析
(一)建立從上至下的統一體系,集中管理
各社團發起活動伊始,首先經過社團聯合會等分部門指導老師初審、討論,確定其可行性后,將相關文件轉交至校團委進行一系列的最終審核并提交經費、活動器材等申請文書,經公示后最終敲定。盡管活動前期的材料要求較高,卻為活動進行中的場所、設備的安排提供了便利,這也是近幾年學校不斷強調的政策之一,要求任何活動從前期準備工作的文書材料齊全外,包括后期新聞稿及相關人員反饋不再停滯于口頭傳遞,而是更真實完整的反饋在活動材料中,免去了由于上傳下達中口頭誤差造成的信息不對稱。由校團委主導的統一體系中,實行層層分管的模式
(二)加大經費投入,促進社團良性運轉
社團隨著每年新生力量的加入,以圍繞時事、從現實出發的角度積極組織活動,除去校團委給予的支持,各組織酌情開設了對外聯絡部,通過線下雙方配合給予一定物資支持。校方加大投入,一是在社團建設上,二是在物質保障方面。對活動場次的維護和設施的維修上加大力量,設立社團活動的專項基金,并入學校整體的經費預算,以保障社團活動的積極開展。同時,可以對廣大師生喜愛的優秀社團予以獎勵,也能更好地促進社團間的良性競爭。但同時,也要遏制校內部分社團學生干部利用收取會費為借口中飽私囊,引發一系列開學“搶人”的不當行為。大部分學校已經完全取消了新生會費制度,但留下的少部分還是要做好監管工作。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對會費統一收取,統一管理,介入第三方組織根據事實情況合理取用。
(三)提高活動層次,實行部分活動分管制
社團活動要加強計劃和組織性,提升活動數量和質量的同時,不拉下活動層次的拉升。社團存在的基礎就是各社員的積極參與,保證活動的經常性,加強團員間的密切交流,顯得異常重要。其次,社團活動的計劃要有預判和層次性,在活動正式進行前的相當一段長時間里,對全局的安排就要大概成型,而不是臨陣磨槍,手忙腳亂。既要發起大多數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也要照顧到少部分群體,進行針對性的活動安排,做到普及與提高一手抓。反觀全局,就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在經過一輪社團精簡改革后仍舊留下了近50個學生社團,其中不乏指向重復、理念雷同的一些,像這種情況下,完全可以由社團管理組織牽頭,對這一大群體細化分類,實行社團活動分管制。也給社團管理委員會帶來不少便利。
(四)加強社團間交流,促進大環境良好發展
學生社團獨立性引發的不良競爭機制,造成一些社團以社內人數為依據的盲目發展,一切以留住人為前提,失去了社團存在的初衷,伴隨活動質量的下降帶壞校內學習風氣。針對以上現象,從學校出發,應當更完善書面的規章制度,做好各社團之間的統籌安排工作,提高對指導老師的要求,在學生之中樹立威信。從學生組織自身出發,定期定點的開展同類社團的交流活動,就近期的社會風向及校園氛圍共同探討,開展一系列小而精的特色活動。節約校園資源的同時,活動規模的擴大也帶來高校組織的影響力的提升。
綜上,高校社團管理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不能只著眼當下,缺乏了全局意識。無論是書面的材料工作,還是活動現場的親身實踐,都需要師生合力,各部門統籌安排,才能讓高校社團保持健康、創新、穩定、傳承的特性,讓這道亮麗的風景線經久不衰。
參考文獻
[1] 周長奎.高校學生社團工作思路與活動方案及名校經驗借鑒使用手冊[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2] 伍德勤.大學生社團活動的理論與實踐[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吳江(1997- ),女,安徽池州人,本科,在讀于銅陵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