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辰 姜曉萌
摘 要:深入探究大學生丁克傾向的形成原因是創新高校婚戀教育和糾正大學生認知偏差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通過對有丁克傾向的6名東北大學本科生進行深入訪談,旨在探討大學生丁克傾向產生的原因,并深入了解分析其具體想法。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丁克傾向產生的因素不盡相同,多與被訪談者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及受教育程度、思想開放程度有關;現今大學生對生育存在的抵觸心理是正常合理的,但有部分學生的想法存在偏差。研究結論對于高校婚戀教育如何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的婚戀觀、糾正學生對社會現象的認知偏差以及學生如何更深入更理性的進行個人規劃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丁克傾向;質性研究
“丁克”是指能生育但主動選擇不要孩子的人群,因生理原因而無法生育的群體并不是丁克的一種。雙職收入、能生育但是主動選擇不要孩子的群體是丁克們給自己的定義。
目前,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思想日益開放、社會保障體系越發完善、就業競爭愈加激烈。基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老齡化加劇的現狀,國家相繼出臺了“全面二孩”和“延遲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育齡婦女人口和經濟活動人口的下降趨勢,但該作用并不具有持續性。同時,大學生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數量龐大且即將進入生育階段,他們的生育理念對其個人的生育行為以及家庭和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用。
目前國內對于丁克的研究主要采用量化方式,利用各項指標對丁克群體、丁克家庭的成因、丁克對社會和未來養老等方面的影響進行的社會學、經濟學、人口學、倫理學方向的研究。
而國外對丁克的研究主要傾向于對生育意愿及不生育原因的探討。以美國為例,美國于1972年成立《不做父母聯盟》,聯盟會員認為做父母的角色不是人人都必須自動接受的,沒有孩子仍是完整的家庭,提出了一些不要孩子的理由。
本研究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出發對丁克傾向而非行為進行研究,選取大學生群體進行研究,旨在分析其產生丁克傾向的原因,使得社會更加全面正確地認識與了解丁克,減少內部摩擦構建和諧社會;同時,幫助大學生找出認知偏差,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選擇以合理規劃其未來發展;也為高校婚戀教育相關課程提供參考。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的方法,通過發布招募信息,綜合考慮報名人數、性別、熟悉了解程度及意愿強烈程度,選取本校有丁克傾向的6名學生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年齡均在18-22歲之間,男性2人,女性4人。
擬定訪談問題如下:
(一)你對于丁克的具體想法是什么,也就是態度是特別堅決還是比較搖擺?
(二)你是什么時候意識到自己的丁克傾向的,或者說有沒有一個事件、原因讓你思考并決定想要不生小孩?
(三)你對丁克人群的認識是怎樣的?
本研究首先對被試的2名男生、4名女生進行半結構訪談。訪談采取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匿名方式進行線上訪談,旨在獲得相關信息,承諾被訪談者身份信息保密原則;線下訪談的環境相對安靜、封閉,也可以很好的保證被訪談者的隱私。訪談全程記錄并錄音,訪談時間控制在10--20min,研究對象以編號代替。
訪談結束后,將訪談錄音整理成逐字稿,仔細研讀后提煉出關鍵信息點,通過核查整理,最終形成《大學生丁克傾向產生原因——訪談記錄》。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丁克傾向產生的原因
(1)共同原因
①對未來個人發展有明確的規劃,更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沒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
被訪談者提到“對未來事業有非常明確的規劃”“可能在事業達到一定階段之前很難投入足夠的精力到家庭中去”“希望在人生的前一個階段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對人生的追求,所以不太想要孩子”。
該想法表明大學生對于個人發展有更清晰的思考和追求,認為與生育孩子相比,事業能帶給自己更大的回報。尤其是現代女性在職場中經常因為生育問題而遭受不平等對待。女性一旦決定生育,就意味著可能要隨時中斷事業,造成事業上的斷層,失去發展機會;也有部分公司存在不人性化地解雇懷孕員工的做法。因此更多的女大學生在思考未來時,為了追求自己的事業與理想而選擇丁克或暫時不生育。從誘因理論來看,大學生往往傾向于對生孩子可能造成的結果進行分析,更多考慮現實因素,注重理性決策,從而產生丁克傾向。
但同時,由于大學生本身對社會接觸較少,對于很多具體情況并不了解,存在“事業與養育孩子是零和博弈的過程”的認知偏差。
社會上仍有很多人能夠較好地平衡兩者的關系,甚至部分人能讓兩者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例如通過創辦親子教育事業來實現兩者雙贏互利等。
②對于教育孩子的責任感很強,擔心是否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扮演好父母這一社會角色。
被訪談者提到“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教育的多可能性和不可控性”“很怕通過我所謂的正確方法和觀念教育出的孩子不能夠達到我的期望標準”“家長往往與孩子的想法是不同步的,我很擔心我對于孩子的控制欲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讓他感到不幸福”。
據多位被訪談者的回答分析,有丁克傾向的大學生們普遍認為應該提前考慮好是否能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他們不愿意生孩子并不是不負責任的表現,而是對父母這一角色要承擔的責任存有較高的期待。為了避免作為父母的角色沖突和角色失敗,他們傾向于選擇丁克。但同時,他們對于教育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父母與子女并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教育、學習都是有方法可循、有經驗可以借鑒的。
③生育成本高,養育孩子經濟壓力大。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物價持續上漲給大學生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被訪談者講到“生養一個孩子的成本很高”“有了孩子以后其吃穿用度都需要經濟支持,總之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肯定不生”。
經濟觀念是一種潛在“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到目標群體的決策行為。[4]大學生考慮到自身未來的經濟狀況與養育孩子所需的經濟條件無法在短時間內達到平衡。同時,就業競爭激烈、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帶來的壓力使得大學生對養育孩子有較大的心理負擔。但經濟收入與生活質量并非完全的正相關關系,生活質量的優劣的判斷還受社會環境和個人滿意度的影響。
④傳宗接代思想淡化,認為是否有后代并不影響未來生活,子女不是必需品。
被訪談者提到“傳宗接代的觀念在我們腦海中已經很稀薄了,所以其實生育這件事對我來說是可以但沒必要”。
丁克傾向的出現離不開當前越來越開放寬松的思想,當前大學生這一群體有相當一部分是在獨生子女的家庭中長大的,他們的生活方式、心理狀態和價值判斷與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受中國傳統生育觀影響小,同時由于目前養老政策的日益完善,他們對待家庭、生育的觀念更多元開放。
⑤對于生育孩子的生理上痛苦的恐懼,女性因為生產過程會遭受很多的痛苦,不應該以犧牲健康為代價去創造生命。
女性被訪談者講到“生產過程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羊水栓塞、產后大出血等情況很與可能發生。我對‘為了我創造的生命,要以犧牲我自己的生命為代價這種情況很不理解,所以不想生孩子”。
男性被訪談者提到“我覺得生孩子很可怕,生孩子讓女性十個月都不自由,而在生的時候,作為丈夫就只能看著妻子躺在手術臺上,自己什么忙也幫不上”“女生在孕育下一代時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在生產后女生可能會有較長時間的腹部撕裂疼痛,手術刀口感染等并發癥,術后會有月子期,產后抑郁等復雜情況發生”。
當前的醫療水平已經有了明顯的提升,但對女性來講,生產、哺育過程仍存在較大的風險,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有丁克傾向的大學生中,女性更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而男性則更擔心未來另一半承受痛苦。為了對這種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規避,他們產生了丁克傾向。
但他們對生產過程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目前已經出現了無痛生產等損害小的生產手段,對產后抑郁的研究也有了很大進展,按照一定方法,就能夠進行產后抑郁的預防與治療。
(2)特殊原因
①部分教育是將父母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孩子是否真正愿意接受很難說。
②不太喜歡小孩子,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叛逆期)會與父母對著干。
③自己不善于人際交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也陷入同樣的情況。
④孩子并不能給自己和另一半帶來滿足感。
⑤沒有撫養小孩責任的約束,能夠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另一半,享受更自由的生活。
⑥喜愛小孩但不一定要自己生育,更想通過領養的方式照顧小孩。
(三)對丁克傾向人群的畫像
(1)高學歷、高素質,更追求個人價值;
(2)思想開放獨立,受社會輿論影響小;
(3)對未來人生發展有明確規劃。
(四)相關建議
(1)個人認知層面
①保持獨立思考能力,避免盲目從眾。
當代大學生要培養并保持一定的思辨能力,學會獨立思考,堅守自己的原則,在做決定前要理性思考,做到三思而后行。防止人云亦云、跟風產生不理性、盲目的丁克傾向。
②培養理性探究精神,消除認知偏差。
部分大學生認為事業和孩子無法平衡,只能選擇一個。但社會上有相當一部分成功人士能夠很好的平衡事業和孩子。由此可見,打拼事業和養育孩子是不沖突的。大學生可以對未來的發展進行詳細理性的思考,通過規劃工作、生活等手段努力找到平衡事業和孩子的方法,消除自身對于“事業和養育孩子是零和博弈”這一認識的認知偏差。
同時,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是大學生產生“丁克傾向”的重要影響因素。他們對父母這一角色要承擔的責任存有較高的期待。為了避免作為父母的角色沖突和角色失敗,他們傾向于選擇丁克。但教育、學習都是有方法可循、有經驗可以借鑒的,父母與子女并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大學生可以從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來規劃自己與未來孩子的關系,通過汲取父母教育之精華,摒棄父母教育之糟粕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消除教育方面的認知偏差。
(2)學校教育層面
①注重知識結合實踐,讓學生深入實踐探索真知。
高校可以將丁克傾向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并將現實生活中丁克家庭生活的真實狀態引入課堂,讓大學生更全面、更準確地形成對丁克的正確認知。
②擺事實講道理,通過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消除認知偏差。
高校婚戀教育課程及相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通過對認知偏差相關理論的講解,讓學生了解認知偏差并掌握消除認知偏差的方法。此外,還可以通過對社會事實以及如何尋找證明材料的相關介紹,讓學生掌握去偽存真的能力。
(3)社會環境層面
①引導包容尊重的社會風氣,不歧視少數族群。
社會應理解和包容不同的生活觀念,給予公民個人尊嚴和幸福生活保障。 任何人都有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權利,我們應對一些相對處于一種輿論弱勢的群體平等對待。“丁克”只是千千萬萬種生活方式中的一種,盡管它確實與傳統生育觀念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馳,但這種是個人生活的選擇,應當給予理解和尊重,不能因為“丁克”是小眾思想就一味的歧視和抨擊。可以通過公開講座等方法讓社會民眾了解、正視并尊重丁克群體。
②宣揚正確的生育觀念,打破傳統思想的束縛。
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傳統的生育觀念已經滿足不了現階段生育適齡人群及未適齡人群的需要。樹立男女平等的生育觀,是貫徹男女平等、創建和睦家庭、和諧社會的要求,是法治社會的要求。社會應在打破傳統早生多生、重男輕女等生育觀念的束縛的同時,加強“優生優育”和男女平等的正確生育觀念的宣傳力度。
③政府可制定相關政策,適當減輕青年人的經濟壓力。
養育孩子的經濟壓力過大是大學生產生丁克傾向的重要原因。政府可以采取相關經濟政策,例如發放奶粉補貼、適齡優生獎金等手段緩解生育經濟壓力,以此穩定國家生育率。
三、討論
回顧整個訪談過程及最終結果,本研究擬對以下幾點進行討論:
(一)研究結果含義
(1)大學生丁克傾向受生活規劃、經濟條件、角色能力、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原生家庭環境與大學生丁克傾向的產生并無直接聯系,但會間接影響大學生思想觀念。
(2)大學生丁克傾向只是其現階段對于未來的思考,變動的可能性較大。
(3)本研究以社會心理學為研究視角,改變以往理性的學術研究,更關注個體適應與發展。
(二)研究的意義
(1)本研究對大學生丁克傾向的產生原因進行深入分析,使得大學生更加全面正確地認識與了解丁克人群。
(2)本研究通過對大學生丁克傾向產生誘因中“認知偏差”的分析,認為在高校教育中若能夠對這些認知偏差加以糾正,大學生們會對生育以及未來規劃有更深入更理性的思考和選擇,也希望能夠為高校婚戀教育相關課程提供參考。
(三)研究的優點與不足
本研究采取與以往對于丁克的量化研究不同的方法,運用質性研究的方法,對有丁克傾向的大學生進行了深入訪談;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對大學生丁克傾向的成因進行了詳細分析。
本研究的選題不同于以往對丁克家庭的相關研究,缺乏相關研究成果借鑒。由于受到研究者本身積累、閱歷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群體僅限于本校有丁克傾向的學生,不能涵蓋各種情況與想法,沒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群體特征。并且強調“傾向”而淡化“行為”,應對被試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調查,對其未來的生育觀念及最終的生育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貴東.二孩政策及延遲退休下的中國人口結構測算:2015-2050年[J].人口與發展,2019,25(04):2-10+77.
[2] 沈福來.“我選擇丁克的原因”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 周劍.當代大學生生育觀研究[D].安徽大學,2014.
[4]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0,347.
[5] 李宇鑫.生育意愿調查與生育政策調整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
[6] 張冬毛.論“丁克”現象的社會成因和心理根源[J].求索,2006(07):174-176.
[7] 王大釗,金彥,保積紅.青海高校大學生婚戀觀現狀及教育對策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04):153-157.
[8] 郭磊.高校大學生婚戀教育現狀及改革方向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23(06):83-85.
[9] 岑寧.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婚戀教育新路徑探究——以寧波市高校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9,21(04):53-56+66.
[10] 林叢,石人炳. 淺論“丁克”家庭形成原因及其社會影響[J].西北人口,2007(04):65-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