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社區教育”是立足農村,以農村社區全體成員為對象,以全員、全程、全方位為特征,以發展農村社區、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宗旨的教育活動。在發達地區,由于城市化程度較高,農民自身文化素質也較高,因而農村社區教育往往較多地自覺接受城市社區教育的輻射作用。尤其蘇北地區,受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農村社區教育落后于城市社區教育,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還不夠深入。為此,近年來,社區就如何發展農村社區教育做了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發現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面臨著諸多挑戰。
關鍵詞:農村;社區教育;問題;經驗;挑戰
一、開展的嘗試和實踐
多年來,社區教育中心人員通過大膽探索,不斷實踐,在農村社區教育方面做出了積極嘗試。主要是“三抓三增強”:一抓隊伍建設,增強社區教育推動力。為培養一支人員穩定、結構合理、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社區教育中心通過與政府部門合作,成立了三支隊伍。一是管理者隊伍。成立了由鎮長親自任主任、分管教育的副鎮長任副主任,教育、科協、計生、勞保、文化、婦聯、團委、農技、農經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泛協調有關部門,構建社區培訓網絡,加強與勞保站、安監站、計生辦、農推中心、醫院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形成社會合力。二是專(兼)職社教隊伍。由于農村社區教育對象呈現多樣性的特點,各類教師要求來自各行各業,需要多方引進。如聘請中高等院校的教師做兼職;聘任鄉鎮具有較高文化水平的知識分子、擁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員、具備藝術修養的文藝工作者等等,才能滿足豐富多樣的農村社區教育發展需要。目前我們社區教師隊伍中,專兼職人員達到30多位。三是社區志愿者隊伍。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成立了一支2900多人的社區志愿者隊伍,相繼組建了合唱、腰鼓、舞蹈、聲樂、太極拳、書畫等民間社團,引導他們利用各自的才藝以老帶新,老少攜手,同樂共進。同時聘請他們為安全管理員、網吧監督員、留守兒童監護員、學困生校外輔導員、社區教育宣傳員。在他們的影響和帶動下,中心開設了少兒假日素質班,書法、古箏、鋼琴、舞蹈、乒乓球等興趣小組,受到了家長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二抓陣地建設,增強社區教育影響力。近年來,中心始終堅持以農民為本,依靠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支持,不斷加大對社區教育經費的投入,辦學條件逐步完善,創建了在全區首屈一指教育陣地,不斷滿足農民內在的學習需求。一是學習培訓陣地。我們社區教育中心先后開設計算機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業信息服務等學習平臺,年均培訓近萬人次。二是示范實踐基地。中心在家庭農場的基礎上,建立了輻射周邊果園示范基地,以草莓、西瓜等為載體,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邁上了社區教育產業化的快車道,既提升了本中心的自我造血的功能,又推動了當地高效農業的發展。三是文化活動實地。在中心內提供活動場地和設施,方便居民學習、娛樂、健身;定期在鎮市民廣場放映農業科教影片、舉辦居民才藝比賽、團隊文娛展演和社區教育成果展覽;每年舉辦一次“全民終身學習周”活動,向農民贈送學習書刊、接受農民咨詢。三抓特色建設,增強社區教育吸引力。為切合農村農時實際,社區積極進行各種嘗試,既讓大家學到知識,又能產生經濟效益,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一是請進來與走出去互補。利用農閑時間和春節打工農民回家契機,實時地把他們請到中心來,進行分類培訓,使他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用。農忙期間,聯合農技、消防、司法等部門送教進村居、到農戶,提供多種服務,切實解決他們在農業生產中的各種困惑。二是自主式與定單式共存。中心采取定單式培訓,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面向種植、養殖的農民,適時舉辦高效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等實用技術培訓。面向各類科技公司,常態化舉辦電子操作、玻璃工藝彩繪等專業技能培訓;今年啟動了“網絡營銷”培訓,針對農村種養大戶、經銷大戶、農家店主、青年農民開展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辦公自動化、信息化應用、電子商務培訓以及網上學習、網上交易的體驗和服務活動。三是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并舉。為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社區中心提出了農民技能學歷“雙提升”的要求,時刻以提升農民素質為重點,突出技能培訓和學歷提升培訓。今年,已有23名學員取得學歷證書和技能證書,有的充實到村居領導崗位、有的成為企業骨干,有的成為創業致富能手,正為新農村建設發揮著生力軍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的社區教育發展態勢良好,但存在的困惑也較為突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想認識不到位。由于農村社區教育受農業、農村傳統觀念的影響較大,領導支持社區教育和社區成員接受社區教育的意識不強。只有這兩個層面都充分認識到農村社區教育在推動社區經濟和社區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有利于形成人的全面發展與社區發展的和諧統一,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一體化的育人新格局。但是,目前的農村社區無論是領導,還是社區成員都對社區教育認識不足,甚至誤解。二是財政支撐不“給力”。農村社區教育具有全員性的特點,是針對本社區所有成員進行教育,屬于公共和公益的事業。它需要一定的場地、設備和工作人員等基本要素,經費主要來自于社區經濟本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這就要求農村社區作為一個共同體必須有集體收入作為基礎。但是,農村社區自家庭聯產承包以后,原有集體經濟被削弱了。缺少了“社區公共財政”的支持,社區教育就失去了經濟基礎。三是人口結構不平衡。社區教育的主體是社區人口。因此,農村人口是農村社區教育的主體因素。教育中的人口強調的不僅是一定數量構成,而且指人口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質量構成。目前農村人口出現了老齡化、幼年化和女性化等現象,青壯年單向流動到城鎮,造成農村人口的“精英流失”。這種人口的單向流動,造成農村人口在數量和質量構成上的下降。四是管理機制不健全。農村社區的教育資源主要是政府或教育行政領導部門指令性調撥,由學校管理,限定使用。而農村社區教育是“大教育”,只有構建一個能統籌、協調社區內各種教育因素的組織機構,才能真正開展社區教育。農村社區文化的封閉性和地域的分散性更增加了組織管理的困難,單一的部門很難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調動社區的內發性教育資源,就需要建立靈活高效的組織管理機制。
三、今后的思路和想法
下一步,社區教育中心將圍繞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舉措、大膽嘗試,融合發展。一是強化宣傳。要真正發揮社區教育中心的職能,首先得廣泛地向社會、向企業、向黨政部門宣傳社區教育在社區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擴大社區教育的影響,爭得領導的高度重視,農村社區教育工作健康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其次,要面向農民,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靈活多變的形式大力宣傳農村社區教育,吸引農民踴躍參與社區教育活動,培養農民終身學習的習慣,改變原來的被動狀態,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二是優化隊伍。除面向社會廣泛招聘文化層次高、專業技術突出的兼職教師外,要充分挖掘農村社區潛在教師資源,鼓勵帶頭致富人、技術標兵等實踐經驗豐富的農村勞動者成為長期穩定的兼職教師。也可以區級為單位建立兼職教師庫,整合區域內的教師資源,實現兼職教師資源共享,以滿足社區教育培訓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三是理順機制。政府應承擔起社區教育的領導責任。社區教育不僅要納入政府工作內容,而且要提升到關系民生的高度,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負責整合社區內各類教育資源,統籌、協調、指導各部門各單位的社區教育工作,并明確他們推進社區教育工作的責任。同時,落實社區教育中心開展社區教育的主體責任,上對社區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下對社區居民負責,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對其進行雙重考核。四是定點教育。對新農村帶頭人、農民技術員、骨干農民、專業能人等,要增強他們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群眾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們成為引領發展的骨干力量。對農村婦女、老人留守現象,要加強對婦女的生產、生活、娛樂教育。對留守兒童,要積極開展校外教育輔導工作,為他們提供文化、體育、藝術等方面的專業性輔導,搭建挖掘潛能、發展特長的平臺,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五是另辟蹊徑。在經費的補助上,不能一味的等、靠、要,還要自謀發展,可以與有關單位合作舉辦如學歷培訓班、技能培訓班等,自籌一部分經費,也可以加強成校產業化建設,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保證了社區教育中心工作的正常運轉,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 崔翠.社區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思考——以常州市為例[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4):32-34+88.
[2] 陳愛文,張靜秋,許文嘯.社區教育志愿者隊伍建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3):46-48.
作者簡介:許勇(1978.01- ),男,漢族,江蘇淮安人,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石塘鎮社區教育中心,中小學一級教師,校長,研究方向:社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