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凌浩 張源
摘要:防消聯勤工作是為了貫徹落實“防消結合”方針,提高社會火災動態監管和預警能力,及時發現并消除火災隱患,實現預防遏制重特大火災事故發生的目標而開展的一項綜合性工作。本文結合新時代社會化消防工作的實際和物聯網技術,打破傳統觀念,拓展防控領域,建立“數據管火”機制,闡述防消聯勤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不足,分析如何加強和改進防消聯勤工作機制建設,實現防火和滅火的有機結合,大力推動防消聯勤工作充分平衡發展。
關鍵詞:防消聯勤;防火滅火;滅火救援
一、“防消聯勤”工作的基本概念
防消聯勤應是由消防救援機構作戰訓練部門、防火監督部門和社會單位聯合開展的集執勤巡查、監督檢查、隱患整改、宣傳培訓相結合的新時代消防勤務工作。
二、“防消聯勤”工作現狀和存在的不足
防消聯勤工作已在全國范圍內提出和推廣了多年,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防”“消”資源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合,“防”“消”工作“雙腿”行進不同步、高矮不協調的問題愈加明顯。
(一)職責分工不清,可操作性不強
防消聯勤工作一般是在執勤中隊開展熟悉演練時,由整個班或整個隊一起同步開展相關防火檢查,然而指戰員在熟悉演練過程中不知具體應按照什么標準檢查什么內容,出現職責不清、盲目無序現象,對社會單位造成影響,這很難被社會單位所接受,導致在熟悉演練過程中開展防火檢查工作,常得不到單位的支持與配合,久而久之,中隊開展防火檢查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低,最后還是各負其職,使防消聯勤工作流于形式。通過調研發現,80%的基層指戰員對建筑物中的消防設施、火災自動報警設施和自動滅火設施知之甚少,能正確使用的僅占5%。
(二)人員實力不足,投入精力不夠
當前,大部分消防救援隊伍都存在防火監督檢查和滅火救援作戰力量不足的薄弱環節,基層大隊防火監督檢查點多面廣,中隊行政事務勤務時緊任重,還時常面臨抽調人員頻次和數量過多,大、中隊實際在位人員數量不足的局面,進而導致大隊執法能力弱化、中隊用于日常訓練和熟悉演練等專業工作的時間過少,消防救援隊伍在人力資源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通過對基層執勤中隊指戰員的調研和座談了解,其用于熟悉演練時間不足年訓練時間的20%,與部局《滅火救援業務訓練與考核大綱》(修訂稿)中要求的“中隊年訓練時間不少于1050課時,轄區熟悉和演練時間不少于300課時(夜間熟悉演練時間不少于30%)”,有一定差距。
(三)業務體系不通,信息互通不暢
防消聯勤工作體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形成長效機制。執勤中隊在熟悉演練過程中發現的火災隱患和違法行為,除修訂預案外,無權強制單位整改;在滅火救援過程中,執勤中隊往往獨立作戰,大多數中隊指揮員不懂得防火業務,不懂得如何利用建筑內部固定消防設施開展滅火救援;大隊部分防火監督人員不懂得滅火救援預案內容也不知如何滅火,在日常防火監督檢查中發現影響滅火救援的火災隱患和違法行為,無法為執勤中隊所獲取。部門間配合的不到位,使得防火和滅火力量不能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救援隊伍戰斗力的及時有效生成。
(四)驗收維保不實,設施功效不大
職能部門在建筑審核驗收時對滅火作戰實際考慮不足,如湖南衡陽大火、哈爾濱北方南勛大市場火災,現場消防救援大型設備無法展開,指戰員不了解建筑結構危險性,深入救援發生坍塌事故造成人員傷亡;有的施工單位在消防施工過程中擅自降低技術標準,在消防驗收、維護保養過程中未能嚴格把關,流于形式,造成某些消防設施成為擺設,關鍵時刻無法發揮其防火、滅火的功能,如中山南朗鎮盈彩美地住宅火災,廣州珠江帝景高層住宅火災,山東青島海爾鼎世華府小區高層住宅火災,均因建筑的室內消火栓無水,延誤救援時機;部分單位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如重慶市渝北區加州花園高層住宅火災、西安市城東紡織城火災、重慶涪陵區高層住宅火災,因消防車道被私家車占用而影響救援,造成人員財產損失。
三、“防消聯勤”工作體系建設的加強改進
通過事件樹分析法(ETA)分析火災事故的過程我們知道,社會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意識、社會的基礎消防設施建設、消防設計審核、消防監督檢查、消防宣傳、中隊的“六熟悉”、日常巡防等諸多方面越薄弱,也就是防火與滅火越薄弱,火災事故的性質(一般火災、較大火災、重大火災、特別重大火災)就越嚴重,因此防火、滅火無論哪一項工作欠缺了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際,對防消聯勤工作如何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進行論述,以供消防救援機構、建筑設計審核、施工維保、物業管理、建筑使用等各相關人員參考。
(一)完善規章制度,明確職責分工
為使防消聯勤各項工作的開展更加具有指導性和規范性,我們應結合實際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完善相關規章制度,逐步形成“有據可依,有規可循,有理可講”的良好工作環境。各消防救援機構應成立由單位主官領導,作戰訓練部門和防火監督部門相結合的防消聯勤工作領導機構,制定具體的工作措施及工作程序,明確職責,細化分組分工,組建管理調度群組,形成統一管理的良好局面,并起到積極的領導作用,當好“潤滑劑”協調各方關系,加強督導,確保各項工作的開展扎實有效。
(二)健全長效機制,強化體系建設
防消聯勤工作是新時代消防工作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是貫徹消防工作方針的必然選擇。消防救援機構應定期研究制定防消聯勤工作計劃,分析研判火災形勢,根據不同時段、不同時期、不同任務突出防消聯勤工作重點,分別將工作納入到作戰訓練部門、防火監督部門和社會單位的具體工作當中,同時,構建中隊、大隊、支隊三級報送、整改、核推的閉環管理模式,形成常態化火災隱患發現和及時整改的長效機制。在防火監督檢查、火災原因調查、滅火救援出動、宣傳教育培訓和住建部門消防工程驗收等方面,充分發揮各部門職能作用,聯合形成執法、處置齊抓共管、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
(三)優化資源配置,實踐效能倍增
在“雙隨機、一公開”消防監管工作新常態下,我們應創新崗位輪換交流制度,強化防火和滅火崗位間的交流,有機融合滅火救援與防火監督兩大任務,合理優化現有消防人力資源配置,中隊指戰員參與到防火監督檢查中來,防火監督人員也參與到中隊熟悉演練中去,各部門相關人員要在工作方面達成良好共識,形成默契的配合,做到相互理解支持、互通互融,使其在思想上牢牢樹立防消結合的意識,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新形勢,有效解決人員數量不足問題。各級指戰員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按崗分組盯著問題邊實踐邊學習,深入了解常見建筑消防設施的類型、工作原理、主要組件、操作使用的有關知識,拓寬知識面和眼界,提高落腳點,彌補各崗位人員在專業知識方面的局限性,互相促進,不斷提高,使人人都成為“多面手”,實現防火、滅火工作效能的最大化。
(四)數據動態管理,及時控火滅火
全力打造多要素、多主體、全天候、全過程的智能防控格局,擴大智慧消防安全管理應用覆蓋面,充分利用物聯網平臺,建立動態“數據管火”預警機制,創建線上線下互動治理模式,一方面,消防救援機構在防火監督和熟悉演練過程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平臺快速采集影響滅火救援的相關信息,實現數據信息實時更新,做到防火監督檢查隱患數據與中隊熟悉演練信息形成數據交互,跨區救援也可以迅速調取救援點相關信息,對建筑內隱患信息警示、可用水源分布、防火分區實景等影響滅火救援的信息全面掌握,實現“一點采集,多點應用”。另一方面,社會單位與消防救援機構實現消防工作物聯網大數據技術融合,即時發現報警信息并上傳,智慧分析警情并將故障或火警信息推送至聯網單位及消防主管部門,實現報警單位迅速響應,及時有效地進行人工干預,前移火災預防關口,消防主管部門快速出警,節省寶貴的救援時間,全面提升社會面火災治理效能。
(五)合規合理審驗,便利滅火救援
住建部門在建筑消防工程審核和驗收工作中,應要求轄區消防救援隊站指戰員參加,并積極協助救援隊站收集和匯總相關資料,掌握重點單位真實情況,并將諸如大型室外廣告牌、建筑物外部架空管線、登高車作業面、滅火陣地設置、固定消防設施位置等影響滅火救援的關鍵要素納入消防工程審核驗收。在對特殊工程建筑進行消防設計審核(備案)時,應根據轄區消防救援隊站現有車輛裝備性能參數,對建筑相關的防火技術參數進行合理調整(如登高車作業面、特種消防車通道等),并對室內外消火栓,消防中控室,消防車道等場地設施進行測試,確保在發生火災時消防車輛、裝備及時有效展開救援。各級消防救援機構應推動住建部門及時將新驗收入庫的建設工程信息納入“雙隨機、一公開”監督管理系統以備待查,形成共同參與、聯合監管、無縫對接的新局面。
(六)企微隊站聯動,一呼百應成面
各級救援隊伍與企業消防隊和微型消防站要全面深入了解、協同配合,明確各方任務職能,強化日常協調溝通,建立起制度化、常態化交流培訓機制,掌握各社會應急救援力量的人員實力、器材裝備和物資儲備等應急救援基礎數據,實現信息互通,資源互用;各級指揮中心充分利用“一呼百應”指揮調度平臺對重點單位進行消防培訓和拉動演練,各社會單位積極響應,全力配合,全面開展初期火災撲救及人員疏散模擬演練,最大限度地控制災情發展,為消防救援隊伍到場后快速、高效完成滅火救援創造有利條件,提高初期火災撲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逐步形成“點動成面”“滅早滅小滅初期”的消防滅火救援新格局。
(七)廣泛深入群眾,提高宣傳效果
實踐證明,在防消聯勤工作開展的同時,指戰員實地開展消防宣傳工作優勢明顯。首先,能實現消防宣傳經?;佬麄鞴ぷ骺梢悦恐荛_展,不拘泥于統一的培訓,或者大型的宣傳活動;其次,能深入尋常百姓家,許多城市小巷、老城區是人員密集的火災高發區也是消防宣傳的盲區,但通過指戰員的雙腳,實地走到的地方都送去消防知識,讓百姓們了解“防火、滅火及火場逃生”的消防知識,不僅覆蓋范圍廣,而且影響程度深;第三,能使理論付諸實踐,將線上宣傳轉化為線下實際應用,讓消防安全不僅有聲而且有“行”,切實提升群眾防滅火能力,減少財產損失,節省公共資源。
四、結語
隨著消防救援隊伍改革并入應急,其由相對封閉的體系,轉向更加開放與多元化發展,防消聯勤工作應把握住新的發展契機,內挖潛力,外聚資源,激發社會活力,提升工作質效,以“聯勤”為紐帶,用“消”的人力資源,提高隱患的發現率、整改率;用“防”的法律約束,增強“六熟悉”的務實度、有效度。科學打造“梯次結構合理、隊站輻射聯動”的防消力量體系,全面建立轄區消防站聞警即動,企微消防站適時聯動的聯勤機制,為社會面火災防控提供完善的解決方案和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19修訂版)[M].法律出版社,2019.
[2]陳映雄,姜偉.防消聯勤工作機制建設的探索和應用[A].中國消防協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消防協會,2012.
[3]林柏泉,周延,劉貞堂.安全系統工程[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4]孫伯春.正確理解八字方針加強防消結合——試論遏制特大惡性火災的對策[J].中國消防,2001(9).
[5]任廣治.淺談“防消聯勤”滅火救援勤務模式戰斗力的生成[N].人民公安報·消防周刊,2015-05-15(003).
[6]李舍.淺談防消聯勤工作[EB/OL].http://119.china.com.cn/zbjs/txt/2012-05/09/content_4995529.htm,2012:05-09.
作者簡介:
崔凌浩(1985.2—),男,漢族,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從事全市防消聯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