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加海
(樂都區畜牧獸醫站,青海海東810799)
全區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85.04 萬頭(只),其中:豬42.13萬頭、牛8.35萬頭、羊63.41萬只、禽60.71萬只、其它10.44萬頭(只);各類畜禽年末存欄56.32 萬頭(只),其中豬存欄5.01萬頭,牛存欄5.1萬頭,羊存欄22.18萬只,禽存欄20.1萬只,其它3.93萬頭(只);畜禽出欄總數90.05萬頭(只),其中:出欄豬18.75萬頭,出欄牛2.1 萬頭,出欄羊25.82 萬只,出欄禽39.07萬只,其它4.31萬頭(只)。各類畜產品產量達到29302 噸,其中肉、蛋、奶、毛(絨)分別為20670 噸、1500 噸、6832 噸、300噸。
以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為突破口,良種工程建設,規模養殖場建設為主,健全發展機制,創新科學技術,加大政策扶持,以點帶面全面促進循環畜牧業高效節約發展。
以“生態優先、提質增效、突出特色”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積極扶持生態養殖和特色養殖。建基地、樹品牌、創效益、力爭將我區畜牧業做大做強。區上的總體布局是馬廠、蘆花、下營的溝岔劃定為宜養區可修建大型養殖場,進行集約化生產。
川水溝岔地區: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和地域優勢,發展飼草料生產,走農牧結合、以農促牧的路子。以規模養殖基地建設為重點,著重發展奶牛、生豬、禽蛋養殖基地和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加大畜種改良推廣力度,在現有基礎上建立一批良種繁育基地。
淺山地區:充分利用大量退耕地、撂荒地種植牧草和飼料,大力發展現代高效畜牧業。以優質、高效、生態為目標,大力發展肉牛、肉羊、土種雞以及特色產業,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科學飼養管理和機械化水平。按照“穩定數量、加快周轉、提高品質”的思路,調整畜群、畜種結構,努力提高母畜比例。
腦山地區:穩步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以保護和改善自然草地生態為前提,穩步發展草地生態畜牧業。積極開發傳統畜種資源,加大綿羊改良力度和牦牛提純復壯工程,提高個體生產性能。轉變飼養方式,推進舍飼半舍飼養殖,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畜牧業。
從發展勢頭看,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改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特色畜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依托現有養殖基礎,輻射和帶動引領特色養殖,建立和發展藏香豬、綠殼蛋雞、土雞等特色養殖基地。
2.3.1 肉產業
面向市內外市場,努力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利用高原無公害、無污染的優勢,打造品牌,提高品質。
肉羊:南北兩山淺腦山地區,建設商品羊繁育基地,推廣雜交生產技術,以小尾寒羊及其雜種和當地土種羊為主,重點發展羔羊經濟。
肉牛:達拉、共和、壽樂、下營、瞿壇、中嶺、李家、馬營、峰堆等腦山地區以牦牛本品種選育和復壯為主,提高商品牛的出欄量和胴體重,促進肉牛生產的發展;城臺、洪水、下營等鄉鎮,建設良種肉牛繁育場,以人工授精為主,加快發展良種肉牛。
生豬:洪水、雨潤、高店、高廟的溝岔地區,現有規模養殖場(戶)的基礎上,扶持建立仔豬繁育體系和瘦肉型商品豬生產基地,促進豬肉產業的發展。
肉雞:洪水、蒲臺等鄉鎮,扶持建立商品肉雞養殖場,建成商品肉雞生產基地,輻射帶動肉雞業的快速發展。
2.3.2 禽蛋產業
按照現代高效養雞的生產方向,引進先進養殖企業一體化經營的工程設計方案和工藝技術,在洪水、蒲臺、下營等鄉鎮,提升改造和擴大現有規模,建立結構合理、優質高效的蛋雞標準化規模養殖場,逐步保障本地區的鮮蛋供應。
2.3.3 特色產業藏香豬
以中壩、壽樂、達拉、城臺、馬廠、蘆花等鄉鎮為主,以現有養殖基地為龍頭,扶持建立藏香豬繁育和生產基地,促進藏香豬肉產業的發展。綠殼蛋雞:以下營、壽樂、中壩等鄉鎮為主,扶持建設養殖基地。土雞:以李家、中嶺、壽樂、蘆花、馬營、達拉等鄉鎮為主,扶持建設養殖基地。
2.3.4 奶產業
依托奶牛良補工程,努力提高奶牛個體生產性能,以天露良種奶牛繁育中心為基礎,湟水河沿岸兩側的鄉鎮為重點,推廣荷斯坦奶牛細管凍精和人工授精技術,推進奶產業帶建設。
認真開展各項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繼續抓好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按照海東市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延伸績效管理實施方案,繼續明確動物防疫目標責任制,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保證動物防疫物資質量和有效性。同時,做好免疫數據報告工作,健全和規范防疫檔案。
積極做好規模養殖場(戶)的環境整治工作,力爭按上級要求使所有經省級認定的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套率達到95%以上、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以上,積極開展動物疫病監測工作,為海東市樂都區畜牧業綠色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