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貴柏
(廣西農業科學院百色分院,百色市農業科學研究,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百色綜合試驗站,廣西百色533612)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是農業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1]。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發展緊缺和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2]。國家農業農村部《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指出,全面構建高效、安全、低碳、循環、智能、集成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實現“三個轉彎”,即從注重數量為主向數量質量效益并重轉變、從注重生產功能為主向生產生態功能并重轉變、從注重單要素生產率提高為主向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為主轉變[1]。可見,加快構建廣西甘蔗產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是加快推動甘蔗產業綠色發展,提高廣西乃至我國甘蔗產業質量效益競爭力的必由之路[2]。
近年來,國際食糖市場波動大,特別是面對國際食糖連續低迷和價格沖擊,廣西甘蔗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下降,甘蔗生產者積極性不高,制糖企業虧損嚴重,甘蔗產業形勢嚴峻。在國際食糖市場嚴峻的新形勢下,廣西作為中國著名的“糖都”,甘蔗產業如何做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綜合施策,特別是如何做到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推動廣西甘蔗產業綠色高效發展,是各級領導、甘蔗生產者、制糖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筆者認為,新形勢下要加快推動廣西甘蔗產業綠色高效發展,要注重選好路徑,著力推進,加快發展。
食糖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在我國糖業生產中,糖料主要由甘蔗和甜菜組成,近年來,我國食糖中甘蔗糖約占87%,甜菜糖約占13%,甘蔗糖處于我國食糖組成的核心地位,而廣西是甘蔗糖的核心產區。近年來,廣西產糖量占全國產糖量 60%以上。據廣西糖料生產部門統計,2018/19年榨季廣西甘蔗種植面積77.333萬hm2,進廠原料蔗5471萬t,產糖634萬t,農民種蔗收入283.42億元。2019/20年榨季廣西甘蔗種植面積76萬hm2,預計進廠原料蔗5400萬t,產糖量630萬t,甘蔗種植面積、產糖量與上榨季基本持平,蔗農種蔗收入預計穩中有升。近年來,廣西甘蔗主產區主要包括57個市、縣(區)。2017/18年榨季,全區共有制糖企業集團20家,糖廠91家,全區日榨蔗能力達69.5萬t以上,其中日榨蔗能力萬噸以上的糖廠21家,糖廠平均日榨能力達6700 t。2019/20年榨季,廣西全區糖業企業集團約6家,產業集中度可達80%以上。
為適應國內外糖業發展新形勢的要求,廣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加快推進甘蔗制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快構建廣西甘蔗綠色生產技術體系,推動甘蔗產業從傳統要素驅動為主向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為主的轉變,加快推動甘蔗產業由增產導向轉向綠色生態,努力提高廣西甘蔗產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加快推動廣西甘蔗產業“二次創業”與高質量發展[3]。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廣西甘蔗制糖產業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提出以下對策措施,以期為加快推動廣西甘蔗產業綠色發展過程中路徑的選擇提供參考建議。
早在2017年3月,國務院就下發了《關于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7〕24號文件)。2018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糖辦已組織完成橫縣、鹿寨縣、武宣縣、合浦縣、扶綏縣和宜州市 6個試點縣(市)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2019年,全區已完成64個縣(市)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劃定工作任務,全區完成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劃定面積76.8萬hm2,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 76.667萬 hm2劃定任務。全區 33.333萬hm2“雙高”基地是糖料蔗保護區的核心區域,對43.333萬hm2非“雙高”基地蔗區按高標準農田要求進行規劃和建設,努力實現糖料蔗生產達到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定高產和生態友好的發展目標。在抓好甘蔗生產保護區規劃和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推行訂單農業[4]。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9年10月25日,2019/20年榨季全區已簽訂備案訂單農業合同44萬份,涉及蔗農72萬戶,訂單面積占甘蔗種植面積的99.74%,全區甘蔗生產基本實現訂單農業全覆蓋的目標[5]。甘蔗生產保護區的劃分以及訂單農業政策的實施,有利于穩定甘蔗種植面積和調動廣大蔗農的生產積極性,推動甘蔗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健康可持續發展,取得了階段性預期的良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廣西甘蔗制糖產業實現向穩向好的高質量發展。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物價局商品處抽樣調查統計,2016/17年榨季,以甘蔗每公頃產量81.9 t計,甘蔗種植每公頃產值 41912.4元,每公頃種植成本32988.45元,每公頃利潤 8923.95元,噸蔗成本402.79元,噸蔗凈利潤108.96元。如按“雙高”基地甘蔗每公頃產120 t計,每公頃凈利潤13075.2元。
目前,廣西甘蔗產業綜合競爭能力不強,主要原因是甘蔗生產專業化程度不高,糖料蔗生產成本高,制糖企業“散、小、弱”,集團化程度低,產業聚集度不高。以廣西百色市甘蔗種植情況為例,據百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百色綜合試驗站年調查統計,全市甘蔗種植專業戶種植面積在3.333 hm2以上的有469戶,其中:種植面積在3.333~13.333 hm2的戶數為350戶,占專業戶的 74.62%,總種植面積 2275.2 hm2;種植面積在13.333 hm2~33.333 hm2的戶數為100戶,占專業戶的21.32%,總種植面積為2241.6 hm2;種植面積在33.333 hm2以上的戶數為19戶,占專業戶的4.05%,總種植面積為1250.533 hm2(詳見表1)。全市甘蔗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專業戶 469戶,規模種植面積5875.667 hm2(含專業合作社),占全市甘蔗種植面積51540 hm2的11.4%。

表1 百色市甘蔗生產專業戶種植面積統計表
由此可見,廣西甘蔗生產中存在蔗田零散分布、種植戶多采用分戶經營,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較少[8]。2018年田林縣甘蔗種植面積1.117萬hm2,其中專業戶種植僅有0.439萬hm2,僅占全縣種植總面積3.926%,甘蔗生產專業化程度低,直接影響到甘蔗生產的規模經營、機械化生產和甘蔗生產規模效益的提高。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必須加快推進甘蔗生產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轉變甘蔗生產經營方式[3]。要以綠色轉型為導向,加快轉變甘蔗產業的增長方式。要重點加快實施5個方面的轉變:一是由過去注重提倡甘蔗高產高糖良種向高糖高產高抗良種轉變;二是由過去注重擴大甘蔗種植面積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甘蔗單產和甘蔗產業經濟效益轉變;三是由過去輕視病蟲害防治向重視甘蔗病蟲害綜合防治轉變;四是由過去分散經營、粗放經營向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轉變;五是蔗糖加工由過去產品單一、高能耗向產品多樣性、循環農業、低碳農業和綠色農業轉變[6]。要注重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特別是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要求,加快推進甘蔗生產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
良種是實現甘蔗生產高產高糖高效的關鍵。多種方式獲取和推廣適宜當地的主推甘蔗品種,是提高甘蔗單產、蔗糖含量,增加農民、制糖企業和整個甘蔗產業收益的重要手段[9]。2009~2017年,百色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國家糖料產業技術體系百色綜合試驗站聯合五個產業示范縣推廣甘蔗優良新品種累計達 5.5337萬 hm2,共計示范推廣甘蔗優良新品種 23個,實現增產69.75萬t,增收4.953億元。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甘蔗產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首要的任務就是抓好甘蔗良種的推廣。
近年來,廣西各地加快推廣高產高糖甘蔗優良新品種,種植面積比較大的甘蔗優良新品種有桂糖42號、桂柳05136、桂糖46號、粵糖00-236、粵糖93-159等甘蔗優良新品種。特別是桂糖42號、桂柳05136、桂糖46號等多個高糖高產及綜合性狀好的甘蔗優良新品種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甘蔗生產的區域布局和品種多系布局進一步優化,甘蔗種植結構日漸趨向合理。
目前,廣西蔗區主要有崇左蔗區、來賓蔗區、農墾蔗區、柳州蔗區和百色蔗區等。近年來,蔗區甘蔗單產大都在 5~6 t,與國際上先進國家和地區比,甘蔗單產僅處于中間水平,但廣西通過努力提高甘蔗單產、糖分和增產的潛力是很大的。從廣西目前甘蔗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來看,各甘蔗優勢主產區必須進一步加大甘蔗品種改良和優良新品種的推廣力度,各蔗區要注重根據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有選擇性的推廣應用我國近年來新育成的那些高糖、高產、適應性強、宿根性好、抗逆性強、易脫葉、抗倒伏和適合機械化作業的甘蔗優良新品種。特別是要注重大力推廣種植那些高糖高產和其它綜合性狀優良的甘蔗新品種。例如:桂糖42號、桂糖46號、桂柳05136、海蔗22號、福農41號、云蔗05-51等甘蔗優良新品種。力爭3~5年,從根本上實現廣西甘蔗優良新品種的多系布局,為構建全區甘蔗現代生產體系提供良種支撐[5]。在推廣應用甘蔗優良新品種的基礎上,同時要大力推廣應用各項節本輕簡高效的農業綠色技術,為加快構建甘蔗現代化生產體系提供科技支撐[4]。
從目前甘蔗生產的國際競爭來看,機械化程度低是我國甘蔗生產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影響甘蔗生產國際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多年來,由于受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的制約,廣西甘蔗生產主要以農戶小規模人工種植為主,傳統的生產方式嚴重地束縛了甘蔗生產效率的提高。據調查,在目前人工種植條件下,甘蔗種植每公頃人工成本高達 18390元,約占甘蔗生產成本的50%以上。據相關統計,廣西 2017/18年榨季,全區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率為46%,其中機收率僅為4%,在全區“雙高”基地面積中,耕、種環節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但機收率只有15%。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降低廣西甘蔗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必須大力推廣應用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要大膽探索和加快推進甘蔗生產專業化進程,通過甘蔗生產專業化,加快推進甘蔗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和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要千方百計探索走出一條甘蔗生產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和社會化服務的新路子,從根本上提高廣西甘蔗產業的生產效率和國際競爭力[7]。
廣西各主要蔗區,要根據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的差異,在加大甘蔗優良新品種推廣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和示范推廣各項節本輕簡高效農業綠色技術。重點示范和推廣各項農業綠色技術,包括:甘蔗脫毒健康種苗技術、工廠標準化健康種莖生產技術、冬植蔗栽培技術、甘蔗葉粉碎還田增氮技術、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甘蔗全程機械化技術、甘蔗降解膜全膜覆蓋技術、甘蔗緩釋肥一次性施肥技術、宿根蔗機械化破壟松兜一體化技術、機械化精量播種栽培技術、甘蔗生物防治技術、甘蔗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甘蔗間套種增產增效技術、無人機智能農業技術以及甘蔗綠色食品加工制造技術等各項加快推動甘蔗產業提質增效與綠色發展的產業關鍵技術[1]。注重依靠科技創新進一步延伸甘蔗制糖產業鏈,加快推進甘蔗產業多樣性發展。力爭3~5年,努力實現依靠科技創新推動廣西甘蔗產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
甘蔗產業是廣西在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傳統優勢產業,地位重要,影響面廣。多年來,廣西產糖量占全國產糖量的60%以上,是享譽中國和世界的“糖都”。實踐證明,廣西甘蔗產業的發展,對于促進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工業反哺農業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民族地區和邊疆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促進食品工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保障國家食糖供給和維護食糖安全、促進我國食糖行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和促進人類的身心健康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注重依靠政策創新,著力營造有利于加快推動廣西甘蔗產業綠色發展與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3],重點督促抓好以下 5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用足用好現有甘蔗產業政策,嚴格執行糖料蔗生產保護區和糖料蔗種植良種補貼政策;二是要注重發揮“雙高”基地政策的示范和引領作用;三是注重鼓勵和支持甘蔗專業化生產和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廣應用以甘蔗全程機械化為主線構建甘蔗現代化生產技術體系,轉變甘蔗生產經營方式,千方百計降低甘蔗生產成本,提高甘蔗生產效率和增強甘蔗產業體系競爭力;四是注重創新保險扶持政策,要注重總結百色市田東縣進行甘蔗政策性保險的做法和經驗,加快推進廣西甘蔗政策性農業保險;五是突出創新金融扶持政策,要大膽鼓勵和支持甘蔗生產經營方式創新,大力支持甘蔗種植重點戶、專業戶和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靠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進行甘蔗專業化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積極探索和加快構建甘蔗產業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綜上所述,要加快推動廣西甘蔗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綠色興農與綠色興蔗的全新理念,緊緊依靠科技創新,采取切實有效的對策措施,特別是要進一步強化本文提出的六個方面的對策措施,加快推動廣西甘蔗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與高質量發展,努力提高廣西甘蔗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質量效益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