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莎 郭夏云
摘要: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嫩芽,是社會未來的創造者。因此保衛兒童,就是保衛我們的國家,保衛我們革命的“后備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無數兒童無家可歸,流離失所,飽受疾病、饑餓與貧寒,種種情況,迫切要求各根據地大力開展兒童福利事業,以保衛國家民族的未來,挽救處于危難中的兒童。
關鍵詞:抗戰時期 兒童 福利事業
一、兒童福利工作的重要性
(一)降低兒童的死亡率。“據科學家之研究,我們的嬰孩死亡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就是說在一歲的嬰孩中,十個有五個都會死掉,這是很值得注意的。”①種種情況就導致了我國兒童死亡率的提高,迫切需要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來轉變這種情況。
(二)奠定長期抗戰的基礎。一方面,毛澤東早就預言過,我們中國的抗日戰爭是長期性的,在長期的抗戰斗爭中有流血就會有犧牲,那在這種情況下,兵員的補充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么兵員從哪里補充呢?就是兒童,兒童就是未來的將士。所以,保育兒童,實施兒童福利工作對于我們抗戰的勝利,對于國家前途意義重大。另一方面,戰士們在前線抗戰,國家就有責任保護好其后代的茁壯成長,才能穩定軍心,讓其安心抗戰,后顧無憂。更何況有的戰士為國獻身,他們的孩子就成了孤兒,我們就更應該壯大兒童福利事業,撫慰烈士靈魂。
(三)培養國家發展的生力軍。一個民族國家,有了兒童,才有他的將來,國家將來的命運怎樣,便看現在怎樣去保育扶植兒童,以發揮他們潛伏著和正在生長中的力量。倘若不能愛護兒童,忘記了他們是民族國家預備生力軍這個目標,那么就等于殘害兒童的生長,蔑視兒童的重要,也就是摧毀民族國家的將來。未來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必須藉成人后的兒童力量,中華民族固有美徳,必須藉成人后的兒童發揚。兒童的地位是如此的重要,對于國家前途利害關系如此緊密,所以他們應該名副其實的享受他們應享受的福利。
二、兒童福利工作的具體內容
(一)兒童福利工作的對象。兒童福利工作的對象,可分為一般兒童及特殊兒童。1.一般兒童(自胎兒以至十四歲之兒童)的福利:在中國普遍占絕大多數的兒童,都是受著不健全的養育與教育,尤其是在農村,父母因為生活的忙碌而顧不了他們,以致他們在無福利的條件下生活著,所以一般兒童的福利工作,是目前迫切的需要,我們必須普遍設立兒童福利站及白日托兒所等,推廣育兒的知識于每個城市鄉村角落的家庭里去,以收普及福利于每個兒童之效;2.特殊兒童(難童,孤兒,殘疾,低能,棄養,童養媳,婢女)的福利工作:特殊兒童是兒童中最可憐的,他們小小的心靈受著創傷,所以他們的福利首要條件是愛的教育。愛的教育可以彌補他們內心的空缺,養成健康的心理。
(二)設立嬰兒院、托兒所、奶站等機構。嬰兒院的建立是為了使父母雙亡或者被遺棄的孩子有安身之所,不用再漂泊;托兒所之所以需要,是因為有的孩子雖有父母,但因其父母忙于工作或農業,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需要托兒所代為教養;奶站機構之所以必須設立,是因為兒童的發育和健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飲食的調和與營養的優良,飲食及營養不良,就不會有強健的體質,自無抵抗疾病的能力,虛弱夭亡,皆由于此。而在需要保護的兒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嬰幼兒,他們的飲食與營養的補充尤為重要,因此,應鼓勵各市縣級政府,選擇合適的地點設立奶站以補充嬰幼兒的營養。
(三)兒童福利人才的培植。兒童福利是一種專門的學問,需要有專門的訓練和技術,不是隨便一個人就可以做好的,而且從事這種樹人的事業,需要工作者有毅力,有信心,有犧牲精神,愿意把一滴滴的心血,落在每個兒童身上,以慈母的愛心來愛護兒童,以良師的技能去教養兒童。因此,要做好兒童福利工作,相關人才的培養也極為重要。第一步是任用現有的專家和專門技術人才,不能一時用上的,應該調查登記,以備將來的需要。第二步是訓練。兒童福利所需要的工作人員按性質來講,可分為三類:1.是行政管理人員,這種人員應有相當學識,經歷和行政能力。然后加以訓練,就可以任用。2.是教保人員,包括保姆和保育員,應加強對保姆和保育員人才的訓練,使科學式的教保方法,得以普遍的發展到保育院、托兒所等福利機構。3.是指導員,指導員包括技術人員,各有專長,負責他擅長的指導工作。如學心理的負責兒童心理健康,有知識的指導兒童學習,習手工的指導手工等。
三、兒童福利事業的開展
“據初步統計,解放區遭受災難的兒童約有三百萬之多。民主政府對于這些蒙受災難的下一代給以必要的救濟,現正積極在城鎮及廣大農村中建立保育院、托兒所、兒童營養站及兒童醫療衛生設備等等。”②現將其中幾個地區的兒童福利開展情況介紹如下:
(一)在陜甘寧邊區,選址延安設保育院一處,收容兩周歲至四周歲的兒童五十名,四周歲至六周歲的兒童五十名,總計一百名兒童;另設工作人員二十名處理保育院的相關事宜,并在保育院內附設醫務所一處;延安白求恩和平醫院內附設兒童療養院及小兒科各一處,設五十個床位;辦保育訓練班一處,學員由各鄉村選派,以兒童為他們實習的對象,以托兒所為他們研究的園地,分教育和訓育兩方面對他們進行教導。教育可以通過兒童護病學、兒童心理學、兒童營養學、兒童衛生等課程,以灌輸學員的知識,增進技能為主。訓育可通過上思想政治課,對學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衛生保健教育等。學員畢業以后一部分分配到保育院及托兒所等福利機構工作,一部分調回各鄉村擔負鄉村保育工作;組織小兒醫療隊兩隊,下鄉巡回醫療。
(二)在華北解放區,選擇石家莊設保育院一處,收兒童兩百名,其中兩周歲至四周歲兒童一百名,四周歲至六周歲兒童一百名,院內附設幼稚園、農場、保訓班及兒童醫務所各一處;托兒所五處:在工場設日間托兒所三處,收容兒童兩百名,在附近農村設半日托兒所(農忙托兒)及全日托兒所各一處,收一百五十名;在醫院附近設小兒科兩處;組織農村醫療隊兩隊,每隊十人,定期下鄉醫療;在十個中心村設醫療站十處,每處各醫生一名,護士兩名;設牛奶總站一處,分站六處,供給兒童六百至兩千名;設豆漿總站二處,分站十五處,供給兒童一千至三千名。
(三)在晉綏邊區,選擇興縣設保育院一處,收兒童一百五十名,其中八個月至十六個月三十名,十七個月至二十四個月三十名,二周歲至四周歲四十名,四周歲至六周歲五十名;設托兒所兩處,收嬰兒兩百名,包括在工廠的半日托兒所,在農村的農忙托兒所;在和平醫院內增設小兒科及兒童醫療所各一處,共一百床位;選擇中心村十處,設兒童營養站各一處,共十處;設牛奶站五處,供給五百名至一千名兒童;設豆漿站五處,供給五百名至一千名之兒童。
(四)在華東解放區,選擇濰坊市設保育院一處,其中嬰兒一百名,乳兒一百名,幼兒三百名;設兩百個床位之兒童醫院一處;設兩百個床位之兒童醫療所一處;設托兒所十處,其中工廠五處,收兒童兩百名,農村五處收容兒童五百名;設保育訓練班,訓練四期,每期兩班,每班八十人(辦法同陜甘寧邊區);設牛奶站五處,供兒童五千名;豆漿站十處,供兒童一萬名。
四、結語
抗戰時期,各革命根據地把兒童福利工作作為革命工作的一部分積極開展,設立保育院、托兒所、奶站等福利機構,培養兒童福利工作的相關人才,制定一系列的規章措施。這一工作不僅挽救了處于危難中的兒童,培養了國家發展的生力軍,也為現在兒童保育事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意義重大。
注釋:
①王秀青:《兒童保育與長期抗戰》, 戰時婦女,1939-07-07.
②孫本文:《社會行政概論》,中國文化服務社長春分社, 1941年.
③潘梓年、章漢夫:《解放區積極開展兒童福利事業》,群眾,1948-09-16.
參考文獻:
[1]王秀青.兒童保育與長期抗戰[N].戰時婦女,1939-07-07.
[2]孫本文.社會行政概論[M].中國文化服務社長春分社,1941年.
[3]潘梓年,章漢夫.解放區積極開展兒童福利事業[N].群眾,1948-09-16.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