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發展”專家網絡座談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范恒山發表觀點,他認為在統籌抗疫與發展階段,推動經濟恢復與發展需新老基建并重齊抓,要把扶助中小微企業發展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
“新老基建要并重共抓,在疫情沖擊經濟的環境下顯得尤其重要。誠然,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新基建的發展,因為它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涉及到搶占世界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后者又直接關系到國家在國際關系、國際治理體系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基建能夠加大投入的應加大投入、能走多快就應當走多快的同時,也要加快推進以現代科技為基礎或支撐的老基建建設。新老基建要統籌安排、一體推進,一個都不能忽視。”范恒山表示。
“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直觀體現著國家經濟恢復的顯示度和經濟發展的活躍度。因此平時應該重視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在疫情環境下更要把扶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范恒山強調。
“城市智能化作為統籌推進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發展等的重要抓手,受到國家層面和各個城市的高度重視。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規模位于世界前列,發展豐富了城市智能化的內涵。截至2018年,中國全部副省級以上城市、76%以上地級市和超過32%的縣級市,總計大約500座城市已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近日,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潘云鶴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
“城市智能化的技術重點是在城市大數據基礎上的人工智能應用。城市智能化怎樣用好城市大數據?首要任務是聚集、打通與分享城市大數據。基礎設施、城市治理、城市服務、經濟發展是城市大數據的重點建設內容。利用城市大數據的規模、質量和應用廣泛優勢,可以挖掘和釋放出其潛在的巨大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有效提升城市競爭力。”潘云鶴說。
“美歐日等發達國家現在的利率已經是零利率或負利率,除了采用非常規的數量寬松外,沒有多少其他貨幣政策手段可用,政府財政積累的負債率也已很高。為了應對疫情期間失業人數的劇增,維持社會的穩定,有些國家不得不出臺高達GDP10%甚至20%的超常規財政援助措施,但收效有限。可以說,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已是必然。”近日,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在接受專訪時這樣說。
林毅夫認為,處在當前形勢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必須依賴國內市場和需求。應對經濟危機時,投資拉動是很重要的對策,但這次還需要同時保護家庭、保障消費,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支持家庭有兩種方法,一是給現金,二是發消費券。我認為在城市用消費券更有效,因為人們拿到現金不一定去消費,不會直接轉化為需求。在農村地區,必須加強社會保障網,提高低保水平,給未能外出的農民工發失業救濟,保障其基本生活。”
“企業規模越大越好嗎?人們之所以追求規模,是因為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認為規模具有三大魅力:一是讓企業在行業中有個更好的位置。但這并不決定企業在行業中的位置。二是一定的規模對整合資源有幫助。創業企業相對于有規模的企業在合作時處于弱勢,但這并不決定企業擁有的市場。三是幫助企業在競爭中獲得話語權。但企業與顧客之間,規模大沒有太大的好處。因此,規模領先并不真正代表市場領先,一味追求企業規模并不代表具備市場能力。”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陳春花日前在采訪中這樣表示。
“時代的改變要求我們必須調整企業的導向,從規模導向調整到顧客導向上來。”陳春花說,“無論外部環境怎么變化,做經營的人都必須牢記:真正影響企業持續成功的主要重心不是企業的規模,不是公司的戰略目標,也不是發展戰略和運營管理的流程,而是專注地聚焦于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