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扎爾·麥麥提吉力力
摘要:自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發展極為迅速,公證制度也日益完善。為了維護社會公正性,國家頒布了《公證法》,并將該法律文獻落實于社會治安管理工作中。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公證法》起步較晚,對于“公證”性質的定義也較為模糊,相關制度、服務體系和業務內容依然須待完善,本文將簡單論述公證法律服務現狀問題,并分層淺談如何完善公證法律服務管理。
關鍵詞:完善 公證法律 服務
在21世紀的全球化背景下,各種經濟來往愈加頻繁,緩解經濟糾紛問題,提升經濟活動效益,則必須充分發揮公證法律服務作用。然而,當前國內所行使的《公證法》還不是非常完善,沒有明確公證機關與“公證”的性質,公證業務辦理流程不符合專業要求,服務評價標準缺乏一致性,誠信制度與法律制度須待完善。本文將簡單分析公證法律服務現狀問題,并從堅持公益性原則,加強公證隊伍建設,創新公證業務管理體系,健全民事賠償責任保障制度等四個方面分層淺談完善對策。
一、公證法律服務現狀問題
(一)未明確公證機關與“公證”的性質
目前,《公證法》并未明確公證機關和“公證”的性質,這一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公證法》指明公證機構必須依法設立,不能將盈利作為目的,必須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履行公證職能,同時,公證機構屬于依法設立的證明機構,然而,事業法人單位這種公證機構明顯不符合這些規定,該機構并非國家機關,而且具備一定的自由權,由此可見,《公證法》針對公證機構的規定并不合理。另一方面,《公證法》規定公證機構具備獨立性和民事主體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公證機構在諸多案件中成為被告。據調查了解,自國家開始執行《公證法》8個月以內,各地方法院相繼出現過多種相似的訴訟,在這些案件中,原告都會在訴訟中請求法院撤銷公證書,也有部分原告要求不僅撤銷公證書,而且要索賠經濟損失。然而,當前《公證法》未明確公證性質,無法確保民事經濟流轉的規范性,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有效解決糾紛。
(二)公證業務辦理流程不符合專業要求
就目前而言,公證業務辦理流程并不符合專業要求,簡而言之,各項公證業務辦理環節存在銜接不當問題,辦理程序時常脫節,部分公證人員的工作態度缺乏嚴謹性,這樣很容易導致公證業務辦理過程出現各種問題。
(三)服務評價標準缺乏一致性
當前國內《公證法》并未制定統一的服務評價標準,進而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公證法律服務工作無據可依。也正因為服務評價標準缺乏一致性,所以很多民眾在辦理證件時只關注個人利益,未曾兼顧多種負面影響,所提出的條件也不盡相同,最終給個人和社會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四)誠信制度與法律制度須待完善
目前,《公證法》誠信制度與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導致公證人員在執法過程中無法對部分失信行為進行依法處置。此外,也正因為這兩項制度不完善,所以導致部分公證員在利欲的影響下利用職權謀私利,損害國家利益,無視市場內的不良現象,嚴重影響社會主義和諧市場秩序。
二、完善公證法律服務的幾個問題思考
(一)堅持公益性原則
全面完善公證法律服務體系,解決執法服務過程中的問題,首先要堅持公益性原則,將社會主義公證事業納入社會保障工作之中,準確定位公證業務的性質,確保公證執法活動的合法性與真實性。從狹義視角來看,公證業務是一種非營利性公共服務活動,而非營利性。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公證機構當前具備自由的財務收支權,不再受政府限制。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公證機構可以自行營利,這一理論結果和公證權性質分歧研究密切相關。簡而言之,基于社會權的視角來看,公證權是一種公共權力,不同于行政管理權,該項權力主要作用于社會經濟活動和民事管理;從國家證明權來看,公證權屬于一種由公證機構依法行使的獨立性國家證明權。雖然不同學說的研究領域和理論結果不盡相同,卻也各有價值,均體現了公證權與公證法的社會服務職能。
其次,堅持公益性原則,依法執行公證權,必須規范執法手段,確保公證機構和執法流程的規范性。在此環節,政府應詳細審核公證人的資格,根據社會總體規劃合理設置公證機構,科學分配公證人這一職位,由公證機構依法提供公共物品,禁止任意拒絕工作,公證機構不能隨意對市場物品進行定價,不得在規定工作日內休假。
另一方面,中國《公證法》第六條明確指出:“公證機構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因此,在公證執法過程中,必須堅持公益性原則和非營利性理念,依法做好各項工作,履行公證職能,并承擔民事責任。
(二)加強公證隊伍建設
從客觀視角來講,加強公證隊伍建設,必須著重做好公證人員在職培訓與開發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公證機構內部人才培訓與開發需要員工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面臨著學習、生活和工作協調發展的各種挑戰。通過有效的培訓不僅可以使公證人員獲得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的提高,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增強其個人職業素養。
其次,對于公證機構內部人才隊伍而言,專業培訓活動尤為必要,通過高效培訓能夠有效強化他們的法律意識、職業技能、執法能力、道德素養與責任意識。此外,通過專業技能培訓,公證機構能夠系統全面的整合高級人才。
再次,當代公證機構對于高素質人才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愈來愈高。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對于公證機構而言,高素質人才培訓不僅對于人才工作效率、執法工作能力、業務能力以及個人法制素養的提升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同時還能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有利于將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與創造性充分的激發出來,促進高素質人才自身價值的有效發揮,實現公證機構內部人力資源開發與增值的目標。而且,在進行公證人才隊伍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中所投入的人力與資金,都會轉化為強大的力量,為公證機構的持續發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推動公證服務工作的良好發展。
另一方面,完善工作人才隊伍培訓體系,必須綜合運用多種高效培訓方法,目前,經常使用的四種培訓方法包括在職培訓、工作輪換、課堂培訓、遠程培訓等。其中,在職培訓通常是由一位高級管理人員負責,他們會向受訓人員在他們的指導下進行操作。工作輪換是在職培訓的一種形式,也稱為交叉式培訓,在工作輪換中,公證人員在本機構學習幾種不同的工作,像執法工作、業務辦理工作燈,并且在一段特定時間內將每項工作都要做一遍,工作輪換的最大優點是使公證機構內的工作業務靈活性更高。課堂培訓是脫崗進行的,是當代工作人員最為熟悉的培訓方法,課堂指導更頻繁地用于技術、專業和管理人員。遠程培訓特指遠程虛擬課堂培訓,所謂的虛擬課堂是一個在線講授和學習的環境,它把聊天室、臺式電腦視頻會議、網站和電子郵件分發整合為一個典型的以授課為基礎的系統,這種培訓方法更為靈活、有效,互動性極高。
(三)創新公證業務管理體系
完善公證法律服務管理機制,促進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維護國家與人民的合法權益,必須大力創新公證業務管理體系,優化公證服務模式,合理修訂《公證法》,促進該法律文獻與相關法律的有機融合,像物權法、勞動合同法和破產法等,從而使《公證法》更符合市場發展需求。其次,要注意促進公證業務與其他業務的有機融合,適當延伸業務范圍,例如促進公證業務和金融服務、股權轉讓、房地產管理、抵押典當、招投標管理、醫療賠償、土地使用權轉讓、項目開發等業務的深度融合,使公證法律服務內容更為多樣化。另外,公證機構必須著重規范業務辦理流程,促進各項環節的有機銜接,加強對公證人員的工作行為監管力度,與此同時,須指定統一性服務評價標準,兼顧國家利益和民眾利益。
(四)健全民事賠償責任保障制度
《公證法》明確規定:“公證機構及其公證員因過錯給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造成損失的,由公證機構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公證機構賠償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公證員追償。”規避公證執法風險,完善《公證法》誠信制度與法律制度,則必須注重健全民事賠償責任保障制度,秉承誠信理念,依法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此外,公證服務活動屬于一種有償行為,如果是因為公證機構和公證人員的失誤給受害人帶來損失,受害人就可以依法進行索賠。另一方面,公證機構須準確定位工作性質,通過依法執行民事賠償責任保障制度維護公證法律服務的公平性與公正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全面完善公證法律服務管理體系,必須堅持公益性原則,大力加強公證隊伍建設,做好公證員的在職培訓工作;創新公證業務管理體系,拓寬業務內容,完善《公證法》內容;健全民事賠償責任保障制度,不斷提高《公證法》執行力。
參考文獻:
[1]史少丁.完善公證法律服務之我見[J].法制與社會,2016,(22):218-219.
[2]朱正.公證法律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的蘇州模式[J].中國司法,2013,(12):50-51.
[3]張里安,陳加滿.論公證賠償責任的過錯內涵及其認定[J].江淮論壇,2014,(32):159-161.
[4]陳華.完善公證制度促進公證繁榮[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5):162-164.
(作者單位:喀什市眾信公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