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
親是誰?誰是親?最初網絡上出現這種稱呼,我第一感覺不能接受,隨便叫親,太狎昵了。可網絡不管什么狎昵不狎昵,熱詞興起,瞬間掃蕩三百六十行,不管你是否接受,微信發來,紛紛叫你親:書店銀行面包店理發店藥店化妝品店乃至陌生廣告,你只有無奈了。
好在虱子多了不癢,慢慢也就習慣。不料后來,卻對親有了新感覺:首先,親簡便,就一個字,再也不用揣度對方是叫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呢,還是叫大哥大姐師傅同志,一言以蔽之;親,倒也省事。再者,從前我們不用敬語,見面只問吃了沒?現在不愁吃了,親應運而生,冒出來雖突兀,畢竟親字慈眉善目,權當一個敬語尊稱,必要時也戲謔調侃,輕輕松松,指代了所有人。
過去一年,我在病中度過。其中有一次是意外滑倒,摔傷嚴重。有幾個月日常起居能力受阻,全靠醫護人員和親朋好友日夜照料。照料我的親們,點點滴滴事無巨細辛苦勞累且不說,僅是睡眠,就幾個月沒能睡上整夜的覺,讓我看著就心疼,提心吊膽生怕累病了親們。盡管親們都說沒關系沒關系,但是,親們越是這樣奉獻自我,作為病人的我,就越是萬分不安。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反復思考關于病人的照料問題。
在思考中,哈內克的電影《愛》,再一次清晰展現在我眼前。《愛》是一對老夫婦,相親相愛到了白頭,想不到老妻突發老年癡呆,患了阿爾茨海默病。老漢對老妻,一直不離不棄,精心照顧。然而,曠日持久的照料,長年累月吃不好睡不好,長期緊張煩惱焦慮,最終導致了老漢精神崩潰。老漢再也無法眼睜睜看著老妻每天受罪,再也無法忍受自己受罪的生活,用枕頭悶死了老妻,自己奔出家門,不知所終。一場美滿愛變成令人唏噓的結局,皆因疾病。較之幾年前我初看這部電影的巨大震顫,現在我獲得更多的是理性,是時候我們該正視疾病、該正視這生老病死皆不由人的現實生活。
《愛》是典型的“配偶綜合征”,是現在歐美醫療界頗為關注的醫療課題。有專家認為:對于失去生活自主能力的病人,應該進行連鎖式醫療,即連病人帶照料病人的人,一并納入醫治范圍,或許這才能夠挽救健康人不被病人累垮。這當然是最理想的方式,卻也只是一個理想而已。尤其那些需要長期照料與時刻看護的病人,就算請了護工,家人的承擔有多么繁重,焦慮是多么深重,而被照料的病人,感情又是怎樣的矛盾糾結與自責,但凡親身經歷者,其中百般艱辛五味陳雜,豈是語言能夠描述?!
所以:先照顧好自己,親!首先,親不要太累,該吃吃,該睡睡,不要擔心別人怎么看你沒良心不孝順不盡義務,不要在乎任何道德綁架。世事難料,生命無常,誰都有可能是病人也誰都有可能是照料病人的人。因此無論如何,親要牢記:只有你是健康的,你才有可能持續照料生病的親人。疾病當頭,我們人人都要盡力能吃能睡豁朗達觀,這才是真正愛;真正愛就是這么普通平常,也就是這么超高難度。
選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