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司法確認程序是化解當事人糾紛的一種制度創新,是訴訟程序與非訴訟程序對接的橋梁,保障人民調解的效力,又是一項司法制度創新,有利于緩解司法資源不足,提高司法效率。2012年《民事訴訟法》的修定使司法確認程序正式寫入程序法,為司法確認糾紛提供法律支持。調解協議本身是合同的一種形式,本身有一定的合同拘束力。調解協議的合同拘束力經過司法確認則轉化為強制執行力,司法確認是社會調解的保障,但司法確認調解程序在理論和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關鍵詞:司法確認;調解;調解協議;強制力
一、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定義
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是指有爭議糾紛的當事人在專業的調解機構、政府部門或者其他具備調解職能組織的主持下進行調解,達成調解協議后雙方當事人共同向主持調解機構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確認效力的申請提出之日必須在協議生效之日起30日內進行,申請提出后基層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審查,協議符合確認條件的依法確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協議不符合確認條件的,依法裁定駁回申請。
二、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歷史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當事人之間的經濟矛盾越來越多,現有的司法資源已經超出其解決糾紛的限額,人們追求司法資源之外的經濟糾紛解決方式。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作為緩解司法壓力的經濟糾紛解決機制被廣泛適用。調解協議本身缺乏強制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調解制度的發展空間。調解協議是在調解機構的主持下自愿達成協議,也應自覺遵守履行,但現代社會人們彼此間的信賴度下降,調解協議沒有約束力就可能成為一紙空文。因此,如何有效地發揮調解制度優勢成為了司法改革的一大重點,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的形式確認了當事人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所達成的調解協議的性質等同于民事合同的性質。如出現違約情形當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其履行,并依法院判決強制執行。這雖然是當事人尋求救濟的有效途徑但當事人往往會因此直接選擇訴訟,導致調解機制閑置,不僅沒有減輕訴訟壓力,還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為解決這些問題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應需求而生。
(一)司法確認制度的發展歷程
最早開始于甘肅省定西市中院在2007年1月向人大會議做工作報告時提出想建立人民調解協議訴前司法確認機制試點方案。定西中院在3月份確定具體的試點法院配備專門的改革領導小組。5月份在總結試點法院經驗的基礎上,決定擴大試點法院的范圍。定西市中院11月份決定將司法確認制度向全市法院進行推廣。2008年5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將定西中院確定為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改革試點法院。甘肅省在2009年5月份向全省推廣定西的試點法院經驗,最高人民法院更是在7月份將定西法院的試點法院經驗面向全國進行推廣。2010年8月份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將定西法院的人民調解協議訴前司法確認機制正式寫入我國法律,確定了其司法制度的地位。
(二)司法確認制度的程序的完善歷程
2011年3月份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了《關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對司法確認案件涉及的相關程序問題進行了釋明。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程序在 2012 年 《民事訴訟法》修訂中又一次確定其地位,這一制度的發展并非是水到渠成的,中間經歷了黨委以及政府的決策,法院工作人員的兢兢業業等種種因素共同推動人民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程序為 《民事訴訟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所吸納。
三、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現狀分析
程序的內在構造由程序的內在性質該決定,而其性質也決定了其如何發展。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程序的性質從從程序類型的角度進行分析,首先要分析民事司法確認程序屬于哪一種程序類型,目前理論學者在對于該程序的性質認定依舊存在較大的觀點分歧。
(一)關于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學說梳理
非訟程序說的觀點在理論學界占據上風的學說,其觀點理由主要為:該程序的適用以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內容為自愿且沒有爭議,因該程序的主要價值目標為給予當事人便捷的解決爭議途徑,從根本上與訴訟程序解決糾紛的要求必須遵循公平正義的目標不同。該協議是發生的法律效力是確認訴訟之外調解協議的效力,對當事人達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進行確認,起到預防雙方再次產生糾紛的效果。訴訟程序說的觀點的主要理由為該程序是訴訟程序簡化,因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發布的《若干意見》中規定人民法院如在審理中遇到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相關案件應參照適用法律關于簡易程序的相關規定進行適用。獨立程序說的觀點的主要理由為因民事司法確認程序所采用的采用的審查方式不同于其他采用審判方式的訴訟程序,因此該程序屬于獨立的程序區別于其他程序。
(二)關于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學說本文觀點
對于從傳統觀點出發的民事訴訟法理論學說認為民事案件應以訴訟案件和非訟案件來進行區分,因此案件適用的程序也只有訴訟程序和非訟程序之分,所以傳統的民事訴訟理論學術的邏輯就是案件的程序選擇如果是訴訟案件則適用訴訟程序,如果是非訟事件則只能適用非訟程序。對于民事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程序到底屬于訴訟程序、非訴程序或是獨立程序,筆者看來其應適用非訟程序,因該程序本身并不允許當事人擁有提起實體抗辯的權利,其目的僅僅是確認雙方合意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強制執行法律效力,并且能夠起到預防當事人再次引發糾紛的作用。該程序只能起到基本的保障作用,用以維持程序快捷、迅速的目標,無法和訴訟程序所提供的保障相提并論,因此,在筆者看來民事調解協議的司法確認程序的適用應按照非訟程序來進行更為合理。
四、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在立法上存在的障礙
根據明確我國立法現狀雖對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規定正在逐年完善,不斷修補漏洞使司法確認程序的相關工作的開展更具操作性,但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啟動的條件有所欠缺
《民事訴訟法》和《人民調解法》對申請司法確認的要求為必須雙方當事人共同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交調解協議。后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除規定當事人外,還應増加代理人,明確了申請的形式為書面或口頭申請都可以,如當事人口頭申請的,人民法院應記錄在案,由當事人簽字。但共同申請這一前提對于確認調解協議程序的啟動要求未免過于嚴格,該前提的設立對于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本身的制度目相背離。如果雙方當事人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遵守約定自覺按照協議的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雙方則不用共同去基層法院申請司法確認,關鍵就在于在雙方當事人在達成協議之初是在合意的基礎上,在旅行時有一方當事人不遵守協議約定履行自身義務,則肯定不會去申請司法確認的,這就使得司法確認制度得到架空。
(二)可申請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范圍不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發布的《若干意見》中規定了什么樣的調解協議可以進行司法確認只要是非訴調解組織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都符合規定。這一規定與《人民調解法》與《司法確認程序若干規定》的規定的只有人民調解協議可以申請司法確認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縮小了可以申請司法確認的范圍。而后修訂的《民事訴訟法》與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司法解釋雖然沒有就可申請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范圍但也沒有規定可以進行司法確認的協議只有人民調解協議。
(三)對于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的適格的審查部門沒有明確規定
對于確認調解協議的司法審查在《司法確認程序若干規定》中的規定為由法院指定一名審判人員去審查,但并未明確具體由哪個部門的人員負責審查,之后的新《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對此也沒有規定由此造成法院適用混亂。
(四)法院所做的調解協議司法確認裁定錯誤時救濟途徑不完善
法院所做出的調解協議司法確認裁定后發現存在錯誤,如有違反法律規定,適用法律錯誤,法院管轄錯誤、確認內容錯誤等可能案外人的權益遭受損害,該制度不能適用普通程序那樣有申訴辯論的救濟途徑。
五、關于完善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建議
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進一步完善對充分維護各方當事人的利益以及發揮其緩解訴訟壓力的實際作用非常明顯,降低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啟動門檻,以及擴大當事人申請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的范圍,設立法院設立專門的審查部門,建立相應的救濟機制,對其不斷進行完善對維護法治經濟的穩定發展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一)降低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啟動條件的門檻
我國法律規定必須當事人雙方共同提出司法確認申請來啟動該程序,根據司法現狀的分析這一規定的設置過高門檻,應適當降低這一司法制度門檻,適當允許單方申請來啟動相應的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同時為了充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還應準許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承繼人同樣享受單方當事人的法律權利。適當降低司法確認程序的啟動條件的門檻并不違背當事人意思自治,允許當事人單方就能夠對調解協議提出司法確認申請對促進當事人的自覺履行更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明確擴大可申請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的范圍
為了充分發揮司法確認的調解制度的積極作用,在立法層面應明確規定適用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類型不能只限定人民調解協議這一單一類型,還要明確擴大到其他類型的調解協議上才能真正緩解訴訟壓力。給予其他類型的調解協議合法的身份,使當事人在以其它類型的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時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有助于當事人更好地選擇適用各類協議。
(三)設立專門的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案件的審查部門
在法院內部設立專門的審判部門對當事人申請的調解協議進行司法確認,根據司法應用及調解協議自身性質,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屬于非訴程序,非訴程序是與訴訟程序并列的一種審判程序,應由審判部門獨立履行審查職能并站在中立的位置作出裁判。
(四)建立司法確認糾錯救濟機制
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這一制度的發展必然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因此確認法院裁定作出時應給予當事人一段異議期,如異議期內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則期滿該裁定發生法律效力。若在異議期,當事人或者案外人有證據證明該裁定錯誤,則有權利申請撤銷該裁定,案外人還可另行起訴。
六、結語
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適用,是司法改革的一大亮點,為調解機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多元化糾紛解決發展下的產物。其高效性、便捷性減少了當事人的訴求,使權利能夠很快得到救濟,同時也減輕了法院的訴訟壓力,促進了案件分流。但是,在上文闡述中可以看到,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在立法和實踐上還存有問題和爭議,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討并完善,使其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
參考文獻
[1] 江偉.民事訴讒法學(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 劉加良.司法確認程序何以生成的制度史分析[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6(1).
[3] 周翠.司法確認程序之探討——對《民事訴訟法》第194-195條的解釋[J].當代法學,2014(2).
[4] 胡敏慧.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若干問題評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
[5] 束傳祥.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若干問題研究[J].長治學院學報,2014(6).
作者簡介:蘇靜(1991- ),女,漢族,貴州民族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