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倩


摘 要:青年志愿者行動是新形勢下學雷鋒活動的深化和延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活動的開展符合當代青年的特點,激發青年的參與熱情。省級醫科院校學生支部活動應結合學生特點和職業發展有針對性的開展,找好切入點,加強志愿者活動的組織分工和領帶,增強志愿者活動的專業性,完善志愿者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形成志愿者活動的長效機制和反饋機制,才能切實提升基層學生組織活力,真正達到志愿服務育人效果。鑒于此,立足志愿者服務在高校學生基層黨建工作中的積極作用開展調研,做深入研究,切實打造好志愿服務與黨建工作相結合的平臺建設,制度建設,機制建設,效果建設,才能對高校黨建工作可以進行有益的補充和必要的完善。
關鍵詞:志愿者服務;高校學生;基層黨建;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志愿者服務活動是一個有益嘗試。青年志愿者活動與基層黨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為其提供了有效的組織化動員和社會化動員相結合的形式及機制,并且提供了有效的活動載體,增添了一個教育、培養、考驗、評價的平臺。
目前,國內部分高校對志愿者服務在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領域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積累了一些寶貴經驗,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一,高校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整體發展不均衡,志愿服務的精準度和工作成效及水平有待提高;其二,學生志愿服務活動與學生黨建工作結合的運行模式、保障機制、考核辦法有待探索。
根據《志愿者服務在高校學生基層黨建工作中的作用探索和實踐》的問卷調查,答卷人數共計254人,全面覆蓋了從大一到研究生等各個學習階段的學生。其中中共黨員占15.75%,預備黨員占10.24%,積極分子占33.07%,共青團員占40.94%。幾乎涵蓋了學生從共青團員身份到黨員身份的各個階段的轉變。問卷涉及個人身份,志愿者精神認知,高校志愿者活動局限與突破,醫學生志愿者活動特色要求,黨建帶團建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可能性探索等方面的內容,調研結果較為充分和完善。
經調查統計表明,約90%以上的學生在小學以前便聽說“志愿者”這一概念,但大學之前參加志愿活動的同學僅占60%,且志愿者服務活動的類型主要是環境保護與美化,志愿服務類型主要是與結合專業學習的幫扶活動。這也說明在大學階段細化和完善志愿者服務活動十分必要。
當今高校基層黨建組織建設存在一系列問題,如黨組織生活形式單一,與實際學習工作生活脫節;學生黨員入黨后缺乏相應的社會實踐,難以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貫徹到實際中;學生黨員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學生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發揮不夠,影響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若需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青年志愿者活動入手。
為實現高校志愿精神的普及以及志愿服務的長效化,充分發揮志愿者在基層黨建中的作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一完善志愿者注冊制度,制定完整的志愿者選拔、管理與保障制度;二大力拓展在校生志愿服務活動形式及內容,推薦項目建設;三營造良好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環境,開設開展專業化志愿服務相關培訓課程;四校內形成完善可行的志愿服務獎勵。
對于醫學生而言,參加志愿活動的最主要原因是為了奉獻愛心,追求醫學生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信念,以及鍛煉自己、提高溝通能力認識社會。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立足自己的專業,在社會大環境中找尋獲得感和帶有激勵性質的獲得學分等優勢。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盡管做志愿活動有著諸多的益處,但許多醫學生卻沒有參與到志愿服務的群體中來,這其中有各方面的因素,最為主要的就是時間因素,眾所周知,醫學生課業緊張,閑暇時間較其他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比較少,因此志愿活動會與個人生活工作學習相沖突,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他們才會選擇去做志愿活動。
對于當代大學生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激勵機制中,缺少針對大學生志愿者優秀表現的發現、評判以及獎勵標準,激勵方式存在缺陷,功利化現象略微嚴重且社會環境支撐有限,物質激勵不足,缺乏吸引力。為了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志愿活動中,高校應建立健全有關志愿者活動的激勵政策。70%以上的學生認為在綜合測評中設立社會實踐學分,給予加分鼓勵或“入黨推優”中給予優先考慮可以更有效的促進大學生對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另外,畢業生就業優先考慮和獎金補貼等政策也可一定程度的激勵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
醫學院校開展志愿服務,應當結合專業,貼近人民群眾實際需求,注重服務的長效機制傳承。大力促進醫學生的志愿服務精神,有利于醫學生建立起成功接觸與體驗社會的通道,可以更早熟悉職業環境,其次,還可以提早鍛煉一學生的真實服務水平,提升職業自豪感;再者,志愿服務有利于促使醫學生補充自身專業知識的欠缺,提升個人能力,明晰知曉專業價值,提升醫學生的人文關懷素養,樹立必要的職業道德,為職場溝通提前打基礎。
醫學生志愿服務實踐和教育引導活動,有利于班級優良班風和學風的形成,有助于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有利于發揮黨員以及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有助于提升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素養;有利于拓展黨員志愿活動的新領域,創新基層組織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有利于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責任意識的擔當,奉獻精神的塑造,無形中強化了醫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和人文情懷;以黨建帶團建,有助于共青團建設及團員活動向正確的方向開展;客觀上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和事,給予了別人愛和溫暖;
醫學院校學生支部活動應結合學生特點和職業發展有針對性的開展,找好切入點,加強志愿者活動的組織分工和領帶,增強志愿者活動的專業性,完善志愿者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形成志愿者活動的長效機制和反饋機制,是才能切實提升基層學生組織活力,真正達到志愿服務育人效果。
通過問卷調查,給出我們很多啟示,河北醫科大學也進行了很多實踐:
一、完善平臺建設,樹立全局意識
站在專業設置、培養模式、職業發展的角度,由學校黨委聯合團委等部門統一規劃志愿者服務的時間、時長、內容,并形成一定的反饋體系和機制,確保志愿者服務組織領導機架完整,平臺明確,組織有力,服務到位。近年來學校推行的“第二課堂”活動就在廣大學生中引起了很大反響。臨床學院的黨員工作室、愛心小屋互助站、大學生健康快樂指導中心的設立,更是在實際層面解決了很多學生適應、職業規劃、心理幫扶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二、 打造專業隊伍,形成品牌效應
根據學生志愿者的本專科、研究生層次,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專業基礎,臨床技能不同階段的積累和鍛煉,最為重要的是在開展支醫志愿者活動時,執業醫資格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建立本專科和研究生志愿者隊伍,專人專管,統籌協調,配合開展黨中央、團中央的相關支醫支教等相關“下鄉”活動。保證“博士團”支醫活動等老品牌的繼續發揚光大,也增加特色建設,比如建華校區志愿者服務協會,同時形成專業的小方向,例如“微愛”黨小組志愿服務理論宣講組織等。
三、 豐富服務內容,增加特色建設
開展本專科和研究生階段不同內容的志愿服務活動,本專科側重于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感知和輔助實踐,例如無償獻血、造血干細胞相獻、器官捐獻、艾滋病疾控預防、醫院導醫導診、康復中心實踐等志愿者服務,從而形成不同于一般高校的志愿者活動,引導醫學生人文情懷的養成: 研究生團隊則充分利用其專業基礎牢固,臨床技能熟練,開展相應的支教支醫等活動,重在解決基層群眾的實際問題和鄉醫的培訓工作。
四、 建設長效機制,完善反饋渠道
充分考慮到志愿者服務活動在黨員培養和基層黨建中的促進作用,制定形成細致有效的反饋和考核機制,不但有利于全面培養考察黨員,同時增強了基層黨建的活力。根據醫學生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職業發展等方面,在現有基礎上整合和系統化志愿者服務的范圍、內容、時段,充分發揮本科生、研究生不同階段學生專業基底,引導學生在自己專業領域提前接觸、觀摩、實踐與自身專業和職業緊密結合的社會實踐,努力立足社會實際熱點需求,諸如“養老”“康復”等領域的問題,運用自身所學和技術,不斷拓展和豐富黨員志愿者服務的新途徑、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志遠.志愿者服務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總497)
[2] 陳金星.試論黨員志愿者服務在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的功能和意義[J].精神文明建設,2012.
[3] 張靜,劉啟昌,段錦龍,等.以黨建帶團建促進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活動[J].高校管理,2013(29).
[4] 伍廉松.以志愿服務為載體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路徑構建[J].青年事務與政策,2017(01).
[5] 李歡,李先耀.醫學生志愿者服務的作用與志愿體系的構建[J].科教文匯,2013(12).
[6] 羅琳,劉麗萍,趙慶華,等.醫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知及態度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