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滇西抗戰在整個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和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闡述了愛國主義精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國際環境在鑄就滇西抗戰歷史地位中的作用。以熱愛祖國、團結奮進、謀求和平與發展、實現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為宗旨,揭示了滇西抗戰的當代意義。
關鍵詞:滇西抗戰;歷史地位;當代意義
60年前,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揭開了滇西抗戰的序幕。滇西抗戰中,中華民族高舉愛國主義和反法西斯主義旗幟,團結合作、浴血奮戰,與美、英、印、緬等國熱愛和平、反對霸權的國際友人相互支持,最終取得了滇西和印緬抗戰的勝利,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文章擬對滇西抗戰的歷史地位及其當代意義作一簡要探討,以期對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滇西抗戰暨遠征軍入緬作戰,開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西線戰場,構成了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滇西抗戰對世界抗戰的地位
(一)粉碎了日軍的侵略圖謀
滇西抗戰暨遠征軍入緬作戰,首先粉碎了日軍的侵略圖謀,穩定了抗戰大后方,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日軍發動緬甸戰役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切斷滇緬公路,對國民政府施加壓力,“以此作為解決中國事變的轉機。”
仰光淪陷后,蔣介石也強烈地意識到:日軍繼續進攻云南,“大局將不堪設想。”
然而,滇西抗戰把日軍阻止在了怒江以西,遠征軍依托怒江天險與日軍對峙,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不僅如此,在滇緬公路被截斷之后,勝利開通了“駝峰航線”。抗戰的大后方仍舊穩定、安全,中國西南的對外通道繼續存在,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因為日軍的迂回進攻而瓦解,中華民族繼續堅持團結抗戰,并最終取得了勝利。
(二)與東線戰場互相呼應
滇西抗戰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西線戰場,與東線戰場互相呼應,共同打擊了日軍。滇西抗戰爆發后,中國抗戰東、西線戰場互相呼應,共同抗日,使日軍兵力不足的矛盾更為尖銳,攻勢作戰進一步向防守轉變。而1943年日軍從中國東線戰場抽調兵力編入緬甸方面軍,又把駐南京的第615師團調往緬甸。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國東線戰場的壓力,駐華日軍的防守進一步陷入了顧此失彼的窘境。日軍在中國東部戰場發動“一號作戰”之際,出現了“華北敵后戰場日軍兵力進一步減少”,“敵后戰場的客觀形勢空前有利”的局面。
(三)抗日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滇西、緬北反攻的勝利,是中國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之一,它與整個中國抗日戰爭一道,揭開了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新篇章。滇西、緬北的反攻,中國軍隊歷盡艱辛,英勇作戰,殲滅日軍精銳近萬人,率先把日寇趕出了國土,完全收復了滇西淪陷區。同時,滇西、緬北反攻中,打通中印公路,鋪設輸油管道,恢復了中國西南的陸上國際交通線。特別是中國軍隊舍身為國、浴血奮戰的精神和輝煌的戰績,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斗志,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改寫了近代中國軍隊在反擊外來侵略中難以獲得全勝的歷史,用實際行動對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撐。它與整個中國抗戰的勝利一道,揭開了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新篇章。
二、滇西抗戰的現代愛國教育意義
滇西抗戰取得全面勝利,是中華民族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在以國共合作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團結御侮、浴血奮戰的結果。是中華民族與世界愛好和平的正義力量互助協作、并肩戰斗的結果。愛國主義精神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鑄就了滇西抗戰的輝煌。國際反法西斯陣線的支持和援助,為滇西抗戰鑄就輝煌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滇西抗戰爆發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空前激烈的變化,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主宰世界的夢想早已被人民的怒濤淹沒,殖民主義的世界體系也已土崩瓦解。世界歷史的發展再一次表明,整個世界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一絲一毫容留法西斯主義的空間。今天,和平與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中華民族一如既往地有決心、有信心、有能力捍衛自己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積極倡導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而努力奮斗。
(一)滇西抗戰的抗戰精神的實質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抗戰精神主要表現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道出了抗戰精神的實質。其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是偉大抗戰精神的核心要素,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是偉大抗戰精神的鮮明底色,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偉大抗戰精神的特有品格,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是偉大抗戰精神的靈魂。”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的綜合體現,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偉大的抗戰精神仍然是億萬中華兒女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精神動力,具有深刻的內涵和時代意義。抗戰精神發源于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于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偉大斗爭中,在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振興的使命中得以延續。而老兵們在抗日戰爭中所體現出來的勇赴國難、敢于擔當的精神品質,以及在和平時期所體現出來熱愛和平、勇于奉獻的精神都是對抗戰精神的最好詮釋。
(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
“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將愛國主義思想、精神、觀念通過情感教育、認識教育和行為教育,使受教育對象接受、認可、升華并轉化為社會實踐的過程。”
愛國主義是孕育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的社會意識形態,是約束個人行為和社會關系的良好道德情操,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重要政治原則。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偉大愛國主義傳統的民族,古往今來,無數愛國志士為了自己的民族或國家前仆后繼、慷慨赴義,這種愛國主義的精神和傳統,激勵著一代一代中國人團結奮進,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與強大。因此,在民族復興的今天,繼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長遠和深刻的意義。
(三)抗戰精神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辯證統一
抗戰精神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重要理論基礎,而抗戰精神的繼承與弘揚需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要載體,二者屬于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抗戰精神的深刻內涵豐富和發展了愛國主義精神實質,而愛國主義教育需要不斷汲取抗戰精神的養分,在發揚抗戰精神與抗戰文化的基礎上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反過來又豐富和發展了抗戰精神,使抗戰精神永葆活力,實現其當代價值。
我們應當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機遇,全面發展與東南亞南亞的水、陸、空交通,把大通道建設成為世紀的友好和平之路、世紀的繁榮發展之路迎接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和平與發展的新時代。
三、結語
在滇西抗戰暨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歷史中,我們回顧過去,嚴厲譴責法西斯主義、霸權主義的罪惡行徑,熱情謳歌抗日先烈和反法西斯戰士取得的卓越功勛,深切緬懷為捍衛中華民族的獨立而英勇獻身的愛國志士、為反對法西斯主義不惜犧牲寶貴生命的各國將士,向在戰爭中做出貢獻的中國各族民眾、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向真誠地追求世界和平的國際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面向未來,總結歷史,繼承、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珍視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獨立、主權和民族尊嚴,珍視經受住了戰爭考驗的團結、友誼和互助精神,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和發展機遇,致力于為新世紀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祖英.愛國主義是貫穿滇西抗戰的主旋律[J].社會主義論壇,2015(8):8-9.
[2] 曾令輝,黃芬.現代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M].2006.
作者簡介:黃定東(1988.08- ),男,漢族,云南保山人,大學本科,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松山干部教育培訓基地,研究方向:愛國主義教育在干部教育培訓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