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立足現階段高職高專思政教學中的“時空封閉式的孤島課堂”、“身體捆綁式靜態課堂”、“無思維活性的休眠課堂”和“無情感參與的冷漠課堂”,分析指出現階段的高職高專思政教學缺乏問題導向、缺失學生沉浸式融入、缺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缺少信仰引領力和現實感召力,需要以“看一看、議一議、講一講”等教學環節為載體開展“以情感人、以問啟人、以理服人”的三段式思政教學法,提升學生的獲得感,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將思政課打造成高職高專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畢生難忘”的金課。同時,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拓展提升教師水平、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完善研究式集體備課、推進民主式聽評課、創新學生學習模式,改革考核評價方式等途徑作為“三段式”思政教學模式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思政教學;三段式;獲得感;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會議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期待”。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針對辦好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個要求,對推動思政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提出“八個相統一”的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引發了《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在學校思政教師中引發了強烈的熱議,開啟了新時代思政教學改革的新征程。因此,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提升學生獲得感,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已經成為當代高校思政教師的重要歷史使命和擔當。
一、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困境表現
北京師范大學王洛忠教授認為,當前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主要呈現出“時空封閉式的孤島課堂”、“身體捆綁式靜態課堂”、“無思維活性的休眠課堂”、“無情感參與的冷漠課堂”,這種情況在高職高專院校表現的更為突出。對照實踐,這四種類型的思政課堂,可以說突出反映了當前高職高專院校思政教學的四大困境。
(一)思政教學設計缺乏問題導向
由于思政教學的政治性嚴肅性和規范性,一些思政教師的教學設計主要停留在對教材體系邏輯和話語體系的復制,特別是往往沒有將歷史、現實、未來貫通起來,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思維方式提出每次課的核心問題、主要問題和普通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反而常常變成了枯燥泛味的“就事論事”。沒有思想的穿透力,沒有理論的完整性,模棱兩可且缺乏深度的分析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往往導致學生無法感受思政理論的高度、深度和溫度,從而出現“時空封閉式的孤島課堂”。
(二)思政課堂缺乏學生沉浸式融入
主客體二分的思維方式,往往容易讓一些思政教師簡單地把學生當做受教育的對象,以嚴格的課堂紀律約束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生在思政課堂上變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原子”進行學習。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昏昏欲睡、相互聊天甚至做其他專業課程作業的等等現象本質上折射是學生對于思政教學的冷漠和排斥,是學生不能全身心沉浸式融入思政課堂的突出表現。“00后”大學生成長環境和價值觀念讓他們在課堂上更渴望師生之間平等對話交流,更渴望同學之間以開放式心態為基礎的互動交流。由于缺乏學生沉浸式融入課堂就學,因此“身體捆綁式靜態課堂”常常成為高職高專思政課堂教學普遍的現象。
(三)思政教學缺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
在實踐中,思政教學的準備工作往往主要是教師通過熟悉教材、制作PPT、撰寫教案等環節完成的,學生在教學準備環節基本處于“缺位”狀態。一些思政教師關注的重點在于是否能夠利用有限的時間講授完所謂的重難點知識,至于學生接受和內化程度往往因主體差異而被忽視。因而,思政教師課堂主要任務變成了“講講講”,學生的主要任務是“聽聽聽記記記”。教師的提問主要針對“是什么”,學生缺少主動思考和討論的機會,缺失批判精神和應用能力的培養。一些學生甚至認為老師講授的都是“正確的廢話”,鮮活的理論不鮮活,思政課堂教學變成了單純的政治意識形態灌輸,學生失去了主動思考的機會、意愿和興趣,從而使得高職高專院校的思政教學往往變成了“無思維活性的休眠課堂”。
(四)思政教學缺少信仰引領力和現實感召力
在實踐中,一些學生甚至教師會傳播“思政教學內容無用論”,認為學了思政沒有實際用處,對找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沒有實際的作用,只能是多了一些條條框框,多了一些束縛。一講婚戀道德就是簡單地禁止婚前性行為,大學生要潔身自好,這樣的思維和話語體系容易讓學生認為思政的課堂就是說教的課堂,缺失了信仰的味道和引領力,就是限制自身自由的課堂;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往往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響,常常出現“表面裝懂,內心迷茫,平時表現沒問題,關鍵時刻掉鏈子”的情況;一些思政教師自身缺乏個人魅力,難以在學生面前呈現出潤澤靚麗的生命樣態,往往將對個人工作、家庭生活、社會不良現象的負面情緒帶到教學中,表現為牢騷滿腹拋出一些帶有偏見的社會現象認識、甚至消極悲觀讓學生精神世界產生迷茫困惑,根本沒有實現“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導致課堂缺失了現實感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政課堂往往變成了學生“無情感參與的冷漠課堂”。
二、“三段式”思政教學模式的構建
“三段式”思政教學模式是指在高職高專思政教學實踐中,通過“以情感人、以問啟人、以理服人”三個教學模塊,將感性體驗、知性把握和理性思考相互融合,以“看一看”、“議一議”和“講一講”等教學環節為支撐,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思政課堂教學模式。
(一)“以情感人”教學模塊構建
“以情感人”教學模塊主要是教師通過圖片漫畫展示、小視頻播放、聆聽一首歌曲、講述一個故事、表演小品話劇等多種形式,建構問題情境,將教學的核心問題、重點問題在情景中提出來,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對問題進行感性體驗,其實質就是教師通過“看一看”的教學環節,建構問題情景,感染觸動學生思考的教學模塊。
“以情感人”教學模塊主要是通過以下環節完成:一是教師吃透教材體系并通過集體備課討論環節,分析歸納章節的核心問題、重點問題和一般問題;二是尋找核心問題、重點問題在現實中的折射,特別是結合社會實踐中、網絡輿論中、大學生校園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恰當地尋找切入點,堅持問題導向,以圖片漫畫、小視頻、歌曲、故事、小品話劇等形式導入問題;三是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采取傾聽學生代表意見等方式,把握學生對于問題的感受和理解,以學生喜歡的方式、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式提出問題,積極鼓勵指導學生以團隊學習的方式提出本章節的問題,教師加以引導把握。
(二)“以問啟人”教學模塊的構建
“以問啟人”教學模塊,主要在“以情感人”教學模塊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以團隊討論、小組相互辯論和個人陳述見解等方式開展對本節課核心問題、主要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知性把握,其實質就是教師通過“議一議”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進行團隊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團隊化合作意識、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過程。“現階段的教學改革需要完成兩個轉變:第一教學目的要超越“傳遞信息”、“傳授知識”的層次,致力于提升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是什么”轉變為“為什么”、“怎么辦”。第二教學方法要注重發揮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以問啟人”教學模塊主要是通過以下環節完成:一是教師在“以情感人”教學模塊提出問題的基礎上,為學生指明思考問題的方向,特別是根據實際情況需要,可以在一個問題之下,拋出多個小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要求學生以團隊討論的模式,限時完成問題的討論,時間一般控制在3至5分鐘較為適合;二是學生以團隊化模式進行討論,由學習團隊小組長、記錄人、時間控制人等人員保障討論的議程和時間控制,在開展此環節的時候,教師可以將無領導小組面試的模式理念有條件地引入,供學生開展討論,引導其在團隊中既展示自我又在互助成長;三是學生在團隊討論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觀察各小組的表現、觀察學生的表現、發現學生的迷茫困惑所在,為有針對性的點評和量化考核打好基礎,同時要求各小組以推薦發言人或小組之間辯論的方式開展討論提升學習質量。
(三)“以理服人”教學模塊的構建
“以理服人”教學模塊主要是通過思政教師在“以情感人”、“以問啟人”教學模塊的基礎上,由教師進行主導,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通過“講一講”的教學環節點評學習小組、學生個人在“以問啟人”教學模塊的表現,并就重點、難點和熱點進行分析,結合本堂課的核心問題、重要問題進行講授,通過“四級聯動講一講”,完成教學重難點的突破,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為學生理清思想困惑,其實質就是師生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解決問題的過程。
“以理服人”教學模塊主要通過以下環節完成: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通過對各小組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團隊榮譽感、通過對學生個人評價讓學生感受到認同感和獲得感,通過對學生討論問題的深入程度、精彩程度評價讓學生對問題有更加理性的思考,當然評價不應當僅僅由教師一個人為主,也應當鼓勵、允許學生小組之間互評、學生個人點評,并納入量化考核;二是師生就問題的解決進行平等交流,教師所提供的主要應當是理論背景的闡述、不同觀點的對比、難點熱點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共識,而不是簡單地講“參考答案”;三是“講一講”環節重在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教師與學生在平等交流的方式下實現對問題的凝聚性共識,因此,“以理服人”教學模塊主要是要做到“四級聯動講一講”,具體分析:一是按照教材內容講清楚“是什么”,即要求思政教師原原本本地按按照教材邏輯向學生灌輸基本概念;二是根據原理講清楚“為什么”,要求思政教師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引導學生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看問題;三是對照現實講清楚“怎么看”,要求思政教師不回避熱點難點問題,直面社會錯誤思潮的挑戰,理直氣壯分析各種錯誤思潮和觀點的本質;四是結合思考講清楚“怎么辦”,要求思政教師結合專題研究心得、人生閱歷、社會實踐等引導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而“以理服人”教學模塊應當是開放式的講授,即教師“講一講”之后仍然允許學生準備材料下次再討論,允許學生再對比、再反思,以保證學生主體性融入,實現學生“真看、真議、真懂、真信”,反之則出現學生一走出課堂,就被網絡語言和思維“俘獲真心”,使得思政教學的實效性打折扣,出現“課堂教學感動一陣子,下課回去生活老樣子”的尷尬局面。
三、“三段式”思政教學模式的保障機制
(一)拓展提升教師水平
高職高專思政教師要開展好“三段式”思政教學,提升學生獲得感,主要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一是以集體學習、個人自學相結合的模式學習馬克思主義,做到讀原文、悟原理和掌握看家本領,特別是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行信統一;二是轉變觀念,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堅持研究性教學理念,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思考“這樣的設計學生感不感興趣,能夠主動參與性,獲得感強不強”,當然把握主導性就是要注意“教育者激發受教育者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潛能,靠的并非是承認其主體地位,而是在教學方法、課堂氛圍上的把握。因此,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和質量,就要使其內容和授課方式吸引人,而要做到這兩點的不是學生,不是受教者,而恰恰是施教者。”;三是提升個人魅力,特別是以開放地、平等地心態面對正在成長變化的學生,注重以潤澤靚麗的生命樣態感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包容學生。
(二)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
在教學資源庫建設中,思政教師要堅持三個關鍵點: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用中國話語體系講述中國故事,堅定“四個自信”;二是視頻收集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精、短、透”,即視頻的時間原則上在1-3分鐘,重在說明問題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三是話題討論環節主要是堅持“精準”導向,通過與學生交談、教師溝通、社會熱點難點把握等環節確定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的話題。
(三)完善研究式集體備課
在集體備課環節,研究式集體備課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民主化分配備課任務,實現專兼職思政教師人人承擔集體備課任務,主要是教學PPT制作、電子教案撰寫、教學試講;二是在教研室活動中,教師按照要求順序匯報自己承擔的備課任務,專兼職思政教師現場指出教師試講的存在問題,同時提出有關本次備課的提問,由任務教師現場回答,同時納入教師的量化考核;三是正式授課結束后,由任務教師、授課教師對于備課的情況在實際教學運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饋,對現有的PPT、電子教案等資料進行補充完善。
(四)推行民主式聽評課
為保證聽評課的質量,民主式聽評課可以主要采取以下途徑:一是“隨機式”聽評課,即從正在授課的思政教學名單中隨機抽取一個教師,大家到其教室聽課,避免其“表演式”教學;二是多元化主體聽評課,聽評課的主體主要包括學校主要領導、分管領導、教務處代表、教學系代表、教研室代表、思政教師,以保證聽評課的多角度評價;三是民主式評課,主要是在點評教師授課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指出教師授課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大家共同在現場“把脈會診”,實現“紅紅臉、出出汗”的效果,激發廣大思政教師的教改動力。
(五)創新學生學習模式
“三段式”思政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必須創新學習模式,提升自身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從期待教師主講到嘗試共同參與,學生在“三段式”教學模式中,不可能再簡單地聽老師“講講講”,自己“聽聽聽、記記記”甚至通過漠不關心,天天逃課考勤突擊的模式開展學習,而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主動學習,在團隊中成長;二是學生要轉變觀念,從朋輩之間“你學你的,我學我的”的封閉模式走出來,走進“分工合作、交流分享”的團隊化學習模式,在5-7人的團隊中學習,在與其他朋輩交流中學習;三是改變師生交流的模式,主要依靠在尊重教師主導地位的基礎上,與教師深入探討問題,平等對話,建設真誠平等、共同成長的新型師生關系。
(六)改革考核評價方式
“三段式”思政教學要求改革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特別是從學生、教師、課堂質量三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將平時考核提高至百分之六十,考試考核比例降低為百分之四十,對于學生個人的平時考核評價主要來自學習小組團隊內部考核評價打分、團隊之間考核評價打分、教師個人考核評價打分三部分,同時在考試考核環節,原則上不應當僅僅局限于閉卷考試,可以嘗試學生當堂進行案例分析、提交報告作品、組織小品話劇表演等形式開展;二是對于教師的考核評價,除了常規的考勤打卡外,應當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匿名評課、同行教師聽課、督導聽課、教師成果匯報等形式開展;三是對思政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應當更加注重通過開學初和學期末的學生問卷調查對比分析,學生獲得感量化分析、學生隨機抽樣測試、學生考試成績提升等維度進行。
綜上所述,“三段式”思政教學模式改革的目的就是提升學生獲得感,“為此,在教學內容上,要回應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期待,賦予個性發展的正能量;在教學進程中,要遵循學生情感發展順序,發揮課堂主渠道優勢;在教學方法上,要設計和拓展教學環境,打造情景式課堂,組建各種課外學習小組”以切實增強學生獲得感,提高“到課率”、“抬頭率”和“點頭率”,為努力培養擔任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 董小擂,王洛忠.團體學習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9):99-102.
[2] 顧鈺民,張青子衿.“問題導向”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質量的根本[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4):16-19.
[3] 黃銘,溫慧淇.思政課增強學生獲得感的著力點、支撐點和活躍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8(8):31-32.
作者簡介:李海龍(1985- ),男,漢族,陜西鳳翔人,哲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學、黨建、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