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劉新玲
摘 要:近日,在國內網站上,“社畜青年”現象引發了眾多年輕上班族的共鳴:起早貪黑,疲于奔命地加班,修改不完的案子,這仿佛成了中國上班族的日常寫實。“社畜青年”被廣泛熱議的主要原因是當代青年壓力危機、中國正在“被”進入“低欲望”社會、是一種情感的過度消費與過度媒介化的綜合效應。因此,應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培育青年積極向上的奮斗觀,強化主流社會思潮宣傳,積極引導“社畜青年”成為有目標、有理想的人,為理想拼命拼搏。同時,引導青年樹立良好的工作態度,幫助其形成積極向上的奮斗觀,有利于弘揚習近平新時代奮斗幸福觀,同時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了貢獻。
關鍵詞:社畜青年;奮斗觀;理想信念
從馬云的“996福報”到日劇中的“職場受氣包”橋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社會輿論和影視題材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熱愛畫餅善于推脫責任的老板,辦事無能做人兩面三刀的同事,加班加點也干不完的工作,按時打卡遲到扣錢的硬性坐班制度,一天兩次的沙丁魚式地鐵高峰體驗。“社畜青年”一詞也從最初年輕人靠自嘲聊以自我安慰的流行語,變成了“成年人的崩潰都是悄聲無息”的代名詞。
一、“社畜青年”的相關界說
(一)“社畜青年”的內涵界定
社畜,是日語里結合會社與家畜而來的新詞,是日本用于形容上班族的貶義詞,指在公司很順從的工作,被公司當作牲畜一樣壓榨的員工。比喻舍棄自尊、為公司做牛做馬的底層上班族。“社畜”帶有自嘲意味,類似于漢語的“房奴、車奴。這個詞大熱,是因為最近大火的日劇《我們無法成為野獸》。在影片中,新垣結衣飾演的一位女白領,因為順從,經常會身兼多職,被上司當牛馬一樣壓榨,還常常承受甲方無厘頭的要求,無休無盡的加班。因此,被工作占據了幾乎全部日常生活的她,常在劇里呼喚“人間不值得”。
(二)“社畜青年”的現實特征
1、進取與焦慮共存的心理狀態
當下,新時代的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身處不斷前行、快速發展的中國,人們所感受到的焦慮也前所未有地強烈和頻繁了,中國似乎已經進入了全民焦慮的時代。有人說,當代青年有一種普遍性的焦慮情緒 :他們為了工作而焦慮,為了找對象而焦慮,為了買房而焦慮,為了贍養父母而焦慮,為了生養小孩而焦慮。各種焦慮相互渲染、相互交織在一起,讓所有的青年人忙于應付、疲憊不堪。
2、無奈和忙碌交織的工作狀態
人還未到公司,工作內容已排滿;24小時保持手機暢通,隨時待命;在上下班高峰地鐵,擠得生無可戀;因為順從,被強塞各種非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時不時地替同事收拾爛攤子;每天很早到公司,深夜才下班。這一幕幕都刻畫著當今眾多上班族的日常,同時也飽含著每一個在職場浮沉的工薪族的無奈。
二、“社畜青年”現象生成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高速發展對青年壓力的放大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初入社會的青年們為了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好工作,需要準備各種考試跟上萬人共同競爭一個崗位,除了應對繁忙的工作,還要面對越漲越高的房價和婚戀上的棘手問題,這讓青年一代顯得有些“不知所措”。他們背負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并在經歷過從熱情到無奈的生活感受之后,嘗試著對生活“自籌”,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收獲簡單的快樂,降低對工作的真實抱怨,在網絡上抒發自嘲式的壓力,以此來尋求內心的安慰,從而獲得能輕易觸碰到的輕松感與滿足感。
(二)青年焦慮心態的普遍化
當前,社會的深刻變革和劇烈變動不僅影響著青年群體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也催生著青年的焦慮心態危機。從“我是誰”“我想要什么”“我該怎么辦”的迷茫,到暮氣沉沉,喪文化等的青年“早衰”現象,無一不反映著青年群體無處安放焦慮的危機。當代青年正陷入一種對自我認同感的焦慮,崇尚獨立卻在懶散和苦悶之間徘徊。眼看自我實現無望,又無法撇開身上的壓力與擔子,“社畜青年”看上去是青年群體對自我的調侃與嘲諷,其實也是對“現實的我”的被迫認同。如同近幾年流行的“屌絲”一樣,是青年群體自我接納與自我認同的過程,只不過這一過程是被動完成的。
(三)自媒體條件下亞文化傳播的從眾化
自媒體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表達機會和方式,另一方面也成為人們抒發自身情緒狀態的宣泄口。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和主力軍,青年是網絡社會中最活躍也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群體,不斷創造、消費以表情包、網絡流行詞為代表的“新符號”成了青年群體最突出的標簽。以互動共享為基礎的關鍵點在自媒體條件的帶動下,又會不斷向四面八方擴散,吸納更多的青年人參與到“亞文化”的傳播鏈中來,一場熱鬧的網絡自嘲討論會也就形成。“社畜青年”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由一部普通的影視劇,經過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等自媒體層層發酵,在青年群體的大量響應和發聲下,最終形成的一場青年自嘲狂歡。“社畜青年”的流行固然有其深刻的社會本源和時代特質,但自媒體條件的助力無疑為“社畜青年”的快速發酵和瘋狂傳播添了一把大火。
三、“社畜青年”現象的效應解析
(一)“社畜青年”現象所產生的積極效應
1、嘲諷自己,娛樂大眾,舒緩壓力
青年人以“社畜青年”自稱,是一種自嘲式的幽默,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青年的生存壓力愈發的大,他們需要找到適合自身的壓力舒緩途徑,而在網絡上以“社畜青年”自嘲就是一種十分方便的方式。青年人學會自嘲式認同,調侃自己為“社畜青年”,這實際上也是用較為輕松平和的心態自嘲式地面對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外在壓力。因此,也可以視之為一種在嚴峻生存狀態下,青年們情緒上的自我舒緩,這樣而言它有積極的作用。
2、社會交往在情感交流中得到共鳴
其實一開始,所謂的“社畜青年”只是個別青年在看了某部電視劇后在網絡上的自嘲式抱怨,但隨后迅速在網上傳播,并在不少青年朋友中即刻形成共鳴,進而成為一種頗具影響力的青年亞文化和社會文化現象。一旦一種社會現象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其傳播的速度和力度將越來越驚人,正好比“社畜青年”的流行,它已成為當下青年自我群體認同的亞文化,青年們愿意在這種亞文化的共鳴中尋找群體性慰藉。
(二)“社畜青年”現象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1、喪失斗志,迷失方向,理想信念不堅定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理想信念教育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育[1]。”然而,由于“社畜青年”現象的影響,部分青年群體形成了抱怨工作、缺乏奮斗目標和激情、混日子的現狀。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青春是用來奮斗的,青年應樹立崇高的理想奮斗目標[2]。”但“社畜青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都比較被動,缺乏應有的激情和斗志。
2、社會責任感弱化
責任感是每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應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社會責任感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和發展的精神支柱。青年時期是一個人的重要人生階段,其生理和心理正在發生變化,青年獨立承擔社會責任,獨立扮演社會角色的壓力也會隨之而來。由于青年的認知、思想和經驗不成熟,對社會責任沒有足夠的認識,想要尋求逃避現實、緩解壓力的應激行為和情緒表達方式。而“社畜”的出現讓一些青年認為工作都是受到外界的支配月與壓榨、沒有發自自身的奮斗動力,認為對社會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都持被動被迫的態度,因而缺乏主動為社會和集體奮斗與奉獻的責任精神,社會責任意識自然就淡化了。
四、“社畜青年”現象的引導對策
(一)重視青年群體的精神關懷和心理疏導
馬克思說 :“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3]青年的思想是如此,青年的社會心態也是這樣。之所以會從一部普通的電視劇中派生出“社畜青年”這樣的詞匯,并且得到廣大青年的認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青年的利益訴求沒有得到有效滿足,進而在現實中以網絡流行語的形式呈現出來。培育青年健康的奮斗觀念,就必須高度重視青年群體的精神關懷和心理疏導。青年除了有物質需求,還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后者在青年的需求體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集中表現為青年發展自我和實現自我的迫切愿望。“社畜青年”流露出的無奈又焦慮的社會心態,啟示我們必須重視對青年群體的精神關懷和心理疏導。一方面,不僅僅是從經濟上對需要幫扶的青年給予關懷,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實現青年的價值和需要。通過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引導青年自覺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民族的發展統一起來,把自身價值的實現和他人價值的實現、社會價值的實現結合起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實現自我的價值。另一方面,針對一些青年出現的不和諧甚至極端的心理現象,要及時加以關注和疏導。通過加大心理服務宣傳力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健全心理咨詢志愿服務體系,及時疏導青年的不良情緒,切實提高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發揮習近平新時代奮斗幸福觀的引領作用
新時代奮斗幸福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傳承和弘揚以“五福”為核心內容的中華傳統幸福觀、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和中國共產黨傳統幸福觀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種以人民為中心,通過不懈奮斗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為目標,追求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幸福觀。這種幸福觀是對以往幸福觀的弘揚和超越,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中國共產黨人幸福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最新詮釋和表達。
黨的十八大以來,奮斗一詞成為習近平講話中頻頻出現的字眼,在十九大報告中奮斗出現了30 次,在 2018 年春節團拜會的講話中總書記 22次論及奮斗,總書記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多次對奮斗從不同層次和角度進行闡釋,可見奮斗的重要性。“廣大人民群眾堅持愛國奉獻,無怨無悔,讓我感到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同時讓我感到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6]在新時代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奮斗者、追夢人,將個人奮斗與全民奮斗、個人對幸福的追求與國家社會的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了最廣泛的動員,動員人們通過奮斗追求幸福生活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五、結語
正如馬克思主義所強調:“我們將忠實地同我們的全世界工人同志們站在一起,為無產階級共同的國際事業而奮斗!”[7]面對新時代帶來的風險和挑戰,我們只有在黨的領導下,將個人幸福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幸福聯系起來,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才能更好地實現個人幸福。對于青年學生的我們更是要將個人的幸福目標和新時代的奮斗目標相統一,將幸福與奮斗相連。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86.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2.
[5]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2-27(02).
[6]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8-01-01(001).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
作者簡介:陳穎 (1995- ),女,福建霞浦人,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代化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劉新玲(1966- ),女,河南新鄉人,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政、黨建、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