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學生是富有朝氣,具有創造性的先進性群體,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大學生漠視生命、自殺及暴力傷害等事件頻發,引起對大學生生命觀和高校生命教育的反思。通過問卷調研,對大學生的生命認知、生活態度、生命價值和生命觀教育五個方面進行現狀分析,總結出生命教育現存的問題,探索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觀;生命教育;路徑
馬克思說過“任何人類社會的首要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在全球思想互通的當今,大學生面臨更為嚴峻的心理、社會、文化等困境,教育要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給予積極正面的生命觀引導。
一、大學生生命觀調研現狀分析
本研究采用較為成熟的《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調查問卷》[1],在上海某高校中發放問卷250份,回收有效問卷246份,抽樣基本情況如表1-1所示,通過SPSS檢驗,問卷的內部一致性α>0.5,信度良好。
(一)生命認知
大部分學生能夠認清生命的本質,45.12%的樣本認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42.68%的樣本對死亡懷抱敬畏之情,能夠客觀地看待生命的消逝。在生命歸屬性上,多數認為生命屬于自己和父母,忽略了生命的自然性和社會性,表明生命認知不全面。
(二)生活態度
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狀態表示滿意或有提升的信心,66.26%的樣本對生活充滿期待,認為通過自身努力就可以獲得幸福,7.32%對未來是迷茫的,6.89%對幸福的生活持淡漠和悲觀的態度,沒有對生活的美好期望會降低學習和工作的積極性,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當面對生活的困難時,大部分學生會選擇通過參加活動來釋放壓力、尋求心理醫生的專業幫助、向朋友傾訴、自己調整心態等有效的方法,但是仍有少部分學生會選擇抱怨、求助酒精,甚至結束生命來得以解脫,可見如何正確面對壓力和困境是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如今大學生缺失的一課。
(三)生命價值
72.76%的樣本努力追求不一樣的人生,深刻理解生命的意義,26.83%對現在的人生感到知足,11.79%對生命價值持有消極態度,其中8.54%甚至希望自己從未出生,可見從未感受到生命帶來的愉悅和活力,價值感嚴重缺失。4.88%的樣本認為為了愛情可以放棄生命,43.90%的樣本認為為了自由可以放棄生命。總體而言,大學生對生命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遠遠不夠,亟需加強教育。
此外,不到50%的樣本認為自身的存在非常有意義,剛剛過半的樣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如表1-5所示。
(四)生命觀教育
通過對死亡探討和接觸,以及生命教育接受經歷和意愿的調研,得知將近20-30%的樣本缺乏生命觀教育的體驗,且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生命教育有強烈的需求,為大學生生命教育提供了方向和支持。
綜上,大部分學生能夠有正確的生命認知,理性認識生死,有基本的生命歸屬判斷,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但部分學生的抗壓能力仍需增強,在困難面前需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部分學生對生命價值沒有深刻的思考,容易導致生活喪失感,不尊重生命,且缺乏生命觀教育的體驗,故對生命觀教育的深化改革勢在必行。
二、大學生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普及度不夠
生命教育最早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美國提出。20世紀90年代,我國青少年發生的一些極端生命行為引起社會關注,由此,生命教育在中國大陸興起,目前仍處于研究的探索階段。從此次調研上來看,接近90%的認為學校有必要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并且愿意參加學校開展的有關活動。大學生雖然有接受生命教育的意識,但是反饋在家校中并沒有系統、全面的相關教育活動,可見我國對于生命教育的普及度還是不夠的,在重視程度、宏觀規劃、落實實施等方面都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中,生命教育往往依靠思想政治老師做宣講,以及在心理健康課中展開,且較多針對有心理疾病的少部分學生群體,有效的生命教育的效果沒有在全體學生中有一個較高的覆蓋率,更無法談及成熟的規劃和體系。
(二)教育內容和形式不夠豐富
目前高校生命教育注重于生存技能的安全教育,且多以講座形式開展,人文生命教育內容缺乏,教育形式單一,不適應生命教育的復雜性、系統性、全面性。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在健康發展中提升生命價值,正確認識自己,培養社會責任感,樹立遠大理想,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自我認知迷失、抗挫能力差、生命價值感缺失、戀愛心理失衡等問題在當代大學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呈現,故高校的生命教育需加強尊重生命認識、培養感恩情懷、樹立正確的三觀等認識生命全過程的內容,從而增強探索和創造人生的能力。同時,教育形式也是影響實施效果的重要一環。新時代的大學生擁有思維活躍、個性鮮明、自我意識強的特質,一味的傳統模式的理論講授不能高度切合學生的實際,容易使生命教育流于形式,達不到深入內心的教育效果。此外,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教人生活的,其體驗性非常重要,故必須從大學生的生活角度出發來思考教育方式,勇于創新,采用情景劇、辯論賽、志愿服務等豐富多樣的活動來讓教育滲透,提高生命教育的質量。
(三)資源整合不力
目前中國大陸的大學生生命教育還未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的良好局面。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家庭熏陶對人才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環境是孩子成長的土地,土地的肥沃程度也能直接影響“苗苗”的生長,所以,僅靠學校的生命教育對于大學生的發展需求是遠遠不夠的。而現在比較糟糕的狀況是,家庭、學校、社會這三方對于大學生生命教育非但沒有齊心協力,有時還會互相拉扯,起到反作用。假使一名學生在學校受到了感恩教育的啟發,回家后家長卻說“你只要學習好,其他什么都不用管。”,感恩的火苗一下就被冷水澆滅了;假使學生有一個文學的理想,但社會告訴他“學文學找不到工作,賺不了錢。”,夢想就會在現實的逼迫下低頭。我們不缺實用的工具性知識,我們缺的是多元化的價值取向。英國為家長提供生命教育服務和資源,重視統籌社區衛生健康機構;美國于20世紀90年代完成了中小學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澳大利亞在1979 年創立了國際上第一個生命教育中心,與學校緊密合作;臺灣成立“生命教育推動委員會”,與學校共同規劃生命教育實施計劃,培養師資隊伍……生命教育已經在一些教育強國和地區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念和實踐體系,對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三、大學生生命教育路徑探析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重視教師自身的生命意識的培養。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智慧在于喚醒。教育的實施者只有自己深刻領悟生命意義,關注自己的生命價值,積極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才能潛移默化地將正面的生命思考帶給學生,起到喚醒、激勵和鼓舞的作用。同時,生命教育不能僅靠少數老師舉辦個別活動和課程來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還應融入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中,響應“三全育人”的要求。比如生物專業,可以從動植物的生長延伸到人類的生老病死,引導學生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生命歸屬的問題;美術專業,從學會欣賞作品到學會欣賞生活,發現、創造生活的美……只要教師的生命意識提高了,哪里都是教育的課堂,任何食物都是教育的內容,生命教育自然就會潤物細無聲地滋養著學生。
(2)加強生命教育師資培訓。目前高校的生命教育任務大多由輔導員和心理老師承擔,缺乏生命教育的專業學習,建議通過系統的培訓和考核來選拔生命教育師資隊伍,借鑒國內外的研究,編寫適用于各高校的生命教育教材,制定實施方案,更好地掌握生命教育的本領,增強隊伍的專業性和規范性。
(二)提升教育質量
(1)完善教育內容。生命教育取向的多元性和內涵的豐富性使得生命教育課程的內容呈現多樣化特點[2]。生命教育的目標是:認識生命—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發展生命。要實現完整的生命教育目標,需要涉及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較多領域的知識,還要結合我國的文化傳統和實際國情,健全生命教育體系。此外,鑒于調研結果,建議教育內容中增加死亡教育,讓學生以理性的態度看待生命的逝去,消除未知的恐懼,更好地珍惜生命。同時,還需要加強“熱愛生命”和“發展生命”的素質教育,因為生命價值感喪失是現代大學生的生命觀中最嚴重的問題。
(2)創新教育方法。生命教育與其他知識性學科教育不同,注重在活動過程中感悟生命的價值[3]。在課堂上,除了灌輸式的理論教學,應多加運用討論、演講、調研等激發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興趣的方法,將被動接受知識更多轉化為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思考。此外,生命教育要緊密聯系生活,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真實體驗才能讓教育活起來。從參加醫院志愿者活動、走訪敬老院和孤兒院,來認識生命;從參加義務獻血、服務殘障人士,來敬畏生命;從山區支教、體驗“三下鄉”,來熱愛生命;從參加素質拓展訓練、專業實習,來發展生命。教育手法應因時而進,把握學生成長規律,使教育入腦入心。
(三)重視差異性教育
生命教育沒有公式和定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生命教育更加需要因材施教,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從調研中看,性別、生源地、家庭經濟情況等不同類型的學生,會對某些問題有不同的看法。例如 ,男生中覺得生活空虛的比例是女生中的兩倍;更多城市生源且家庭經濟較富裕的學生對幸福感持悲觀的態度。此外,在實際的教育經驗中看到,貧困家庭的學生容易產生自卑,表現不自信,對未來迷茫;女學生在失戀中更容易遭受嚴重打擊,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為。種種現象均提示,生命教育不可所有學生一鍋端,而是應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的特點展開針對性的教育,起到對癥下藥的精準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芳.我國高等學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 林艷,張姝玥.臺灣地區中學生命教育課程實施及啟示[J].基礎教育研究,2013(07):16-18.
[3] 范林波,林希玲.高校生命教育有效路徑探析[J].青少年學刊,2017(04):38-41.
作者簡介:張旖旎(1993- ),女,漢族,上海人,碩士研究生,上海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