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雪梅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暴發,使全球抗疫成為當下乃至今后頗具影響力的事件。在中國抗擊疫情最艱難的時刻,100多個國家和數十個國際組織表示支持與慰問:日本在防疫物資上寫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等詩句,韓國把總統說的話做成橫幅——“中國的困難,就是我們的困難”;在疫情蔓延全球之際,中國慷慨無私地同飽受疫情困擾的國家分享防控和診療方案,向多個國家派出醫療專家、捐助醫療物資。這些溫暖鼓勵、共克時艱的做法是抗疫時期國際社會的主旋律。但同時,種族主義在疫情防控時期的發展動向也值得我們警惕和關注。
一是種族主義以“污名化”作為主要手段。2020年2月3日,《華爾街日報》公然以《中國是亞洲真正的病夫》為題發表文章,帶有明顯的種族歧視色彩;2月5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報》在頭版將新型冠狀病毒稱為“中國病毒”;丹麥一家報紙竟然把中國的五星紅旗上的五角星,全部用冠狀病毒替代;澳大利亞主流媒體、德國和法國一些出版物對新冠肺炎的報道都不乏種族主義色彩。
特別是在美國,種族主義愈演愈烈。3月2日,美國福克斯電視臺主持人沃特斯在節目中稱,“新冠病毒起源于中國,中國需要正式道歉。他們吃不飽很絕望,所以才吃未煮熟、不安全的食物,這就是科學家們認為是病毒的起源”;3月7日,美國福克斯新聞臺主持人塔克·卡爾森再次稱“中國病毒就是中國的”;3月8日,美國眾議院議員保羅·戈薩拉在社交媒體上把新冠病毒稱為“武漢病毒”;3月10日,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在社交媒體上使用“中國冠狀病毒”一詞,共和黨籍參議員科頓甚至聲稱“中國要對這次的病毒擴散負責”;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更是多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將新型冠狀病毒稱為“武漢病毒”,還稱由于中方不公開、不透明,美方獲得的信息不完善,導致美方落后于疫情挑戰。凡此種種,都展現出種族主義以“污名化”為手段展開的強烈攻勢。
種族主義蔓延之下,一些國家對中西方的防疫措施搞雙重標準。中國以巨大的犧牲將新冠肺炎疫情最大限度地控制在中國,控制在湖北,沒有造成大面積蔓延,被證明是有效措施。《紐約時報》連續發布推文,點評中國封城“給人民的生活和自由帶來了巨大損失”,意大利封城則是“為遏制冠狀病毒肺炎,冒著經濟風險”。兩條信息發布時間僅僅相隔20分鐘,卻充分展示了這家標榜“客觀公正”的媒體是如何“雙標”的。關于規范信息管理,在中國是壓制言論自由,在自己則是為了避免恐慌。當歐洲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疫情“震中”后,歐盟各國自顧不暇,宣布外部邊界管控,中方緊急馳援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幫助解決燃眉之急。西方輿論場上卻有人戴起地緣政治的有色眼鏡,固守種族歧視偏見,將新冠肺炎污名化,并罔顧事實,突破文明底線的扭曲的“中國觀”,充分暴露出對中國的傲慢、偏見和無知,沖擊著國際社會攜手抗擊疫情的格局。
在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種族主義的觀念和情結有其扎根的土壤。“白人優越論”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達到頂峰,成為國際社會中一種較為常見的論調。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內部少數民族的民權運動崛起,尤其是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使西方國家對種族問題的看法有所改變,至少有所收斂。盡管在盛行“政治上正確”的西方尤其是美國,基于種族的理論已經不為大多數人所認可和接受,但這種在歷史上曾經產生巨大作用的理論,已經在潛意識層面成為一些人的種族情結,一有機會就卷土重來。
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解體后,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亨廷頓提出了“文明沖突論”。自美國“9·11事件”之后,西方開始對西方文明的包容能力發生懷疑,知識界和政治人物開始公開承認文化多元主義的失敗。隨著中美關系的變化和種族主義思潮的抬頭,一些西方政客不斷突破二戰后形成的一些所謂“政治正確”的底線。2017年,美國已把中國視為美國最大的戰略對手。時任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主任斯金納強調,美國和中國的關系“是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斗爭”。美國政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反華法案,不斷公開挑釁“一個中國”底線。抗擊疫情期間,在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針對中國或華人的種族話語和行為也快速死灰復燃,隱含著濃厚的種族主義情結。
隨著疫情態勢的發展,一些國家抹黑中國、傷害中國人民的種族主義論調,遭到了越來越多國際正義人士和有正義感的媒體的有力抨擊和強烈譴責。2020年2月5日,《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新型冠狀病毒重新喚醒針對中國人的種族主義老旋律》,討論美國日漸成長的反華人社會情緒。截至2月25日,白宮請愿網站上已經有超過11.5萬人簽名,要求該報就發表辱華文章進行正式道歉,撤回文章或修改文章標題,請愿書表示“不應該容忍種族主義”。該報53名員工近日在致管理層的信中同樣要求修改文章標題并向被冒犯者道歉,指出:“這并非編輯獨立性的問題,也不是新聞報道和評論之間劃分的問題。這是一個錯誤的標題,它深深地冒犯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許多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凱瑟琳教授表示:“主流媒體發表這樣的觀點,會在全世界引發更多的恐懼和焦慮,以及對中國人和其他亞洲人越來越多的敵意。這是極其有害和錯誤的。”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及國際社會要求該報采取措施補過。但是,該報不僅沒有理會那些正義的呼聲,還刊發社論進行狡辯,態度傲慢。國際社會的主流聲音表示,阻擊“種族歧視”這個痼疾的發作,也是攜手抗擊疫情的應有之義:“這些歧視現象令人反感”“阻止疫情蔓延絕不意味著放縱歧視行為”“歧視、羞辱和偏見將對疾病控制產生有害影響”……2月中旬,一個比利時團體拍攝了一段名叫《你會作何反應》的反種族歧視的社會試驗視頻,使人們認識到歧視帶來的傷害。
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中國為應對疫情所采取的措施。總干事譚德塞對中國毫不掩飾地大加贊揚,稱“從未見過如此積極應對疫情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外方組長、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在現場調研后感嘆:“我們要認識到武漢人民所作的貢獻,世界欠你們的。當這場疫情過去,希望有機會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謝武漢人民,我知道在這次疫情過程中,中國人民奉獻很多。”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強調,中國人民“正在為全人類作貢獻”。國際社會不少人批評煽動種族歧視,散布辱華言論,中傷、抹黑為抗擊疫情努力的中國人民,只會給國際社會帶來恐慌,破壞抗擊疫情的共同努力。而疫情在西方國家失控所發生的一切,撕下了罩在西方國家人們頭上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溫情脈脈的面紗,優越感頓失,有助于改變人們對中國的認識。意大利外長迪馬約表示,意大利政府正密切關注和學習中方抗疫的成功經驗。旅意華人華僑在抗疫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意方將繼續全力照顧好他們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