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康 許浩



摘要:近代國內的造園教育起步較晚,并且師資人才、教學材料、實踐經驗等都相對缺乏,在造園教育體制的設置中并沒有出現獨立的造園學院或是學系,主要是將造園專業設置在林學、農學與工學學系。陳植作為近代國內造園學的倡導者之一,極力尋求新的思路與方法,去改善國內造園教育的不足,為造園教育的初創與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陳植對造園專業的性質作了明確的闡釋,強調了造園學的核心,明確地劃分了造園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對造園專業在院校中的設立提出了合理的見解。陳植將自己的造園教育理念結合當時國內的造園師資現狀,從聘請國外教師與派遣國內人才去海外留學兩方面提出了解決造園師資問題的方法。陳植也借鑒了日本院校的造園課程設置與造園技術理念,對國內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將與造園相關的眾多課程分為了主干、基礎、專業與選修四大類。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以造園學科初創時期的教育為立足點,從造園專業設立、教學質量提升與課程體系調整三個方面展開,系統地總結了陳植在民國時期為國內造園教育所作的貢獻,探討了陳植的造園教育體系對近現代造園事業發展的影響與意義。
關鍵詞:民國時期;陳植;造園;教育
DOI:10 .16397/i.cnki.1671- 1165.202002071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民國時期,我國掀起了一場大規模的留學熱潮[1],眾多青年學子奔赴歐美、日本留學深造,歸國后他們投身于國家的教育建設,為大學教育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當時留日的造園學者主要有陳植、章守玉、吳耕民、童玉民、黃以仁等,歸國后他們任教于各所開設了造園課程的院校(表1)。[2-6]陳植(1899-1989)作為留日的造園學者之一,為國內造園教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促進了近代造園教育實踐的發展。[7]
陳植1922年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1931-1933年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1932年完成了國內第一部造園學專著《造園學概論》(圖1)。[8]該書是當時為數不多的造園教材之一。1988年出版的《陳植造園文集》收錄了多篇陳植針對國內造園教育體系問題提出解決思路的文章。筆者主要通過查閱《造園學概論》《陳植造園文集》等資料,從專業性質、課程體系與師資力量三個角度展開論述,運用文獻分析、量化分析等方法,探究陳植的造園教育理念對近現代國內園林教育發展的意義。
一、造園專業的初創理念
(一)造園教育的發展歷程
造園的名稱早在明朝計成所著的《園冶》中即有記載:“古人百藝皆傳之于書,獨無傳造園者何?”[9]中國擁有悠久的造園歷史,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但造園這門學科在民國時期才開始形成發展。
江蘇省立第二農業學校是國內最早開設造園相關課程進行造園專業教育的院校。1912年,該校設立園藝學科,章守玉在這里學習了園藝學,畢業后赴日深造,1922年他歸國后回到母校任教,開設了庭園學課程,因此章守玉是我國最早將庭園學作為課程在院校開設的先驅之一。[10]1924年,該校園藝系又開設了觀賞樹木學課程,進一步豐富了造園學的課程體系。
1928年,浙江大學開設了園藝系,童玉民在留日歸國后任教于浙江大學農學院,他編著的《造庭園藝》被用作造園課程講義。同年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成立,開設的課程有測量學、樹木學、造林學、木材學等,造園課程體系開始完善。[10] 1931年,陳植在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開設了造園課程[1]189,并極力尋求《園冶》一書,進行文獻復刻工作。1932年,中國營造學社重刊出版了《園冶》,陳植將其用于造園的教學之中。1933年,中央大學建筑系課程列出了規劃庭園課,并開設了都市計劃與庭園學兩門課程。[12]這是國內院校的建筑系第一次開設造園相關課程。1937年,天津大學建筑系開設了庭園設計與都市廣域設計兩門課程[10],因院系性質問題,當時院校的建筑系開設的造園課程更多的是對建筑環境、市政交通等的規劃。1939年,《大學文理法農工商各學院分系必修及選修科目》在園藝學系中開設了造園學與花卉園藝學并規定為必修課程,這是國內院校首次將造園課程定為必修課。[10]
(二)國內造園的興起與陳植造園理念的形成
“造園”一詞最早記載于《園冶》中,陳植的導師本多靜六博士第一次在書中發現并向日本造園領域倡導統一使用這一名稱。[11]91最早一批在國內院校開設造園相關課程的學者們,多有留日經歷,受到日本造園理念的影響。在此背景下,國內的造園教育事業開始發展。
陳植留日期間,在其導師那見到《園冶》一書,并獲知當時的日本已用《園冶》中的“造園”一詞作為正式的學科名稱。“造園”始于中國,而學科的命名卻為日本所首用,陳植為了讓國內的造園事業能夠迅速興起,畢業后決心歸國投身于造園的教育事業。民國時期,國內的造園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陳植的辦學理念基于日本的教學方式,他結合國內實際,形成了對造園教育的獨到見解。
(三)造園專業的性質
造園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13],它與多個專業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造園教育的發展來說,專業在院校的設立是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
陳植認為造園這個專業的性質可以說是“非農非T四不像”[14]116,這也使得造園成為一個具有各類學科特性的特殊專業。對于這樣特殊的專業,陳植提出:“在沒有獨立成院或獨立設校之先,暫時設立在林學院或林業技術學校之中亦無不可。”[14]118將造園專業設于林學院是較為合理的一種選擇,在學科的教學上林學的知識可以通用于造園,不會產生較大的學科跨度。但這種設立方式不是長久之計,容易讓人混淆兩者的關系,而忽視“造園”一詞的根本含義。因而隨著造園學的發展,今后需將其獨立成院,或是獨立成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造園的特色。
(四)不同院校的造園專業設立
陳植認為不同性質的院校應當采取不同的專業設立方式。在具有農林建筑性質的大學,應于林學院、建筑學院中設置獨立的造園系,若院校還未具備這樣的能力,可在農學院的園藝系、林學院的造林系、工學院的建筑系中設置造園專業。[15]171這樣能更好地調整專業的設立。
在造園教育發展受限的民國時期,一時不能實現獨立建院的目標,陳植提出農學院、林學院與建筑學院可通過合辦來創立造園學系,培養專業人才。因而在不同學院中所設的造園系的授課內容與培養方式也大不相同。從表2反映的內容可以看出當造園設于林學院,所學習的方向為風景環境保護;設于農學院,所授內容為專類園的設計及植物的培育;設于建筑學院,則與城市市政內容相關。這既是造園學的特點,擁有多種學習方向與培養模式,也體現出陳植所闡述的造園學的內核思想。
陳植從學科間的相關性、院校的性質與學院的類別三個層次綜合考慮了造園專業的設立,根據每個院校的特點,發揮自身的優勢,盡可能地將造園的教學資源充分整合,以此來更好地推進造園教育的發展。
一、造園師資的提升理念
(一)民國時期的造園師資
要保證一個專業的教學質量,首先需要考慮的是教師的專業能力。民國時期,造園師資短缺,根據對國內院校造園教育者們進行相關的量化統計,相關背景記載較為全面的約有15位,他們分別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與河南大學(表3)[16]。
教師的學習背景、教學特點等對造園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師資的求學背景進行定量的分析,能夠客觀地體現民國時期國內造園教育的發展情況。數據顯示,約90%的造園教育者有留學經歷,其中留學歐美的約占53%,留學日本的約占33%。大批的造園學者選擇留學深造,歸國后為國內的造園教育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而當時國內造園的辦學理念具有中西結合的韻味。
從圖2可以發現,民國時期造園的師資流動較為頻繁,多名教師輾轉多所院校任教,這與當時師資的短缺有著很大的關系,這既加重了教師們的負擔,也不利于國內造園教育的發展。
數據顯示,民國時期造園師資現狀有兩大特點:一是人才極度缺乏,導致了頻繁的師資流動,加重了教學的壓力;二是留學所帶來的西方造園觀念的影響,使得國內造園教育表現出了中西結合的特征。
(二)造園師資力量的加強
專業在院校的設立,課程體系的完善,最終的目的在于提升造園專業的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17]當時師資短缺的造園專業并未很好地完成課程的教學任務,對此,陳植提出了有效的解決方法。
第一,聘請外籍教授來華任教[18],對每所設有造園專業的院校分配數名教授擔任重要課程的教學,例如三門主干課程以及相關實踐教學的課程。國外的造園事業發展迅速,其科學的教學理念能給國內造園教育帶來很大的幫助。結合外籍教師的西方教育觀念,在國內形成了一種以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為基礎,融合西方先進辦學思路的中西結合的教育模式。
第二,針對當前造園師資問題,陳植提出安排年輕教師前往歐美、日本等造園事業發達的國家進行留學深造。[18]在校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可通過考試,選擇留學繼續深造,歸國后承擔國內造園的教學任務,進而推動造園教育的快速發展。
三、推動造園課程體系的完善
(一)主干課程的設置
20世紀30年代,任教于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的陳植,借鑒日本千葉大學、東京農業大學造園專業的相關課程安排(表4)[1],對國內造園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17]
陳植對造園課程體系的調整嚴格遵從造園學科的性質,他根據眾多相關學科的性質類別將造園學的課程分為主干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以及選修課程四類。[15]171
首先是主干課程,通常由一門或兩門以上的學科課程構成,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整體研究思路及方法。陳植在造園的主干課程中安排了造園學、造園設計學和造園施T學,這三門課程涵蓋了“造園”活動的整個過程:創作、建造及經營。這三門課程是造園活動的整體框架,貫穿著整個造園教育,是造園教育體系的課程核心。主干課程的設置體現了陳植對造園課程體系的整體考慮。
(二)基礎課程的設置
陳植認為培養造園人才,應以培養造園T程師為目的[14]117,這就需要特殊的教學內容及培養方式,因而在確定造園專業的三門主干課程后,陳植即對基礎課程進行了選擇安排。基礎課程是為實現培養目標傳授基礎知識與理論,加強基本能力與專業素養而設置的一系列課程。
造園基礎課程是教學計劃中第一、第二學年所授的課程,陳植提出基礎課程應當從造園的材料、設計、施工、經營管理等方面人手并加以整合與梳理,盡可能地將課程全面化,因而課程設置主要有結構力學、外語、土壤學、地質學、植物學、氣象及氣候學、測量學、美學及美術、建筑學概論、土木學概論、制圖等(表5)。[15]171
從大量基礎課程的安排可以看出造園所涉及的學科范圍十分廣泛,每一門學科所傳授的知識都會運用到造園的實踐中,專業的嚴謹性與完整性也因此得以體現。陳植根據相關學科課程間的聯系進行調整與分類,結合基礎課程的特征安排適宜的課程,制定教學計劃,更加高效地培養造園人才。
(三)專業課程的設置
陳植提出在學習了基礎課程后,還應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造園專業課程的任務是讓學生掌握造園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融入實踐教學。
造園專業課程的學習集中于第三、第四學年,在學好課程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始學習專業知識。專業課程主要有造園學概論、造園史、觀賞樹木學、花卉學、庭園學、城市規劃學、自然公園學、造園設計學、造園建筑學、造園施T學、造園管理學、造園T學、造園機械學等。[15]171造園專業課程相較于基礎課程最突出的不同在于實踐教學的加入,其中造園設計學、造園施T學、造園管理學與造園建筑學四門課程即包含了實踐教學,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專業相關的實習訓練,掌握造園活動的實操流程。
這樣的課程安排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造園”專業的名稱里有“造”,從根本上來看,造園是一門需要提升實踐能力的學科,最終是要回歸實踐,服務于現實。陳植在課程的設置上從造園的詞義角度出發,對于實踐性較強的造園專業來說,在教學計劃中加入實踐教育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四)選修課程的設置
選修課程是陳植針對那些與造園相關的“邊緣課程”而開設的課程,課程的選擇不作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自由選修。
陳植對這些“邊緣課程”加以整合,設置的選修課程主要有中國庭園藝術論、中國造園史、假山藝術、中國風景論、環境保護學、植物生態學等。[15]172這些課程的安排可擴大學生的專業知識面,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專業課程以外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們能更全面地了解造園學。
陳植的教學理念體現了造園專業學習的相對自由性,他的教育觀不僅是從“造園”本身出發,也更多地考慮到了學生,考慮到了“如何教”“怎樣教”。造園教育課程體系的合理調整,使得國內造園教育T作更加高效,也讓學生們更加容易掌握造園的專業知識體系,造園的理論研究也因此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四、結語
陳植在造園學科、課程體系與師資等方面的系統性建設,為近代國內造園教育實踐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促成造園學科的科學發展,使造園成為一門學科的先驅之一。
陳植的造園教育理念也影響著現代風景園林教育。如今風景園林專業課程的安排大致可分為公共課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與實踐課程[19],其中公共課程分必修課與選修課;基礎課程包含主干課程與跨學科選修課程;專業課程根據研究的方向進行選擇;實踐課程包含課程實踐及專業實習。可以看出,現在的風景園林教學依然以陳植所提出的“四個課程”理念為基礎,并根據自身的特色進行學科優化,以達到傳承與創新、突出專業特色、培養全面型人才的目的。
現代風景園林教學仍在進步與完善,陳植的教育理念與貢獻在中西造園文化的吸收、教育框架的構建及發展方向的引導等方面對當今學科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翁經方.陳植和“造園學”[C]//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分會.中國風景園林教育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209-214.
[2]陳植.趙聲公園設計書[J].農學雜志,1928(2):9-37.
[3]章守玉.花卉園藝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281.
[4]《中國蔬菜》編輯部.中國著名蔬菜園藝學家、教育家吳耕民[J].中國蔬菜,2011(9):4.
[5]童玉民.造庭園藝[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110.
[6]劉衛東.河南大學百年人物志[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295.
[7]黃曉鸞.中國造園學的倡導者和奠基人——陳植先生[J].中國園林,2008 (12):51-55.
[8]段建強,廖嶸.陳植《造園學概論》中的“遺產保護”理念[J].中國園林,2009(11):17-19.
[9]陳植.園冶注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1:1.
[10]林廣思.回顧與展望——中國LA學科教育研討[J].中國園林,2005(9):1-8.
[II]陳植.重印《園冶》序[M]//陳植.陳植造園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12]賴德森.梁思成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色[J].建筑學報,1996(6):26-29.
[13]趙兵.陳植早期造園文獻考證[J].中國園林,2010(9):68-71.
[14]陳植.論造園和綠化[M]//陳植.陳植造園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15]陳植.對我國造園事業幾個問題的再商榷[M]/陳植.陳植造園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1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農學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17]陳植.改革我國造園教育的商榷[J].中國園林,1985(2):51-54.
[18]王安康,許浩.民國時期陳植造園理論及實踐初探[J].廣東園林,2019(4):56-60.
[19]任媛媛,黃云峰.高校風景園林新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科技視界,2015(2):2.
(責任編輯 古東)
Chen Zhi's Education Philosophy on and Contributions toGarden Building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Development
Wang Ankang, Xu Hao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garden building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started late with relative lack in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rl etc.There was no independent garrlen building collegeor department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specialty of garden building was set under the departments offorestry,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As one of the advocates of garden building in morden China. Chen Zhistrived to seek new idea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hortcomings of garden building: education and has made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initiation and deveopment of garden building education. He made a clear explanationon the nature of garden building, emphasized the core. clearly expound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ardenbuilding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then he put forward well-grounded viewpoints about theestablishment of garden building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ing his ideas with the status ofdomestic garden building educators. Chen Zhi proposed hiring; foreign teachers and sending domestic talents tostudy abroad. Borrowing from the garden build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chnology concepts in Japanesecolleges, he made reasonable adjustments to the domestic curriculum system of garden building. He dividedcourses into four categories: major courses. basic courses, specialty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Consultingliterature available, based on the education in the initial periorl of garden building,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summarized Chen Zhi's contributions to garden building educ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discussedthe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garden building education system on modern garden building development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garden building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teachingquality improvement.
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 Chen Zhi ; garden building ;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9-09-25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園林史研究”(16YSBOIO)
作者簡介:王安康,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許浩,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綠地系統規劃、3S支持景觀分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