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鳴 郭超
摘? 要:空手道運動是一項對抗性運動,包含了拳、腿、摔,多種技術動作。且空手道運動對抗時,以最快直線的運動擊中對手后急停迅速回收得分為主要目的, 故運動損傷發生率較高。本文通過文獻資料發、專家訪談法、觀察法、邏輯分析法,分析出空手道運動中常見的損傷,通過分析出常見的損傷,提出相應的找出預防方法,以便能在專業訓練中預防損傷的發生。
關鍵詞:空手道? 運動損傷? 預防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3(b)-0021-02
空手道源于中國,發展于世界。我國自2006引進空手道體育項目,2008年成立國家隊,在中國發展的短短十幾年里,空手道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國有世界空手道錦標賽冠軍得主李紅、現61kg奧運積分榜排名第一的亞錦賽冠軍得主尹笑言等名將。隨著國內全運會和全國錦標賽個賽事的舉辦,各省隊相繼創建,空手道運動在我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對各省隊運動損傷的研究還未引起重視。本文試圖從損傷的部位、類型及損傷因素等角度,提出相應的預防,為我國空手道訓練科學化提供參考和建議。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在湖南師范大學圖書館和中國知網數據庫,查找空手道項目及運動損傷的相關書籍、報紙和論文資料,為本文提供理論支撐
1.2 專家訪談法
訪談全國各省隊教練、隊醫,了解各專業隊的運動員主要受傷位置。
1.3 觀察法
通過比賽場上的觀察及結合筆者自身帶訓經歷,真實了解空手道比賽經常發生損傷。
1.4 邏輯分析法
在分析文獻、數據資料及撰寫論文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分類與比較、歸納與演繹等方法對問題進行邏輯分析。找出影響空手道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對造成這些損傷的因素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空手道組手運動介紹
空手道組手運動是以徒手形式,雙方可以使用摔、擊打、踢等空手道技術按照空手道規則在一定(進攻半接觸)限制下進行擊打、防守對抗性運動項目。在比賽中,空手道組手運動員運用技戰術、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進行對抗,其具有極高的積極實用性和觀賞性。組手比賽采用的是半接觸格斗形式,它的實戰比賽要求:參賽者使用空手道允許的技術時必須控制擊打的力度,以避免傷害對手,即所謂的“擊而不傷,點到為止”。組手運動得分有1分、2分和3分。1分技術有上段拳和中段拳,2分技術有中段橫踢,3分技術分為上段腿法和摔法,任何一個得分技術都要在保證對手安全的情況下才能得分。
空手道不講究招式的多樣性,所有技術都以快速得分為主,必須要求動作路線成直線,速度快、力量大、擊打效果好。空手道的精神就是勇往直前,所以運動員在比賽當中多是直擊直打,防守反擊,躲閃技術運用得比較少。以攻為主,以守為次。進攻多采用上段直線連續進攻,變化多端的拳腿摔法組合擊打對手。防守多采用格擋及閃躲技術,采取防守反擊,以攻代防的技術。空手道組手技術分為上段直拳、上段背拳、后手中段拳和后手前手拳、中段橫踢、上段掛踢和上段橫踢及摔法。空手道組手比賽中技術非常全面,在比賽中常能見到拳腿結合和組合拳法技術,比賽觀賞性非常強,技術實用且全面。
2.2 空手道運動中常見運動損傷部位
空手道組手運動是武道類項目,屬于同場對抗類項目于。在同場對抗中都較容易出現運動損傷。筆者通過文獻的查詢以及專家的訪談后的結果,發現運動員經常出現的部位主要包括,腳踝、膝關節、大腿、腰髖和肩關節。
肩關節損傷:比賽中拳的使用率以及得分率都是最多,所以對拳訓練特別關注,出拳速度和力量及回收的速度,決定了在出拳質量。
踝關節損傷:空手道運動員在8×8場地訓練時或者比賽時,在進行高強度快速移動進攻和移動躲避防守及反擊時。都需要通過踝關節的力量來支撐和控制自己完成技術動作,在反復高強度訓練和比賽下加重了踝關節的負荷,極容易導致腳踝扭傷。
膝關節損傷:膝關節的特殊生理結構導致膝關節的穩定性較差,容易出現韌帶的拉傷,在比賽中出現撞擊也極易引起膝關節的損傷,膝關節在空手道運動中控制著運動員的進攻和后退,且大部分的空手道組手拳法技術動作都有大腿急停的動作,隨著運動日積月累重復進行快速急停,且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下,極大地加深了膝關節勞損損傷。
2.3 空手道運動中常見的損傷類型
空手道運動最容易出現的損傷為擦傷、拉傷、脫位、勞損。
擦傷:空手道運動中主要是腳底板部位的擦傷,空手道運動是武道運動講究武道精神,是不能穿鞋進行日常訓練,使腳底皮膚暴露,直接與道墊表面相互摩擦。最容易發生擦傷的是訓練步法環節,步法的訓練是空手道訓練中最重要的,在快速前進、后退、側滑等多種步法下,以及腳底板與道墊反復摩擦中,很容易導致腳皮磨損脫落甚至水泡,引起運動員不能進行正常訓練以及比賽。
脫位:主要是肩關節脫位,較容易出現在訓練中,在訓練中準備活動不充分自己的麻木大意。空手道組手中是速度的對抗,誰能快速擊點得分誰就能贏,如前手拳,前手拳的技術動領,要求拳帶手臂帶身體,因為最求極限速度,所以出拳的過程中身體沒跟上,導致在強大的撕扯下導致肩肘脫位,從而肩關節脫位。
拉傷:主要是大小腿的拉傷,空手道訓練包括拳、腿、摔的技術動作,如在訓練后手樸的時候,需要大腿和小腿肌肉發力,迅速蹬腿且重心向前傾,導致后腿的大小腿急劇拉長造成肌肉拉傷,這種損傷大多是準備活動不充分、技術動作錯誤等原因造成。
勞損:主要發生在腰髖、膝關節、踝關節。因長期高強度訓練,重復單一的技術動作訓練,訓練中沒有專用護具保護,訓練后沒有得到相應損傷部位的治療,隨著損傷的積累,使得肌肉發生勞損。
2.4 空手道運動造成運動員損傷因素
在空手道組手運動中造成運動損傷主要因素分為心理因素、生理因素、技術因素、教學因素。在這4個方面中生理因素占主導地位。
生理因素:包括練習者身體素質較弱,爆發性不強,柔韌性較差,身體協調性和耐力無法匹配高強度的訓練和技術運用。
心理因素:包括了學習者注意力分散,訓練中情緒不高漲,對抗實戰中產生懼怕心理,不敢做技術動作。
技術因素:主要包括練習者學習錯誤的技術動作,錯誤的動作發力順序。
教學因素:包括準備活動不充分,訓練安排負荷較大,錯誤的動作示范。
其他因素:表現在場地布置不合理,自我保護意識較為薄弱。
2.5 空手道訓練中常見運動損傷的防治措施
通過加強身體素質的訓練,提高運動員自我保護的意識、以及運動員自我損傷的預防來達到運動損傷的防治。
(1)加強身體素質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身體素質,加強運動員運動技術的訓練,規范運動員的運動技術,樹立正確的技戰術意識;提高運動員對準備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熱身運動,運動結束后也要進行相關的放松活動,最大程度降低運動損傷的出現。
(2)提高運動員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訓練的氛圍,在實戰和對抗訓練中讓運動員認識到運動損傷對自身帶來的危害,在日常訓練和比賽過程中加強運動員的自我保護意識,學生理論與技術同步提升,教練員正確示范正確引導對學生帶來很大的幫助,學生應多關注有關空手道運動損傷的知識,通過多重途徑保護好自己,才能減少運動損傷的發生。
(3)運動員損傷預防:安排相關的運動損傷的課程,明確空手道運動損傷預防的重要性,提出預防運動損傷的注意事項及預防運動損傷的方法。在課后要相互學會放松,補充營養,做好對身體的保護,精神充足保證下一次訓練的正常進行。增強預防意識,重視運動員的心理訓練,調動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訓練氛圍。
3? 結語
(1)空手道組手運動損傷的情況嚴重,但大部分情況運動受到的都為輕傷,主要以擦傷為主,而練習較久的運動員勞損和撕裂較為嚴重。
(2)空手道組手運動員的極易出現的運動損傷主要包括扭傷、挫傷、擦傷、拉傷、脫位、勞損等。
(3)空手道組手運動參與者都缺乏安全防護意識,大部分沒有預防措施。
(4)大部分運動員產生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在于生理因素,準備熱身不充分、技術動作不規范,發力順序不對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周莉.空手道運動員的損傷與預防的調查研究[J].體育世界,2013(5):82-84.
[2] 管玉瓊.高校空手道課程運動訓練損傷與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18):66-67,69.
[3] 邢亞晨.武術套路專業運動員常見損傷及對策[J].四川體育科學,2017,36(6):39-42.
[4] 賴曉紅,王守都,姚嘉為.廣東省青少年跆拳道運動員損傷特點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36(4):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