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童 榮湘江
摘? 要:本文針對運動康復專業要求高校培養出具有較強實踐操作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運動康復專業的工作過程。根據實際工作過程進行解構,分析運動康復工作過程中需要的能力,提出現有運動康復專業課程設計的問題。
關鍵詞:工作過程? 運動康復專業? 課程結構設計? 專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G80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3(b)-0131-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urgent need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to train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with strong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the working process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major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work process, analyzing the 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and proposing the design of the existing sports rehabilitation course.
Key Words: Work process; Sports rehabilitation; Curriculum structure design; Professional quality
20世紀90年代,以德國不來梅大學勞耐爾教授為代表的教育研究學者提出的“職業教育要培養具有參與設計工作和技術的能力”的思想,這一思想在西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隨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逐漸傳入我國。這個思想啟發了很多院校對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考和研究。運動康復專業因其工作環境復雜、專業實際操作性極強,面臨著學生基于傳統的培養模式下無法掌握實際操作能力,無法適應社會需要的困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學科式以“知識”為基礎設計課程的方式,實現了以“能力”為基礎來設計課程的方式,避免了學科式課程體系的一些不足。
1? 運動康復專業的現狀
教育部根據社會發展需要,2004年,經教育部審批同意在少數學校試點“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2]。隨著試點的成功與康復事業的日益發展,運動康復逐漸成為了一種新職業,與此同時越來越多高校開設了運動康復專業。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將運動康復與保健專業更名為運動康復專業。截止到2019年4月,開設運動康復專業的學校已有51所[3],院校種類涉及醫學、體育、師范以及綜合類大學。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寫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要求運動康復畢業生應該掌握運動康復與健康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能夠在各級醫療部門、體育科研機構、運動訓練基地、療養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部門,從事運動康復醫療服務,運動健康促進指導、運動傷害防護與營養指導工作[4]。雖然從《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看來運動康復專業學生就業渠道較多,但實際情況卻并不令人滿意,如各級醫院康復機構、運動訓練基地的醫務工作都需要較強醫學理論和實踐能力,但是很多畢業生并不具備這些能力[5]。
2? 運動康復工作的一般工作過程
運動康復強調2個層次的康復,即第一層次的預康復(Pre-rehabilitation)和第二層次的損傷康復(Post-rehabilitation)。預康復一方面是指提高機體健康和運動水平,預防傷病的發生;另一方面指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損傷康復是指遭受運動創傷的運動員在臨床治療和醫學康復后接受康復體能訓練,幫助其重新獲得從事該項運動的身體功能,直至能夠重返運動場醫療康復期為術后或保守治療后病情相對穩定的階段[6]。
2.1 預康復工作過程中對專業能力的要求
預康復又稱為預防性康復,指的是積極主動地提高預防運動損傷的能力[7]。在預防疾病發生的過程中,運動健康工作人員應指導民眾運動傷害防護與營養工作。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應該熟悉《營養學》《運動損傷學》《中醫養生學》等課程。另外,在損傷急性期時,根據損傷程度可以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2種形式。此時的損傷可能是各類急、慢性運動損傷,如肌肉、肌腱、韌帶的創傷,骨骼損傷,關節創傷,骨骼及肌腱的過度使用性損傷。所以相關專業人員必須熟悉《解剖學》《生物力學》等課程,同時也要了解《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組織學》《人體發育學》,清楚疾病的變化過程并且知道相應的急救過程(《急救學》)。同時對患者進行初期評定,了解患者是否出現骨折、肌肉損傷、關節活動度的受限、肌力、肌張力異常、平衡功能異常、步態異常,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必須熟悉《康復評定學》的內容。
2.2 損傷康復工作過程中對專業能力的要求
康復治療過程中包括康復手法治療、利用儀器的康復治療以及運動性治療。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應該熟悉《推拿學》《理療學》《運動療法學》《作業治療學》《針灸學》《臨床常見疾病康復學》《矯形器與輔助器具》。在體能訓練時,要求工作人員應根據患者需要開出合理的運動處方、進行合理的體能恢復訓練,這就要求工作人員能夠熟練運用《貼扎術》《運動醫務監督》《動作學習與控制》《營養學》等課程內容。這種解構工作過程,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緊密與社會實際需要相吻合,符合社會對于運動康復專業的要求。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運動康復工作人員在實際工作過程的解構,以及對比現有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現將問題進行總結為以下幾點。
3.1 對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不透徹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雖然尚未有國家層面的行政文件來限制體育院校相關專業學生報考康復治療師資格,但是很多地區已經禁止運動康復專業的學生考取康復治療師證書,也就意味著禁止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生進入醫院工作。但是有些學校依然只以臨床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培養學生,這導致學生畢業后不僅無法進入醫院工作,同時也無法適應體育科研機構、運動訓練基地、療養院等部門的工作需求。
3.2 課程開設差異性較大
國內的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教學體系還非常不成熟,導致各個院校選擇開設的課程略有不同。從各個院校的課程設置來看,通常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必修課由公共課和專業課組成。必修公共課的設置主要是依據國家教育部門的統一要求開設的,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外語、計算機應用等課程。專業課一般分為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由于該專業在國內沒有統一的課程設置等相關文件的硬性要求,目前大部分學校都選擇了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等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就專業課和選修課的設置來說,不同的學校就出現了極大的差異,例如武漢體育學院在專業核心課上選擇了康復評定學、針灸學、推拿學、理療學、運動康復技術、運動損傷等課程[8],而哈爾濱體育學院開設了康復醫學、運動處方理論與應用、臨床運動療法等課程作為核心課程,則把運動障礙學、理療學、針灸學作為選課課程[9]。
3.3 課程學時分配
探討學時分配的焦點在2個方面:一是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學時分配,例如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程以及選修課之間學時分配該如何考慮。學校如何在保證開設課程多樣性和實用性的同時,合理分配學時是每個學校都應該深思的問題。二是課程之內,專業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之比達到1∶1~1.5[10],但是體院院校可能由于實驗器材不足、師資力量不足等原因造成解剖實驗課過少,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對后續的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感到十分困難。而就一些專業課程來說,雖然有些學校開設了《康復評定學》《理療學》,但是學校并沒有種類齊全、數量充足的儀器供學生練習。學生無法實際操作評定設備、理療設備,這就大大阻礙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
3.4 未安排見習學時或者安排過少
運動康復是一門強調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學科[11],在掌握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的同時,及早地了解自身專業工作流程、就業環境、就業方向對其自身學習方向的設立以及學習目標的設立都有極大的好處。國內院校開設的運動康復專業通常是4年制,在前3個學年當中很多學校未能安排足夠多的見習課程,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只有在第四學年實習時才接觸到運動損傷的患者,從而導致學生無法迅速熟悉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
3.5 實習學時過短
《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定運動康復專業的畢業實習應該在24~40周。雖然大部分高校都滿足此要求,但有不少高校僅僅滿足下限24周[12]。對比康復治療學專業,首都醫科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實習學時學38周,廣州醫學院康復治療學專業甚至可達52周[13]。較短的實習學時不僅不能讓學生接觸到專業需求,無法積累經驗,同時也制約著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6 教材建設不規范
教材反映具體課程內容,教材應當結合教育目標、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特征、時代特征進行設計。當前由于國家并沒有規范運動康復專業的教材信息,各個高校在選擇教材時表現出差異性。運動康復專業教學通常選取體育或醫學教育專業教材,雖然拓展了該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但此類教材缺乏運動康復的專業特色,對教學質量也產生了一定的阻礙。
3.7 代課老師不能準確把握教材側重點
由于教材建設的不規范、教材數量眾多,各個院校的老師在授課時出現了僅根據自身學習經歷與教學經驗劃分教材的重難點的情況。但是有些老師專業知識和技能無法緊跟臨床需要,與現實脫軌。僅憑自身經驗就確立教材的重點、難點的這種做法可能會有失偏頗,導致學生無法接受規范化的教育,從而用已學知識解決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4? 結語
以上原因造成了各個高校教學體系的差異性,也導致了各個院校培養的學生參差不齊,學生在畢業后無法快速的適應工作環境。高校應該通過提高運動康復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競爭力來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這種競爭力源于高校合理、規范的培養體系與社會需求的結合、源于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核心,適時地調整該專業的課程結構、源于理論化向實際操作化過渡,只有這樣才能使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最大程度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徐涵.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2007,28(34):5-10.
[2] 王國祥,張鑫華.ICF視野下我國高校運動康復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9):1002-1005.
[3] 肖品圓,閆亞南.關于高校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運動,2018(1):89-90.
[4] 佚名.書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J].出版參考,2018(8):74.
[5] 王大安.基于“三位一體”的運動康復人才培養與教學的困境及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7,7(18):21-23.
[6] 尹曉峰.運動康復體系結構及功能定位[J].體育科研,2011,32(5):10-13.
[7] 金曉平,侯學華.學習先進經驗謀求科學發展——德國運動康復體系優勢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2):111-114.
[8] 呂吉勇,劉宇飛,陳德明,等.哈爾濱體育學院運動康復專業教學計劃及課程設置探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4,32(6):62-66.
[9] 張鳳仁,李洪霞,趙揚,等.康復治療學專業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96-98.
[10]張艷明,胡潔,宋為群.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臨床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2):174-175.
[11]楊寶成.“健康中國”戰略下運動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25(6):824-827.
[12]陳艷,潘翠環.國內醫學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本科教育課程設置比較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10):992-995.
[13]朱文翀.我國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現狀分析及其發展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6,6(3):152-153.
[14]陳建,徐國棟,楊翼,等.體育院校運動康復與健康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探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5(7):68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