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敏
摘? 要:本文利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從協同學的視角,對我國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形成的自組織過程、內部系統要素之間協同競爭作用,以及內部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關系進行了分析。發現:子系統間的協同與競爭是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形成和發展的內部動力,而系統與外部環境的協同與競爭是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發展的外部推動力。結論:在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內部系統要素的建設,還要增強與外部環境的協同與競爭的能力。
關鍵詞:協同學? 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 協同效應? 競爭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3(b)-0168-02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健身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體育健身社團出現在人們身邊,這些體育健身社團自發形成,雖然沒有達到政府注冊的要求,但是在實際上起著政府的公共體育服務功能,可以稱之為: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當前,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在我國城市遍地開花,成為我國人民群眾體育健身的主要形式,為我國的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真正屬于人民群眾自己的體育健身組織。本文試圖從協同學的視野來研究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形成的動力機制,為研究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形成與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1? 協同學理論與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
1.1 協同學理論
協同學即“協調合作之學”,其創立者是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赫爾曼哈肯[1]。協同學主要強調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競爭與協同和競爭與協同的辯證統一要達到的整體優化效應,研究的是整體系統中,子系統之間如何協作形成有序狀態。
1.2 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概念
體育社團是社團的下位概念,是城市居民開展體育健身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由有體育共同愛好的人自發組成的社團,具有公益性或者互益性的特征,有正式結構與非正式結構2種類型。非正式結構是指不是正式的組織形式,沒有正式的官方管理制度,社團成員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官方規定的,是人們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形成的一種不受組織管理制度約束群體結構,是一種自由不定型的組織機構[2]。
1.3 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特征
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特征:(1)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形成方式,是由有共同的體育愛好的人自發建立起來的;(2)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組成結構,主要是由中老年人和退休下崗人群組成,其中女性居多[3];(3)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活動項目,主要是以民族傳統體育(如太極拳、柔力等)、健身舞蹈(廣場舞等)和室內項目(羽毛球等)為主;(4)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管理形式,不依靠強制規則,主要遵守大家約定俗成的習慣,以及社團成員間濃厚的情感來維系[4];(5)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活動地點,活動地點比較固定,主要以城區的公園、空地、廣場以及大中小學校內運動場所主;(6)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活動時間,大部分分布在早晨、傍晚,周末等非工作時間。
2? 協同學理論視角下的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形成和發展的內部機制
2.1 離散狀態的體育人口從無序向有序的自組織過程
據自組織理論,可以認為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理論形成必須具備如下條件:開放的系統;與外界環境之間有持續的信息交流;有反饋機制;有漲落力等。依據以上分析,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是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質量的快速提高、空閑余暇時間的增多、全民體育意識增強、場地設施逐步改善的情況下,城市人口在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強行驅使下,自覺自愿形成的[6]。我們在這里說的不受外部力量驅使,指的不是不與外界環境進行信息交流,而是不受某種外部力量的壓迫才形成的。
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形成也是系統與環境間非平衡態的結果,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在剛開始形成時期,其內部結構是比較松散和無序的,社團成員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由具有奉獻精神和具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號召能力成員的組織領導下,逐步形成社團內部成員默認的相關規定。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社團成員不斷更新,隊伍逐步壯大,社團內部規則不斷變化,達到新的平衡。通過這種“漲落”變化,社團再形成新的規定,使整個系統有序的向前發展,從而又形成一個固定的模式,成為一個穩定的新體系。因而,城市非正式結構中體育社團的形成,是依靠潛在的體育人口和體育人口在分散的狀態下,由核心成員的組織和領導,從無序到有序的自組織過程。
2.2 各內部系統要素間的協同效應促進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正常運行
協同學的核心思想:協同導致有序,有序是協同的產物。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產生協同效應時,會形成良性循環[6]。如良好的體育社團文化,可以為體育社團成員營造良好的健身氛圍;完善的規則系統、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可以為社團成員的健身提供秩序保障和活力;專業的指導員,可以為社團成員帶來健康保障和專業技巧技能;健康的可持續的經費來源,可以為社團的穩定發展提供物質保障;趨于健全的場地設施,可以為社團開展活動提供硬件條件。以上各種系統要素間協同作用,為社團增加吸引力,使社團發展上向更高的層次。因此,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形成與運行,是各個系統要素間產生的協同效應。
2.3 各系統要素間的競爭效應促進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發展
協同導致有序,競爭促進發展。子系統之間沒有競爭,社團就只能維持現狀,不能繼續向前發展,直到最后衰落。社團想要發展穩定,提升結構層次,就必須要打破現有的平衡狀態,促進各系統要素之間的競爭,使社團呈“非平衡狀態——平衡狀態——非平衡狀態”的螺旋式上升發展。例如:隨著社團規模的不斷壯大,社團成員的不斷增多,場地設施必定成了問題,那么場地設施面積,和社團成員的數量成為了一對“矛盾”體,相互之間產生“競爭”,這樣的“競爭”使得社團為了發展而不得不去出臺新的管理辦法,找尋新的資金來源,擴展新的、更大的場地設施,隨著硬件條件的擴充,社團也會更加壯大。所以,一個系統要素的向前發展,其他系統要素也隨之協同向前發展。內部系統要素的這種機制,使得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發展從非平衡狀態向平衡狀態躍升,達到平衡狀態后,若有新的內部系統要素發生變化,又會推向新的非平衡狀態,從而不斷推動社團進入新的有序狀態。
3? 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形成和發展的外部機制
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是一個開放系統,它無時無刻不與外部環境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7],因此,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與外界環境之間也會產生相應的協同與競爭關系。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外部環境分為兩大部分,它包括:(1)大環境,如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水平、文化發展水平、體育人口數量、項目發展水平等;(2)具體的環境,如相關體育部門、競爭對手、場地提供方、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等。
大環境是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具體環境是其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與外部環境的間的協同效應表現在:社團的發展動向與當前的國家體育政策方針保持一致,積極響應區域體育部門組織的各項活動,體育人口數量的變化導致社團規模的變化,與場地的提供者長期合作爭取健身場地等。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與外界環境的競爭體現在:與社團相關利益群體對新社團成員、時間、空間、以及各種相關資源的搶奪等。例如,近年來,隨著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種類增多,公園、廣場等各個地方的空地,在各個固定黃金時間段,幾乎全部被占有,這就導致一部分占地面積大要求的社團無地可用。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新聞“廣場舞大媽集體馬路上跳舞”“廣場舞大媽音樂太大聲擾民”等。很明顯,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就是由于廣場舞社團數量太大,人口太多,必須要與本類社團、其他種類社團、城市居民的時間、空間環境競爭。這種競爭會導致2種結果:一種使得一些因為搶占不到資源以危害社會公共秩序來達到目的的廣場舞社團,因為無力對社團現狀做出調整,造成社團成員的利益受損,人員流失,最終面臨解散或被其他社團所兼并。另一種是使得有進步思想的廣場舞社團為了適應現狀,對社團內部組織管理規范、社團成員的規模、社團出來活動的時間做出合適的調整,使社團得以繼續生存發展下去。因而,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通過調整內部系統要素來增強外部環境的競爭,使社團達到新的穩定狀態和提升自身的結構層次。
協同理論作為自組織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在上文中用協同學理論分了析了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形成與發展的內外形成機制,得出結論,在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內部系統要素的建設與發展,還要增強與外部環境之間的協同與競爭的能力,只有內外協同發展,才有助于打破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的原有的平衡態,促使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向新的有序狀態躍升,進而實現城市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杰,姜巖.組織社會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社團特征分析與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4):34-35.
[2] 楊雙平.我國自發性業余籃球聯盟發展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4.
[3] 孟凡強.非正式體育群體成因的理論分析及其局限性[J].搏擊(武術科學),2011,8(6):106-108.
[4] 劉建中.協同學與社區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形成與發展機制[J].體育學刊,2009,16(8):40-43.
[5] 張鐵明,譚延敏,吳畏,等.農村非正式結構體育社團成因的實證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4):46-52.
[6] 肖軍飛,劉大偉.協同學視閾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構建探討[J].教育探索,2012(2):29-31.
[7] 孟凡強.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成因的理論探討——兼論后繼實證研究面臨的主要課題[J].體育學刊,2006(2):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