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 肖蒙蒙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鄉村振興以人才振興為保障,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推動農業有活力、農村有引力、農民有動力的必然需要。因此,基于青島市調查數據,運用Logistic模型,從個人特征、心理特征、政策特征、培訓特征四個維度分析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結果顯示,文化程度、培訓內容設置、政策扶持等多個因素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準入難易度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應從完善技能培訓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創新培訓模式等方面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新型職業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Logistic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0)01-0001-07
一、引言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2018年全面部署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然而,鄉村人才匱乏仍是制約鄉村發展的瓶頸。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指出,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農村經濟的“創造者”,需要加速身份轉變,同時需要用技能和科學知識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為鄉村振興帶來新動能。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將突破2000萬,農民職業化程度將大大提升。職業技能培訓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主要培育手段之一,將得到普遍發展和完善,進而促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持續壯大。
當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數量約占農業經營人數的4.78%,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達到0.4435。然而,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質量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的針對性、有用性、標準性仍待提升,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的整體效果欠佳,其原因之一是農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意愿不足,大多為被迫接受培訓。如何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重點。已有實證研究表明,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受個體特征、培訓特征、政策特征三種因素影響,但對心理特征因素及其與三種因素協同影響的研究相對匱乏,導致諸多培訓缺乏針對性。基于此,本文將集中分析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構建“個體特征一心理特征一培訓特征一政策特征”四者聯動的理論分析體系,標記突出影響因素,為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意愿提供參考。
二、相關研究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
美國學者Eric Wolf率先提出職業農民的概念,將職業農民和傳統農民進行對比,為把農民作為一種職業奠定了基礎。隨后,國內學者提出新型職業農民應具備的幾個特質:第一,新型職業農民的基本素質包括文化、科技、經營以及生產技能。第二,新型職業農民是一種職業并且逐步細化。第三,新型職業農民具有社會責任感。第四,新型職業農民是懂市場的經營主體。
2.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
培訓意愿受多種因素支配。朱奇彪等提出,技術感知以及收入感知是影響培訓意愿的重要因素。董瑞昶等指出,新型職業技能培訓內容是否新穎會影響失地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潘寄青等通過有序二分的Logistic模型得出,年齡、文化水平以及參加培訓經歷對培訓意愿產生顯著影響。徐輝等采用Logistic二元回歸模型得出,受教育程度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有顯著影響。
(二)研究假設
1.農民的個體特征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未被滿足的需要才會產生激勵作用。因此,只有農民本身對培訓產生需求,才會更好地接受培訓,以快速掌握現代生產技能,從而逐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從理論邏輯上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需求的產生取決于個體特征。個體特征是指受訓農民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份類型,其中身份類型根據農民所從事的工作類型劃分,Foster和Rosenzweig研究發現,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接受新產品的能力越強。張錦華等認為,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生產所需的基本技能,導致農民工的教育回報率過低。李友得等認為,農民受教育程度是職業轉化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吳易雄指出,僅有17.4%的農民同意其后代當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對新型職業農民缺乏充分認識。馬艷艷等則提出,年齡會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產生影響。由此可見,年齡、文化程度、身份類型等個體特征的構成因素,會影響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故有以下假設:
H1:性別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2:年齡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H3:文化程度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4:身份類型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2.農民的心理特征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
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培訓預期和培訓主動性。培訓預期,即農民因職業技能培訓前期宣傳以及周邊人的帶動效應對培訓的提前感知而產生的對職業技能培訓結果的預估。培訓預期通常被分為三類:培訓有效論、培訓無感論和培訓無用論。其中培訓有效論是指農民認為通過培訓會極大地提升自身農業收入。培訓無用論是指農民受傳統小農思想、周邊農民的培訓無效言論的影響,認為培訓對農業生產不產生作用,不存在邊際效益。培訓無感論則介于二者之間,是指對職業技能培訓持中立態度,參加與不參加均可,對于這類農民來說,培訓效果以及培訓補貼對其不具備吸引力。培訓主動性則是基于個人心理偏好產生的。呂莉敏等指出,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應從觀念入手,打造農民的培訓預期,對其進行心理疏導,進而保證培訓效果。鄭愛翔指出,職業主動性對農民工的職業能力獲取具有正向影響。由以上分析可推斷出,心理特征會影響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故有以下假設:
H5:培訓預期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6:培訓主動陛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3.培訓特征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
供需匹配才能調動農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培訓特征主要包括培訓服務水平、培訓地點安排、培訓內容設置、培訓方式設計。其中,培訓服務水平取決于農民在接受培訓過程中對培訓機構整體服務的感知。培訓地點安排、培訓內容設置、培訓方式設計是否合理取決于農民對培訓地點是否便利、培訓內容是否有針對性、培訓方式是否貼近農業生產的實際感知。呂雅輝等指出,農民是理性人,若教育機會成本增加,農民的參號性一定會受影響。孔韜指出,農村教育軟硬件設備的不足會嚴重影響職業技能培訓效果。呂莉敏提出,涉農師資不均衡嚴重阻礙新型職業農民發展。由此可見,培訓服務水平、培訓地點安排、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設置等,會影響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故有以下假設:
H7:培訓服務水平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8:培訓地點安排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H9:培訓內容設置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10:培訓方式設置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4.政策特征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
在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是以政府為主要依托,農廣校、田間院校等相配合的“一主多元”參與體系。政府作為培育事業主體,專項資金補貼的主要來源,其宏觀調控作用是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順利進行的根基。政府宏觀調控的內容主要包括政府督查監管、政策扶持力度、培訓機構準入難易度。其中政府督查監管分為兩方面:政府內部督查監管、培訓機構督查監管。政策扶持力度也包括兩方面:專項資金補貼、相關政策優惠保障。準入難易度是指農民獲取新型職業農民技能證書的難易程度。路艷嬌指出,政府應統籌推進職業教育,成為教育資源的整合方,著力于提高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胡焱等指出,職業準入制度是推動現有傳統農民積極參加職業培訓、努力學習專業技能的重要動力。由以上分析可推斷出,部分政策特征會影響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故有以下假設:
H11:督查監管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12:政策扶持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13:準入難易度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具有顯著的負向影響。
綜合上述假設,參照“經濟人假設”,設想多數農民的選擇會基于傳統思維、參訓成本以及獲利空間的多重考慮,本文嘗試從個體特征、心理特征、培訓特征、政策特征四個維度構建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影響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最終結果只有愿意參加與不愿意參加兩種可能,是一個[0,1]二分類變量,服從二項分布。Logistic二元回歸模型是對解釋變量為二分類的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的有效模型。因此本文選取Logistic二元回歸模型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進行回歸分析。
(二)變量選擇
研究變量包括兩部分: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基于以往研究,本文選取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作為被解釋變量(y),賦值為0、1(愿意參加定義為y=1,無所謂、不愿意參加則定義為y=0)。把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作為解釋變量,共4類13個。具體的變量特征說明詳見表1。
(三)數據來源
青島市作為國家重點發展城市之一,2014年在全國率先將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列入市辦實事,并連續6年實施。2016年,青島市被認定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體推進示范市。2017年,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提出“及時總結推廣青島市的好做法”。青島市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以青島市為例,選取青島市西海岸新區、黃島區、即墨區、萊西市、平度市、膠州市6個區市,搜集相關數據,對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意愿進行實證研究。課題組2018年7月至2018年明共發放調查問卷415份,回收調查問卷405份,剔除無效問卷10份,有效率為97.6%。
調查樣本中,男性占比72.59%,女性占比僅為27.41%。40-59歲的農民是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主體,其中40-49歲的人數較多,占44.94%。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占總樣本的75.31%,其中初中及以下占31.85%,說明目前新型職業農民總體上受教育水平不高。新型職業農民的身份類型主要是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占總樣本的57.04%,而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較少,說明目前新型職業農民主要從事傳統農業生產。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的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占68.39%,10年以下的占31.60%,說明農業后繼從業人員較少。樣本特征詳見表2。
四、實證分析
(一)樣本數據處理
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Logistic回歸處理。首先將13個變量引入回歸方程,然后采用逐步向后回歸方法,剔除不顯著變量,直到模型內所有保留的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都通過顯著性檢驗,得到的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模型能夠很好地擬合整體,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可以用來作回歸分析。
(二)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基于調查數據,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回歸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文化程度、培訓預期、培訓主動性、培訓服務水平、培訓地點安排、培訓內容設置、培訓方式設置、政策扶持、準入難易度9個變量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意愿有顯著影響。培訓服務水平滿足在10%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培訓預期、培訓主動性滿足在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其他變量均滿足5%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性別、年齡、身份類型、督查監管并未進入最終回歸模型,完全違背預期假設。
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1個體特征的影響
文化程度的回歸系數為1.257,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農民文化程度越高,職業技能培訓意愿越強烈。從農民培訓意愿與文化程度的交叉分析中發現,高中以上學歷的農民中,有80.43%表示愿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而高中學歷以下的農民中,僅有67.44%表示愿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其學習能力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越強,獲取知識的主動性越高,對新技術、新方法的需求越強烈,職業技能培訓意愿越強烈。
性別、年齡未進入模型中。結合實地調查,得出以下原因: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進城務工,造成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基于這種背景,本次調查對象集中在40歲以上的農民。對于這部分人來說,其思維觀念基本類似,對培訓意愿感知均類似,不存在差別。因此性別、年齡未進入回歸模型。
2.心理特征的影響
培訓預期高的占74.57%,培訓預期不高的占25.43%,培訓預期回歸系數為4.677,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產生正向影響,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培訓主動性的回歸系數為4.041,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產生正向影響,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綜合兩個變量來看,培訓預期以及培訓主動性越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意愿越強烈。結合實地調查分析認為,隨著中央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農民”開始,各省、市、自治區積極開展宣傳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宣傳其重要性及其未來發展趨勢。受此影響,大部分農民表示非常愿意參加培訓,并希望以此獲取相應技能,進一步提升自身農業收入。同時,一旦培訓過程以及結果超過農民的預期,使他們感知到培訓的益處,他們會選擇再次參加培訓。
3.培訓特征的影響
培訓內容設置的回歸系數為0.996,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培訓內容有針對性、切合實際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有正向影響。農業作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民希望通過培訓獲取相應的生產技能,進而提高收入。一旦培訓內容與農民的生產經營無關,農民會對培訓產生抵觸,選擇不參加培訓。結合實地調查發現,部分培訓機構采取培訓內容“一刀切”的方式,忽視農民的實際生產需求,導致農民的培訓積極性下降。
培訓方式設置的回歸系數為0.955,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對提升農民職業培訓意愿有正向影響。大部分農民的學歷較低,對課堂的理論知識一知半解,相較于課堂理論學習,更熱衷于戶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檢驗課堂知識,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更可以有效提升培訓效果,讓農民更直觀地感受到培訓的作用,提高培訓滿意度。
培訓服務水平的回歸系數為-0.898,在10%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培訓服務水平越高,農民職業培訓意愿越差,二者呈負相關,該檢驗結果與預期假設完全相反。結合實地調查分析認為,有的培訓為應付上級部門檢查而設立,忽視農民實際需求,只做表面工作,將精力集中在培訓學員文件、材料歸檔,軟硬件設施設備配備以及培訓課堂照片展示上,出現了“為了檢查而培訓”的窘迫局面,大大降低了農民的培訓熱情,造成了部分培訓機構服務水平越高,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反而越低的資源錯配現象。
培訓地點安排的回歸系數為0.920,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培訓地點越集中、越便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越強烈。綜合實地調查分析,農民認為培訓地點越近,越可以減少時間、往返路費、餐旅費等培訓之外的開支,還可以方便深入田間進行實地教學。因此,培訓地點越便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意愿越強烈。
4.政策特征的影響
政策扶持的回歸系數為1.157,在5%的水平上顯著,說明政策扶持對于培訓意愿產生正向影響。即政府政策扶持覆蓋范圍越全面、影響程度越深,農民.對于扶持政策了解越多、越透徹,其獲得相關政策支持可能性越大,進而職業技能培訓意愿越強烈。當前,我國仍推行“以政府為主導,多類農業培訓機構協同并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政府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調查發現,政府部門不重視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的地區,其農民大部分不愿意參加培訓。
準入難易度的回歸系數為-1.322,在5%的水平上顯著,表明準入度越高,農民參加培訓意愿越不強烈。隨著大量青壯年進城務工,培訓主體“一高一低”的現象比較嚴重,即老齡化程度高、文化素質低。因此對于農民來說,培訓流程越復雜、越煩瑣,其獲取證書越困難,越不愿意參加培訓。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文獻梳理,利用Logistic二元回歸模型,以青島市為例,探討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在現代化農業背景下,性別、年齡、督查監管等因素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不產生顯著影響,文化程度、培訓預期、培訓主動性、培訓內容設置、培訓方式設置、培訓服務水平、培訓地點安排、政策扶持、準入難易度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有顯著影響。其中,除準入難易度以及培訓服務水平外,其余因素均對職業技能培訓意愿產生正向影響。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意愿的建議:
(一)完善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體系,簡化證書發放流程
政府部門應該強化各級分工,參照自身區域特點,制定定向培育計劃,有效調配區域優勢資源,防止出現培訓重復、資源重疊等錯配現象,形成一主多輔的差異化培訓體系。同時,政府應該簡化技能證書發放流程與環節,規范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對于不同農業類型的農民分層分類認定,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定制化考核方式,構建一個開放、差異化的培訓體系。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強化政策宣傳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存在耗時長、耗費多的特點,政府應該從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多元參與的資金籌措體系,設立專項培育資金庫。同時,強化資金管理監管,專款專用專查,確保培訓專項資金使用得當。二是建立政策扶持體系,例如制定新型職業農民職業保障、農業企業稅收補貼、加速土地流轉等相關扶持政策,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農業事業建設。三是強化宣傳力度,借助農村廣播、電視、報刊等方式宣傳相關政策,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題開設專欄,吸引外出青壯年返鄉,引導農村現有人員,打造農民培訓齊參與的良好氛圍。
(三)創新培訓模式,突出“定制化”培訓
1建立以政府為核心,社會各界多元參與的培訓模式
一是“校一政協同”,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軟硬件資源,彌補農民田間學校軟硬件設施配備不足的問題。二是“企-政協同”,聯合各地龍頭企業、科研基地、區市合作社等農業組織,充分利用其先進技術資源、市場渠道,打造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的網絡式結構。三是“校一企一政”多元合作,共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模式。
2.設置“基礎理論+特色技能”的培訓計劃
一是事前調研。了解農民文化水平及農忙時間差異、地域差異、發展方向等,劃分課程接受能力等級,分階段、分批次、分類型地實施培訓。二是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支柱產業發展現狀、特點,發揮區域優勢,制定以產業為核心的定向培訓方案,定向培養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帶頭人,打響區域化特色品牌。
3.打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方式
采用課堂理論知識普及與田間技能實操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方面,農民的文化水平較低,對理論指導的理解度較低,需要通過田間的現場指導來幫助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農民本身思想固化,認為農業生產是一種純經驗式勞作,單純的理論指導會讓其忽視培訓的價值。因此,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面對面教”,也“手把手教”,打造師傅帶徒弟的培訓方式,積極發揮農村“土專家”的作用,提高培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