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強



[摘要]基于山東省11所高校調查數據,運用SPSS19.0、AMOS21.0從社會、家庭、高校、個人等方面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的影響顯著性依次為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個人因素。其中社會挑戰等7個社會因素,家庭支持等6個家庭因素,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等7個高校因素,職業決策問題解決能力等5個個人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尤為顯著。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優良生態環境、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可據此采取相應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發展;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0)01-0093-06
一、引言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也是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其就業和職業生涯發展牽動著各級政府組織的心弦。當前,受國內外各種不確定因素和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人才競爭愈演愈烈,有的地方甚至掀起“搶人大戰”。無論從何角度來看,大學生盡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準備不僅是明智之舉,而且是發展之需。國外學者早已廣泛關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金茲伯格從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研究人的職業行為,認為職業在個人生活中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發展過程,職業生涯發展如同人的身心發展一樣,是分階段進行的。帕森斯認為職業生涯規劃過程應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應該清楚地了解自己;第二,認知職業;第三,人職匹配。泰勒曼認為對于職業生涯而言做好相關規劃有重要的意義,這些規劃過程在擇業者的腦中形成并隨著時間的先后順序分別發揮了預判作用和實施作用。蘇柯尼卡等認為,選擇職業是一個終生發展的過程。因克森認為,每一個職業生涯行動者都至少應該考慮系統職業生涯規劃帶來的機會,合適的人有組織地將自己的能動性應用于合適的職業生涯事務中,職業生涯規劃起的作用就很大。我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入較晚,系統研究處于初步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踐仍然存在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薄弱、職業生涯規劃認識有待加強、職業發展教育隊伍配備不足、職業發展教育尚不到位、缺乏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服務等問題。本文以山東省大學生群體為例,探究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路徑,以期為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優良生態環境、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提供借鑒。
二、研究設計
(一)問卷設計與數據收集
遵循系統性、客觀性、可行性、必要性原則,圍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經過問卷命題分析、設計問卷提綱、條目設定優化篩選、答案確定、預調查、信效度檢驗、問卷修訂、填寫說明等程序,形成的最終調查問卷包含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目的動機、影響因素等三部分內容。涉及影響因素的題目均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Likert scale)進行問題選項設置,每個觀測變量采取五級分制,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很不重要1分,根據分數高低對被調查者進行判斷。
為確保調查數據樣本的代表性,對山東省駐地的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師范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財經大學、濟南大學、聊城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理工大學、青島農業大學、濰坊醫學院等11所高校分別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涵蓋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共計發放問卷2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95份,問卷回收有效率為86.1%。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利用SPSS19.0、AMOS21.0對調查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分析。首先利用SPSS19.0對有效數據進行描述I生統計分析以獲得樣本的基本特征,然后通過回歸分析對各因素涉及的觀測變量進行初步篩選,最后利用AMOS21.0對數據進行結構方程分析,辨析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路徑。
(三)樣本特征
在回收的1895份有效問卷中,從被調查者性別來看,男生1047人(55.25%),女生848人(44.75%)。學歷層次方面,專科生110人(5.80%),本科生1772人(93.51%),研究生13人(0.69%),調查對象以本科生為主。學科類別方面,理科(25.01%)、工科(43.27%)人數較多。家庭經濟情況方面,包括家庭困難生666人(35.15%),非家庭困難生1229人(64.85%)。學生干部1060人(55.94%),普通學生835人(44.06%)。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分析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假設
職業生涯規劃并非發生在真空之中,一個人生活的境遇對所做的決定以及如何做決定都會產生影響,所賴以成長的社會、個人背景、家庭、同齡人,以及自我感受都會成為自己做出最后決定的影響因素。在借鑒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提出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因素假設有個人因素、高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同時,為個人因素設計了18個觀測變量,為高校因素設計了14個觀測變量,為社會因素設計了16個觀測變量,為家庭因素設計了12個觀測變量。
1.個人因素。個人因素是指大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影響職業生涯規劃行為的因素總稱,如個人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目標清晰度等因素(見表1)。
2.高校因素。高校因素是指高校存在的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行為產生影響的因素總稱,如高校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程度、職業指導師資、職業指導服務水平等因素(見表2)。
3.社會因素。社會因素是指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行為的社會因素總稱,如同輩人的影響、大眾媒體、社會需求等因素(見表3)。
4.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指來自家庭的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行為的因素總稱,如父母親的角色模型、家庭重視教育程度等因素(見表4)。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假設檢驗
1數據信度與效度分析
對問卷調查獲得的1895份有效問卷進行整體及內部各因素的信度與效度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
(1)信度檢驗。本研究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對問卷整體及各因素(個人因素、高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內部數據的信度進行檢測。根據信度檢測的規則,信度系數越大表明數據的可靠性越高。當檢測系數大于0.8時,說明該數據的信度較好。利用SPSS19.0對問卷整體數據以及各因素(個人因素、高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進行信度檢測,各檢測項的信度系數均在0.88以上,這表明調查所獲得的數據具有較高可信度,為后續分析奠定了科學可靠的數據基礎。
(2)效度檢驗。KMO檢驗用于觀測原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大小。一般而言,KMO測度>0.5意味著因子分析可以進行,而KMO大于0.9,說明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本研究中整體數據及各因素內部的KMO檢驗值在0.9以上,表明數據非常適合作因子分析。
2.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理論模型的構建
結合文獻研究及社會調查情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3.測量模型構建與擬合
(1)測量模型的構建。問卷中針對個人因素、高校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分別設計了18、14、16、12個觀測變量,由于觀測變量較多,采用回歸分析方法,根據各潛變量的觀測變量在線性回歸方程中的回歸系數進行初步篩選。結果顯示,個人因素中有c1、c3、c4、c10、c17共5個觀測變量的回歸系數較為顯著,高校因素中有d1、d3、d4、d5、d8、d9、d14共7個觀測變量的回歸系數較為顯著,社會因素中有e3、e4、e8、e11、e13、e14、e16共7個觀測變量的回歸系數較為顯著,家庭因素中有f2、f4、f6、f10、f11、f12共6個觀測變量的回歸系數較為顯著,運用AMOS21.0對初步篩選獲得的各潛變量的觀測變量進行模型分析處理,以極大似然法作為模型的估計方法,對其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進行驗證。初步篩選獲得的最終測量模型如圖2所示。
(2)測量模型的擬合。依據擬合指數判定測量模型是否符合一般標準,用其評價模型是否和觀測數據具有較好的擬合度,擬合度檢驗指標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測量模型的cMIN/DF、RMSEA、RMR、GFI、CFI、IFI指標值均在適配標準以內,并且GFI、CFI、IFI指標值分別為0.974、0.975、0.975,達到了理想水平。
在測量模型中,各觀測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標準化回歸系數(Estimate)、標準誤差(S.E.)、臨界比(C.R.)和顯著性P值如表7所示。結合表5、表6、表7可見,該測量模型的擬合度較好,可以進行結構方程分析。
4.結構模型構建與擬合
(1)結構模型的構建。信度檢驗與效度檢驗顯示,調查所獲得數據均具有顯著的信度與效度。測量模型的分析表明測量模型的擬合質量較好,結合圖1、圖2最終獲得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結構模型(見圖3)。
(2)結構模型的擬合。構建結構模型后同樣需要對模型進行客觀評價,將題項數據輸入AMOS21.0,對結構模型進行擬合檢驗(見表8)。
由表8可知,CMIN/DF的值為2.887,小于適配值3,并且RMSEA、RMR的值分別為0.040和0.021,遠遠小于適配標準0.08。GFI、CFI、IFI指標值分別為0.955、0 951、0.951,均超過了0.9,PNFI的值為0 705,大于適配標準0.5。可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結構模型的CMIN/DF、RMSEA、RMR、GFI、CFI、IFI指標值均符合檢驗指標的適配標準。
表9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結構模型標準化路徑系數。由表9可知,社會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路徑系數最高為0.899,其次為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路徑系數為0.764,而高校因素和-CA.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路徑系數分別為0.535、0.431。由此可見,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成為影響山東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最為顯著的兩個因素。
(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假設檢驗結果
由表5可知數據的效度檢驗和信度檢驗均符合檢驗標準,由表6、表8可知,數據的測量模型、結構模型檢驗指標CMIN/DF、RMSEA、RMR、GFI、CFI、IFI、PNFI的檢驗值均在適配標準內,由表7、表9可知各影響因素的臨界比(C.R.)均大于2,顯著性P值均小于0.05,故假設均可接受。
四、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1.社會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社會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有最顯著的影響。在眾多社會因素中,e8(社會挑戰)、e13(社會發展狀況)、e4(社會環境認識)、e11(行業發展前景)、e3(大眾媒體)、e14(校外朋友)、e16(地理位置)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尤為顯著,即在大學生涯中個人對于社會挑戰的認識越切合實際、應變能力越強,社會整體發展狀況越向好,對影響社會職業崗位數量與結構的環境的認識越充分,目標行業發展前景越樂觀,大眾媒體對于職業信息的傳遞越恰當,校外朋友有關職業的正向交流越密切,未來工作所處地理位置越明確,就越有利于做出適合自身、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
2.家庭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家庭因素對于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產生的影響僅次于社會因素。其中f11(家庭支持)、f6(家人尊重情況)、f10(個人選擇和家庭的沖突程度)、f12(家庭關系)、f2(父母親的角色模型)、f4(家庭經濟條件)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尤為顯著,即在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所需考慮的因素中,家庭成員各方面的支持力度越大,家庭對個^行為愈發尊重、不對其進行過多干涉,個人選擇和家庭的沖突程度越小,家庭關系越和諧,父母決策角色發揮力度越小,家庭經濟狀況越好,越有利于大學生更大程度地從切身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3.高校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高校因素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不容忽視。調查顯示,d5(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d4(引進職業測評系統)、d3(職業指導教師的態度)、d8(職業發展教育力度)、d9(職業生涯規劃講座頻度)、d1(學校重視程度)、d14(學校和家長定期溝通)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尤為顯著,即學校應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給予足夠重視,并在學校內開設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進行系統輔導,引進系統幫助學生進行職業測評,更加清晰認知自我,激勵職業指導教師積極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加強職業發展教育力度,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講座頻率、擴大覆蓋面,定期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從而使得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據可依,遇到職業生涯規劃困難得以有效解決。
4.個人因素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
大學生個人是職業生涯規劃實施的主體,個人因素直接影響著職業生涯規劃的效果。調查顯示,c10(職業決策問題解決能力)、c4(職業認知度)、c17(自信心)、c1(職業生涯規劃重視程度)、c3(自我認知度)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尤為顯著,即提升大學生職業決策問題解決能力,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認知度,增強大學生對未來自身職業發展的信心,提高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和自我認知度,有利于其進一步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未來職業發展夯實基礎。
(二)啟示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受到社會、家庭、高校、個人等方面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需要切實構建社會、家庭、高校、個人積極協同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優良生態環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優良生態環境應包括社會保持向好發展態勢、形成正確引導職業發展氛圍,家庭給予有力支持、發揮積極作用,高校重視職業生涯發展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個人主動探索規劃、努力做更好的自己。這四個方面只有匯集合力,才能更加有利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落到實處,更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才。
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大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并非易事,當然也不是_旦制定就再不能調整,在唯變不變的職業生涯歷程,職業生涯規劃應是一個動態的迭代過程。實證表明,社會、家庭、高校、個人等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對于辨析出的主要影響因素,應采取針對性舉措,以利于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促進大學生自主生涯管理。
隨著世界發展變化日益加速,未來不確定性增加,大學生發展充滿無限可能。實現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是社會、家庭、高校、個人的共同期望。在社會、家庭、高校、個人協同作用下,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充盈職業發展準備,積聚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力量,應成為實現未來職業生涯發展的必修課。因此,在明晰職業生涯規劃影響因素的前提下,加強大學生在大學階段職業生涯規劃實踐探索,激發職業生涯發展內生動力,更加有利于新時代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