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鴻
以文化人 —— 我們在自己的世界不斷改變自己,不斷掙脫舊的自我,蛻變成一個全新的我。進入秋季,意味著降雨、風暴等趨于下降或減少,在自然界中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我們只要摒棄那些喧鬧的浮躁,尋找一份安靜的純潔,就可以安頓那份屬于自己的幸福。這就是人生的秋天,金色的秋天!(富潤屋,德潤身。)
中華傳統文化源于“天人合一”的《周易》思想,將人與自然世界歸于太極的陰陽五行,逐步分化出了側重順其自然的非常“道學”、推行中庸規矩的入世“儒學”、倡導欲望節制的出世“佛學”,以及深入人的心性的“宋明理學”,就此共同搭建起中華傳統文化“五位一體”的宏觀思想主體。而且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于開放包容中,兼收并蓄地汲取了西方重“器”的思想及方法,不斷充實并彌補著自身在實用精微上的不足。尤為重要的是,一個站在“為了全人類的幸福”立場,源于西方卻被西方人自己所忽視甚至排斥,具有人類物質與精神追求終極地位的馬克思主義,于近百年前便融入且作為中華文化思想的時代牽引,正確地指導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發展。
1 中華文化之佛學文化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達多所悟到的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2014年3月27日,巴黎)習近平主席訪問位于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并發表有關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演講。在演講中,習主席主要論述了3個問題。第一,戰爭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務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衛和平之屏障。第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第三,以文化人,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主席的訪問與演講,創造了多個第一:首先,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其二,中國國家元首在世界舞臺上第一次以文明發展為主題發表公開演講;其三,中國國家領導人前所未有地全面論述了佛教中國化的歷程與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稱之為“歷史性訪問”。
佛教產生于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游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這兩段有關佛教中國化的教科書式的精確敘述,是源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講話。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習主席多次提到佛教也有著深厚的現實背景。近代以來,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沖擊。今天,儒家文化的制度性傳承仍然沒有建立,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其現狀與人們的期待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儒釋道三教當中,佛教的發展相對較好,逐漸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最重要載體。而新世紀以來的中國佛教,也日益建立起這一文化自覺,主動投身于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歷史洪流之中。
當下中國,很多人因為學佛而墮入迷信者不少,這不僅僅是指那些學佛的人,也包括哪些度入空門的出家眾。在學佛與佛教二者之間,搞不清他們的關系,往往混為一談。造成這種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沒有認真去讀釋迦牟尼留下的經典,如果真能靜下心來讀讀比如《金剛經》、《楞嚴經》、《無量壽經》等不可思議經典,什么都弄明白了。(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經、律、論,十二部即佛說經分為十二類,亦稱十二分教,即長行、重頌、孤起、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授記。)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其最精深的地方莫過于倡導一個和諧世界,而這個和諧世界是建立在人人平等,人人有住房有飯吃有衣穿上,而所說的無神論,只不過是告訴大眾要想實現這個理想,不要想有什么救世主,不要把美好的向往寄托在等靠要上,要通過艱辛的努力去創造,去奮斗。而這些內容,釋迦牟尼佛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他明確的告訴眾生,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改造命運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修行,佛不說一法,也不度一人,若說有佛法,都是虛妄,也是在謗佛。
由此可知,作為共產黨人,跟著釋迦牟尼學為人、處事、為百姓謀福利,有何不可?聽釋迦牟尼的話,做一個不貪、不瞋、不癡、不慢的人有何不好?不能因為聽了釋迦牟尼的話,自己就變成了佛教徒,就以為自己違背了一個共產黨人的信仰,變成了有神論者。這其實是對馬克思無神論的曲解,也是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標簽化,這就是非左即右的真迷信,也是愚癡的真表現。
2 佛學文化之佛教
佛學即佛法之學。自其探討方向而言,通常側重于思想體系、源流、發展之闡述等;自其內容范圍而言,除佛陀所宣說之教法外,亦包括其以后之弟子、后世宗師、歷代學者,以佛陀之教法為依據,加以解說、抉擇、闡論之佛教各種宗要學說。又若就教法內容之類別而言,佛學統括理論與實踐二方面,包攝教、理、行、證四法。至于現代所稱之佛學,則是為將佛法流行人間,化度新學根器眾生,或為因應時代學術潮流,而強調以新方法加以整理,并作有條理、有系統之說明,而使之學術化者。
佛陀將教法授予弟子,弟子們輾轉傳至后世,所結集之經、律、論三藏內容,不外剖釋宇宙現象、人生真相,示導如何解脫以達究竟安樂之法門。故佛學所探討之主題,系以人生解脫為中心,兼論及宇宙的講解二大部分。
學習(和研究)佛學,當然就要講到佛教,因為佛學是佛教的經典,講佛學就是講佛教的學說。但是佛教和佛學的概念還有一定的區別。佛教是一種宗教,除了有其完整的教義之外,還有一整套制度、儀式、信仰。而佛學則專指佛教典籍中所包含的學說,是佛教各種流派所遺存下來的學術著作和學術理論,內容大多是探討宇宙、人生、社會的一些根本問題,涉及哲學、科學、宗教學、思維學(心理學)、語言學、藝術學諸多學術領域。我國的佛學博大精深,典籍汗牛充棟,其理論深邃幽微,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學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份。
3 佛教之凈土宗
凈土宗思想宗旨,是以“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為目的的宗派。因以稱念佛名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著彌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極樂凈土,所以又稱為念佛宗。中國凈土宗從廬山慧遠大師倡導凈土思想,歷經北魏曇鸞、唐朝道綽、慈愍等大師的大力推弘,隨著時代的遷移,愈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響中國佛教民間信仰最為深遠的宗門。
比起生命時長,生命質量更重要,對于處于生命末期的醫療照護水平和方法更應該得到重視和提高。凈土宗在減少老年人痛苦,以相對的“善終”的方式,盡量減少痛苦地離開這個世界方面已經深入社會各個層面。這個沉痛的問題,是每個家庭早晚都要面臨的問題,因此希望社會關注,減少老人的痛苦。佛學符合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又降低對物質的完全依賴,還能傳揚傳統文化,教化社會,維護老年尊嚴。
4 佛教之安養
中國已經進入了老年化社會,未來的二十年當中將達到頂峰,社會需要承擔起對這些老年人的安置問題,國家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養老事業當中去,很多地方建造了許多老年公寓和各種養老的服務中心。
老年人群體當中信佛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尤其以修學凈土宗的居多,修學凈土宗的就講究臨終一念。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臨終之時沒有好的因緣,障道因緣現前,迷惑顛倒就很難往生西方凈土了。如果有可以提供養老、修行與臨終助念關懷為一體的佛教安養院,對于凈土同修來說是多么殊勝的一件事!正因為如此,彌陀佛教安養院應運而生,成就廣大同修的往生大愿。心理決定生理,人的心態決定身態,真正的健康要靠自己的覺知。培養正確的認知,只有養心、養性的文化養生才能達成健康的效果,“文化養生”才是健康體魄的守護神。佛學安養完全具備這樣的完整體系,實踐證明在當代養老方面再次復現社會價值。
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卻伴隨著人民很多焦慮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到了一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時代,而這個不均簡而言之就是“養小送老”的問題。佛教參與養老古已有之,歷史上,佛教參與養老服務事業由來已久,從梁武帝設孤獨園以恤孤幼,到武則天設立“悲田養病坊”以收容貧苦殘疾無所依靠之人,再到宋明時期的“福田院”、“居養院”,直到當代的“人間佛教”思想下的寺院安養院等,皆以“慈悲濟世”為依止,奉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切實幫助社會共同解決養老敬老助老問題。
佛教養老更多提供的是精神關懷以及臨終生命關懷,這在機構養老是很難做到的,而佛教辦養老本身就是一個接續傳承。佛教要結合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發揮好佛教慈悲濟世的優良傳統,著力為出家眾及其父母以及佛教居士解決好養老難題。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佛教養老必定能探索出一條適應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的佛教養老道路。
五臺山普壽寺清泰贍養園:養老院一部分有寺院學生的父母、師長,另外也有一些孤寡老人,不僅給予老人物質上的幫助,還運用佛法給予老人精神上的撫慰。
福建吉祥寺養老院:這座藏于深山的佛教寺廟因面向社會免費收住老人,目前已經生活著幾百名老人。這些老人來自各個地方,有些無人贍養,有些生活無法自理,養老院為他們提供了安身之所。
福鼎資國寺彌陀村安養院:資國寺致力于奉獻彌陀村的建設,是作為服務于社會的一項標志性工程。積極踐行人間佛教的精神,努力打造人間凈土。能夠容納社會老年居士、老年出家師父和出家師父的父母可達1100多人(床)。
5 養老之安養
隨著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生活質量需求和市場環境的成熟完善,將推動養老產業和養老服務機構的興起與發展,養老產業已經成為朝陽產業。
雙緣安養模式,被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幸福的養老院”,充分說明佛教界在助老養老和臨終關懷方面具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彰顯了佛教慈悲濟世、普度眾生的精神內核。當看到老人們在這里幸福安詳地生活,整個安養院充滿喜樂、光明、希望,沒有暮氣、死氣、怨氣,一片祥和、其樂融融。在雙緣安養院,老人就餐時吃的是津津有味、非常滿足,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這在其他養老院是看不到的。原來,讓老人如此幸福的原因是因為這里有法味和美味。每天念佛、聞法共修,生死大事已經解決,心情舒暢了,吃嘛嘛香。幾位電視媒體人贊不絕口。(CCTV發現之旅《筑夢中國》欄目組制片主任)黃炳鋒說,如果不實地采訪,我們很難想象這里的一切,老人們這樣幸福快樂!
渤海雙緣安養院:念佛養老,是這家安養院的特色,佛號聲聲,整個安養院一片喜樂光明。因為老人有了往生成佛的希望,所以沒有了對死亡、衰老的恐懼,沒有了焦慮、寂寞、怨氣、死氣、暮氣。是一座典型的醫養結合、信仰與養老結合的佛教養老院。
孝義雙緣安養院:制定了嚴格的發展章程與股權設計,以公益性為首要,保障雙緣安老模式不變質、不走樣,以助老人安度晚年、成佛往生為首要目的,讓老人、家屬、來奉獻的蓮友們(義工)徹底安心。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以及養老問題的日趨突出,選擇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人會不斷增加。佛學凈土宗以傳統的佛學思想為基礎,與中國傳統思想相結合,提倡善惡報應,因果相遁,業報輪回等說教,并以戒律、戒條作以規范,深入人心,滲透社會各個層面,對于社會道德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安養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層面的支撐。安養在助老養老和臨終關懷方面具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有利于緩解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巨大壓力。在全球化交融的關鍵節點,繼承和發展老齡安養事業,必將凸顯中華文化思想(包括佛學)在人類現實及未來發展中的引領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世界社會提供了一個具有階段性示范意義的人類思想完整體系。
醫護,養老,傳統教育,佛學修行結合,讓護工真心護理,老人心里安穩。一顆善良的心,和誰相伴都能長遠!因為懂體諒,懂包容,懂尊重。安養院真正在為國家分憂,為人民謀福,替社會行孝,為自己積德!佛學適合老年人!一旦具備了慈悲,就遠離了苦痛。一旦具備了智慧,就遠離了迷失。于是在生命傳承的脈絡中,人們的使命和愿景,將被這種能量所喚醒。生命的份量得到提升,并將擁有一個獨特的此生!
秋風送爽、炎暑頓消、碩果滿枝、田野金黃。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秋天階段(好像季節交替),開啟人生秋季,安養安頓了人生秋季,我們都會有自己的收獲。自我的收獲是無限的,愿我們做自我收獲里的踐行者。
生命是一場慈悲的盛宴、一場智慧的盛開!
安養的經濟價值(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市場有效供給不足,日趨成熟的消費者“嗷嗷待哺”,使這枚產業金幣閃閃發光,而金幣背后一面的挑戰是:中國養老政策碎片化,產品內容碎片化,特別是專業人才的匱乏,服務意識的薄弱,無法消融的中國消費者信任危機。
更好地結合老齡和安養“雙引擎”發展主體(各類市場主體)的作用,善于通過改革破除佛學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激活佛學蟄伏的發展潛能,適應中國超大規模經濟和市場新的比較優勢甚至絕對優勢正在形成的歷史使命。(合作聯系郵箱:starli100@aliyun.com)
參考文獻
【1】 楊軍,《全態系爭戰》,2019.4.
【2】 致良知書院,習近平:佛教將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重要載體,2019.
【3】 張文勛,《人類智慧之光——走進中國佛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