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3月,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概念,強調“要加快核心素養體系建設”。中考復習課時政與教材的有機結合,有助于促進學生關注時政,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也有助于提升復習效果,有效應對中考。
關鍵詞:時政與教材相結合;巧妙設問;復習課
一、 中考復習課時政與教材相結合,不僅是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也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將法治教育納入素質教育體系,創新青少年法治教育內容和形式,努力提高法治教育科學化、系統化,不斷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中考道法復習課時政與教材相結合,通過對時政熱點問題予以關注和解讀,既能夠有效引導和促進學生深入社會生活,關心國家大事,又能夠引導和促進學生關注身邊的小事,豐富情感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發自內心地尊崇法律、遵守法律、捍衛法律,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法治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少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關鍵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钡赖屡c法治教師,作為學生價值觀的引領者,務必明確責任和使命,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以時政熱點為依托,激發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民族自信心,勇于擔當,立志成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合格公民。
“互聯網+”時代為教學提供了便利,道德與法治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多樣化授課方式,將時政視頻資料、時政材料引進課堂,巧妙設問,這既有利于拓展和完善教學內容和途徑,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又能培養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家國情懷,以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二、 中考復習課時政與教材相結合不僅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也是適應中考的需要
時政與教材相結合不僅使道德與法治課充滿時代氣息和生命活力,而且充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有助于每個學生發揮特長和優勢。通過評論、分析、合作探究的過程,學生的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學科核心素養得以不斷提升。
例如:在上八年級上第十課?建設美好祖國“關心國家發展”這一框時,我播放視頻“厲害了我的國!了不起我的國!”,直觀、生動的視頻既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到偉大祖國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有效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同時通過巧妙設問——(1)視頻體現了我國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此外,我國還有哪些巨大成就?(2)祖國取得偉大成就是否意味著祖國的發展一帆風順?如果不是,請你說說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怎樣的困難?(3)面對發展中遇到的困難,我國采取了哪些舉措?(精準扶貧)……可見,時政與教材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改進課堂教學和復習的思路,構建探究性、合作性、活動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走進社會,讓社會生活融入課堂。引導學生關注時政、深入社會生活,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辯證思維、探究思維……有效提升復習效果。
把握時代脈搏,關注重大熱點,是道德與法治學科命題的活力之一。本年度內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焦點,作為時政熱點,歷來是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考命題選材的重要依據。中考試題有的直接以時政熱點素材為背景,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熱點問題的能力;有的作為題枝在題目中介入,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見將時政熱點引入道法中考復習課教學,是增強復習針對性、提高中考復習效果的有效策略,通識把握時政熱點是復習迎考的重要內容和內在要求。
根據《福建省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與考試指導意見》中的考試要求,教師要有靈活駕馭教材的能力,用縝密的思維準確把握教材的要求,以恰當的視角,科學地選擇和把握時政材料,為教學服務。因此,中考復習課時政與教材相結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注重選材,選材要符合導向性、全面性、針對性等特征。
選材是中考時政熱點問題復習的首要環節。時政的選擇必須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富有時代感,這既能讓中考復習課增添生活的元素和時代的色彩,又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在參與社會生活中培養學科素養。時政的選擇是否全面、典型直接關系到中考復習的方向性和實效性。年度內的重要時政熱點可謂包羅萬象、層出不窮,選取哪些時政素材才能使中考復習事半功倍呢?我認為熱點的選取應遵循三個原則:
(一)堅持全面性、廣泛性的原則
全面性、廣泛性即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發展進步的內容都要關注;重點搜集我國在各個領域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和民生問題的時政材料,做到既關注國家的發展和社會問題,也關注學生對國家發展和社會問題的認知。
(二)堅持正面為主,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原則
要對各個領域的時政素材進行必要的加工和改造,做到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真正挖掘出時政事件潛在的社會正能量及本身的內在價值,做到熱點事件與教材知識的有機結合。
(三)堅持時政為教材服務原則
教師應根據教材知識,有針對性的查找與相關知識點要求相吻合的時政材料,篩選整合,為教學服務。
其次,選擇設問角度創設試題是復習時政熱點的關鍵。
中考大多試題都是原創題,設問角度都比較新穎靈活,設問跨度也比較大。這要求我們在時政問題中考復習中,要努力做到“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我們要努力抓住時政事件的本質,仔細揣摩事件中潛藏的社會正能量,以及它與道德與法治教材相關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并在此基礎上,用心創設試題角度,實現創新與常規、事件與知識點的有機結合。創設試題角度要多方面思考、全方位準備,讓學生在解答分析中既收獲知識,又能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同時,設問要有明確的知識指向性,讓學生懂得應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哪個角度作答,此外,還要開拓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找出可能涉及和考查的教材知識點,幫助學生全方位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例如:在中考復習八年級第三單元“人民當家做主”內容時,我把“根本政治制度”和“國家權力機關”的內容整合起來復習。我引用了全國人大十三屆一次會議“習近平當選國家主席、國家軍委主席”的視頻、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重要議程——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的材料,并以此為背景,巧妙設計——(1)這兩則材料體現了我國哪一項政治制度?(2)結合材料談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哪些職權?(3)材料還體現了哪些教材知識點?(至少回答兩點)這樣,借助時政熱點,我把復習重點、考點巧妙地引出來,讓學生明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在整個國家機關體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等重要考點知識;同時通過強調,幫助學生區分了易混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些問題設問的指向性非常明確。這樣設問,既可以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閱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還可以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得以不斷提升。
第三,對時政熱點進行必要的問題設計和專題訓練。
對熱點進行必要的問題設計,思考可能命題的角度。縱觀中考命題,有純粹時事選擇題;引用時政材料為背景選擇題、材料分析題;時事點評題等題型。我們可以采用時政播報、時政分析、時政點評等模式將時政與教材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有效應對中考。
時事點評題是近年中考題型的重大突破,這種題型的特點是結合重大時政熱點進行點評,要求學生閱讀時事材料,提取關鍵信息,聯系所學教材知識對新聞材料進行分析,對相關事件進行客觀、全面公正地價值判斷和意義評估。為了有效應對中考,我們必須針對這種題型進行專題訓練。
首先,老師要明確這種題型的評分標準。時事點評題要求學生能從總與分的角度分別正確說明意義;緊扣問題,觀點正確;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語言準確。然后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思路。
其次,加強訓練,在訓練中掌握答題技巧。
例如:經濟日報2020年1月11日電(記者?吳秉澤)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11日通過國家驗收并正式運行。作為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其靈敏度為全球第二大望遠鏡的2.5倍以上。這是中國建造的射電望遠鏡第一次在主要性能指標上占據制高點。FAST將在未來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FAST工程建設實現多項自主創新,綜合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請對上述新聞事件進行點評。
分析引導:
首先,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暗谝淮握紦聘唿c”“利器”“實現多項自主創新”“國際領先水平”這些關鍵詞反映了我國的科技實力、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其次,組織答案。點即材料內容體現了什么或表明了什么,從“總”的角度說明意義;評是對得出的結論進行分析,即為什么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它意義何在?為什么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會提高?
根據這樣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歸納出下列答案點:“中國天眼”正式運行,表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評: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時代發展呼喚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系,創新成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進步。
總之,教師在中考復習課教學實踐中,應堅持“時政熱點——基礎知識——培養和提升能力”三位一體的復習思路,讓時政熱點走入課堂,展現學科時代性和增強學科生命力,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特色;注重基礎知識的進一步夯實與整合,努力培養學生自主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實現知識“點—線—面”的整合;堅持以培養和提升學生能力為主,尤其是培養學生應對中考的能力,從而真正達到復習教學的目標,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戴慧麗.政治認同: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價值追求[R].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01-10.
[2]李文橋.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探索:以社會責任為例[R].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08-20.
作者簡介:
彭翠英,福建省寧德市,霞浦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