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水 崔俊榮 劉曉輝 程豪華 趙偉

摘要:企業新型學徒制是我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制度的重大創新。文章對近年來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實施情況進行概覽,分析了不同地區背景下的四個企業新型學徒制成功實施案例,以期對企業新型學徒制在全國范圍的全面推行提供經驗參考與模式借鑒。
關鍵詞:企業新型學徒制;內涵與特征;案例分析;實施經驗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常態,產業結構向中高端邁進、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換的需求日益迫切,高素質大國工匠人才短缺成為制約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因素,系統地改革現有培訓模式、提升培訓效率勢在必行。為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社部在全國大力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探索,構建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制度與模式。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關于加強企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意見的通知》首次提出探索建立企業新型學徒制度的基本思路。2015—2017年,人社部在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啟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培養職工學徒近兩萬人。2018年以來,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已進入全面推行階段。人社部、財政部于2018年10月出臺《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努力形成政府激勵推動、企業加大投入、培訓機構積極參與、勞動者踴躍參加的職業技能培訓新格局”的戰略愿景,并提出“到2020年底,力爭培訓50萬以上企業新型學徒,2021年起,力爭年培訓學徒50萬人左右”的具體政策目標。筆者旨在梳理全國試點階段的實施經驗與特色,以期為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推行提供經驗參考。
一、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內涵、特征
(一)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內涵
《意見》指出,企業新型學徒制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原則,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以與企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技能崗位新招用和轉崗人員為培養對象,通過企校雙師聯合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的方式,在1~2年內將學徒培養成為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中高級技能人才。在資金投入方面,一方面,要求健全企業對學徒培訓的投入機制,學徒工資、導師帶徒津貼、院校培訓費用由企業支付;另一方面,完善財政補貼政策。人社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對開展學徒培訓的企業按規定給予職業培訓補貼,學徒每人每年補貼標準原則上不低于4000元。
(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特征分析
企業新型學徒制既是職業培訓制度的重大創新,也是一種企業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1]。在具體實施中,又可視為在政府政策引導與財政補貼大力支持下的、企校合作開展的技能人才培養項目。筆者對其特征分析如下。
1.管理特征
企業新型學徒的實施既涉及企業、院校、學徒、導師等多個相關利益群體,又涉及人才培養、人才評價、勞動雇傭等多個系統間的協調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管理特征體現在:在制度層面,國家需提供協調一致的法律及制度保障;在組織層面,企業與院校需共同建立完善雙元管理機制;在教育層面,企業需為學徒提供具有學習價值的崗位;在經濟層面,各參與主體需達成能夠滿足各方利益訴求的安排。
2.教學特征
第一,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本質是“基于工作的學習”。當今,全球范圍普遍認同的教育理念是:職業教育的任務是讓青年人學會工作,為其進入職場奠定基礎。企業新型學徒制正是為青年提供真實“工作情形和環境”,使他們能夠盡早地參加企業實踐,在真正的工作崗位上學習,即突出“工學結合一體化”,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
第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理論基礎是情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學習是認知主體在與外界環境的交互過程中完成的,主張讓學習者憑借自己的“合法”身份去參與到“實踐共同體”中,通過完成各種真實的工作活動來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能力水平,實現由初學者到專家的蛻變。企業新型學徒制正是通過一系列正式的制度性安排賦予學徒群體“合法”身份和“邊緣性參與”機會,并由學徒與導師等組成“實踐共同體”,從而為學習營造情境,為學徒成長鋪設橋梁。
二、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實施情況概覽
(一)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開展情況
2015年以來,我國人社部與財政部先后分兩批在22個省啟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全國參與試點企業共158家,培養新型學徒制企業職工近兩萬人,其中轉崗職工達3670人,涉及機械、化工、電氣、汽修、數控、焊接等近百個工種,探索了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經驗和育人模式[2]。
(二)各地試點工作經驗探索
截至目前,全國兩批試點工作已全部完成,各地試點單位紛紛總結經驗并將其發表為研究論文。本研究通過在中國知網檢索相關論文,將各地試點單位簡況及經驗匯總如表1所示。
(三)地方政府層面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路徑
人社部試點政策出臺以后,各省市人社部門和試點企業、技工院校上下聯動,積極謀劃,認真組織實施。以北京市為例,具體實施路徑如下:
第一,地方人社部門調研走訪企業與職業培訓機構,摸清全市情況;在此基礎上確定申報試點的企業、培訓機構、學徒的資格條件,出臺具體實施方案,建立培訓過程監管機制。
第二,企業與培訓機構共同開展學徒培養。企校簽訂合作協議,建立雙元工作機制,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組建雙導師隊伍,共同實施教學和崗位實訓。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北京市人社局引入科研團隊,開展試點實施效果評估;將企業新型學徒制作為重要課題在試點院校立項,邊試點、邊研究、邊總結。
第三,地方人社部門落實經費保障。試點階段,北京市確立了“先支后補、年度事后結算”原則,建立了從“資料備案→資金申請→材料審核→補貼公示→資金撥付”的閉環資金管理系統。
第四,總結試點經驗,修訂完善相關制度。在企業選擇、校企合作方式、課程資源建設、工學矛盾緩解、師資隊伍培養等多方面總結了成功經驗,并針對學徒年齡要求、職業資格鑒定、補貼標準及流程等方面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政策完善建議。
(四)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效益
通過縱覽各地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施情況及經驗介紹,本研究將企業新型學徒制模式的效益總結如下。
對企業而言,新型學徒制能夠針對急需崗位開展培訓,為轉型升級培養人才;能夠根據崗位需求為企業“量身定制”開發課程,增強培訓的針對性;能夠利用政策補貼開展培訓,降低企業培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業內部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新員工培訓機制,豐富了企業的培訓資源; 通過建設網絡學習平臺、開發電子學習資源、創建“一體化”實訓場地、開發校本教材等方式,為員工提供了在工作場所進行隨時隨地學習的條件,在企業中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對學徒而言,新型學徒制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縮短職業適應期,降低就業門檻;能夠幫助學徒掌握崗位技能,提升綜合職業能力;能夠幫助學徒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增強職業認同感;能夠提供彈性靈活、工學交替的學習方式。
對技工院校等培訓機構而言,新型學徒制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有助于院校增強服務企業意識和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實現技工院校內涵式發展。
對全社會而言,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具有“預就業”功能,為青年人提供在崗位上學習機會,及長期職業生涯發展通道,能夠緩解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就業結構性矛盾。
三、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技工院校供給側改革,實現“以企業為中心”辦學
1.實施背景
順義區是北京市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其支柱產業汽車制造業規模達千億級,帶動就業達數十萬人。首都功能定位調整后,該產業面臨向智能新能源領域轉型。為緩解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就業結構性矛盾,順義區人社局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引導以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為主的汽車制造企業與技工院校合作,開展在職職工短期培訓、彈性學制、新型學徒制等模式探索,使勞動者素質逐步適應企業發展需求,促進高質量就業。陳李翔指出,以企業為主體、院校為基礎,廣泛推動校企合作,是又好又快地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須堅持需求導向、校企協同、共享共贏、人本服務的原則[11]。為切實體現“以企業為中心”,順義區人社局高級技校上下同心,全力推動供給側改革,探索了“把握五個要素轉型”經驗,并最終提煉出政、企、校三位一體的圓規模式。
2.特色經驗
圓規模式是指在政府政策引導下,以企業為圓心,以企業技能需求為半徑,通過調整合作角度和緊密度,共同完成人才培育。為真正實現“以企業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圓規模式要求技工學校全面推行供給側改革,提升服務企業的綜合能力,可概況為“五個五”工作經驗[12]。
一是把握五個要素轉型,確立服務企業的基本思路。即培訓主體由學校單主體轉向校企雙主體、教學對象由學生轉向員工、培訓教材由單一教材轉向多元教材、教學主體由學校教師轉向校企雙師、教學場地由學校教室轉向企業“車間+教室”。二是建立五級對接模式,健全雙主體組織架構。即決策、日常指導、教學管理、教學實施、學徒管理五個層級實現企校人員逐一對接。三是實踐校企“五個共同”,強化企業主體參與機制。即共同設計培養方案、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共同配置教學資源、共同開發培訓課程、共同開展學徒培養。四是整合五位一體課程體系,構建服務企業的知識平臺。即整合學校學制課程、企業內訓課程、企業崗位實踐課程、遠程平臺學習資源、校企共同開發微課程。五是抓好五個關鍵環節,保障服務企業的效果效能。即企業調研抓需求、協議簽訂抓權責、師資建設抓層級、授課安排抓定制、評價監督抓質量。
(二)企業新型學徒制助力“精準扶貧”
1.實施背景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南疆,以山地丘陵性盆地為主,是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歷來是我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在“2020 年實現全部脫貧、全面脫貧”的國家戰略背景下,自治區人社廳、財政廳、扶貧辦共同推動技能扶貧。廣西機電技師學院主動調研自治區內適宜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的企業及崗位,以“兩后生”①為培養對象,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
2.特色經驗
一是通過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解決“兩后生”上學、學歷、就業三難,鞏固精準扶貧成效。在廣西扶貧政策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兩后生”可在技工院校學習一年,享受免學費和生活補貼政策,可考取初級工職業資格證書。但是一年的學習并不足以實現學生高質量就業和長遠的職業生涯發展。通過參加企業新型學徒制,“兩后生”可獲得更高層次的職業資格證書、技工院校畢業證,并獲得工作崗位,打破了“貧困—失學—低技能—貧困”的死循環。
二是通過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解決學?!罢猩y”和企業“招工難”雙重難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在廣西地區,焊工、裝配鉗工、數控車工等專業是企業急需緊缺專業,但應屆畢業生在選報專業時很少選擇這些專業,招生難與招工難并存。企業新型學徒制以招收“學徒工”的形式,通過高質量、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吸引“兩后生”參與,同時解決這兩個難題。
(三)由校企“雙制班”延伸至企業新型學徒制
1.實施背景
廣州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是我國制造業最為先進、企業創新活力最強、也是技工教育最為發達的地區。在國家層面未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之前,珠三角地區就已開始了校企“雙制班”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巨輪智能是一家以輪胎模具制造為主的大型制造業企業。出于對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企業主動聯系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根據生產崗位人才儲備需求,以招工的形式選拔了21名高中畢業生作為學徒,簽訂勞動合同,開展為期兩年培養。隨著學徒培養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企業對工學一體化教學模式和課程高度認可,又面向廠內現有在崗員工,分工種分批次成立15個“學徒班”,學徒達455人。新型學徒制的培養為企業在崗職工補齊了如“識圖、制圖”等專業基礎能力短板,直接提升了生產效率。
2.特色經驗
隨著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產業競爭的不斷升級,對于勞動者的技能要求也水漲船高,迫使企業與技工院校加強合作,借助學校的科研隊伍、場地、師資來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在本案例中,校企共同構建“學徒工廠”“產教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實訓平臺,按產教融合的原則開展“工學一體化”課程開發與教學。校企共同制定學徒培養課程的學習內容,將企業生產的項目資源合理地落實到課堂教學;校企共同開發培訓教材,將企業代表性生產項目融入教材;將行業企業的技術標準要求融入日常測試、考核題庫中,全方位確保學徒培養質量。
(四)企業辦學與異地教學背景下的新型學徒制
1.實施背景
在我國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中,由企業與自己興辦的技工院校合作實施新型學徒制的案例數量較多。以北京市為例,參與試點的五對合作單位中,有四對都屬于這種情況。在全國來看,企業興辦技工學校是我國技工教育較早出現的辦學形式。據統計,我國技工院??倲档?9%為企業辦學[13],因此,這種新型學徒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首鋼集團是一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的特大型企業。首鋼技師學院是首鋼集團所屬的職工培訓機構,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區。2016年,校企合作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鋼材軋制與表面處理專業共招收學徒118人,來自位于河北省的首鋼遷鋼公司和京唐公司下屬各生產企業,涉及9個工種[14]。一方面,企校之間距離較遠;另一方面,參加新型學徒制培訓的員工都是實行“班倒制”的生產一線工人,潛在的工學矛盾比較突出,這些難題在全國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然而,首鋼技師學院迎難而上,通過發揮遠程教學平臺優勢,并組織精兵強將的教師集中送教下廠,有效緩解工學矛盾,保障人才培養效果。
2.特色經驗
楊衛東在論文《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研究與實踐》中將首鋼企業新型學徒制的經驗提煉為幾個方面:一是全面深入地開展好前期調研,明確企業的訴求和培訓中可能面臨的具體困難,有的放矢地制定培訓方案;二是組織精兵強將的校企師資團隊,制定一系列規范化的教學文件,堅持“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教學理念,雙導師相互配合開展教學,使培訓內容與崗位需求真正對接;三是細致地編寫每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及作業,并以《課程學習指導與形成性考核》形式印刷成冊發給學徒,方便學徒學習;四是利用首鋼集團強大的遠程教學平臺開展網絡教學,平時利用QQ群、微信群、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開展過程服務,并將網絡學習難以解決的難點以面授形成送教下廠。
四、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的經驗、問題及改進措施
(一)實施經驗
第一,政、企、校各盡其職,組織機制運行良好。政府負責政策制定、資金補貼、過程監管、鑒定管理等。企業投入大量資源,積極發揮主體責任。院校充分發揮教學優勢,全力配合企業。
第二,企校高度融合協作,統籌推進項目實施。企校融合程度決定了項目實施質量。校企在合作之初都建立了雙元管理的組織架構,共建共享各類教學培訓資源、雙導師聯合帶徒。
第三,融合各類技能競賽,采取多渠道培養機制。鼓勵學徒參加職業技能大賽是促進學徒能力迅速提升的有效途徑。除技能競賽,還可以將技術革新、論文評比、演講比賽等活動納入培養過程。
第四,積極優化教學模式,著力緩解工學矛盾。學徒處于生產一線,工學矛盾突出。試點中很多單位采用“互聯網+培訓”的形式教學,以及按廠區編班,學徒就近學習,教師送教下廠的形式。
第五,把握學徒群體特征,細化教學實施方案。包括針對學徒特征量身定制人才培養方案,針對學徒需求量身定制授課時間、教材形式、教學形式。
(二)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
一是各主體參與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建議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和補貼政策,優化撥付流程,降低企業風險,調動企業積極性;引導企業完善內部技能人才評價與激勵機制,暢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調動導師與學徒的積極性;放寬對于學徒入學條件要求,鼓勵更多勞動者參與。
二是培養質量保障機制有待完善。建議完善監督考核工作機制,加大指導、監督、檢查力度;加快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明確考核要點與方法,引導促進學徒培養;加快職業資格鑒定政策改革,賦予企業、院校自主鑒定權。
三是產教融合程度有待進一步深化。建議加快推動技工院校專業調整,匹配產業發展需求;明確雙導師的任職資格條件,健全聘用、培訓、考核、激勵制度,搭建雙導師交流平臺,促進取長補短;結合企業需求,加強數字化課程資源、網絡學習平臺、企業實訓場地等軟硬件資源開發建設。
注釋:
①“兩后生”是指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中參加培訓當年 12 月31 日前 15 周歲以上、22 周歲以下,未婚,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含退學、輟學等)。
參考文獻:
[1]湯濤.企校合作 同心協力 全面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在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工作電視電話會上的講話[J].中國培訓,2019(5):4-7.
[2]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負責人就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工種答記者問[J].中國培訓,2019(1):8-9.
[3]曹鳳仙. 企校共育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改革的探索與心得——北京輕工技師學院試點經驗分享[J].中國培訓,2017(5):32-33.
[4]譚鈺怡.企業新型學徒制視域下“校企雙制 工學一體”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基于廣州工貿模具制造企業培訓項目的調查[J].中國培訓,2018(10):8-9.
[5]宋敏.企業新型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學員管理研究[J].職業,2018(9):46-48.
[6]林春.火電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特點及經驗[J].中國電力教育,2019(6):47-48.
[7]胥慶嘉.四川九洲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積極探索企業新型學徒制[J].四川勞動保障,2016(4):50.
[8]楊斐.“企校雙制、工學一體”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2019(5):50.
[9]田海峰,劉穎.淺談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實踐與探索——以內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工學校為例[J].職業,2017(31):37-39.
[10]袁樹喜.企校雙制,共育技能型人才[J].職業,2019(24):42-43.
[11]陳李翔.能力·課程·資格:從工作中來,到工作中去[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
[12]趙偉,崔俊榮,張利紅,等.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圓規模式”探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8(3):16-20.
[13]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 校企雙制 工學一體——校企合作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出版社,2018.
[14]楊衛東.新型學徒制試點項目研究與實踐[J].冶金管理,2017(9):44-49.
(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