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陽
在我國的農業種植中,小麥是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和農業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穩定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國一直都對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非常重視。但我國很多農民依然在使用傳統種植技術,導致小麥種植中依然還存在較為普遍的病蟲害問題,而且產量也一直難以有效提升。因此,為了有效提升小麥種植的產量和質量,促進我國小麥種植的進一步發展,非常有必要針對優質高產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分析。
一、 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
1、選種
選種是農業種植非常關鍵的一步,和產量有著直接關系。我國的小麥品種非常多,但不同品種小麥所適應的地區不同,因此在選種過程中一定要考慮本地的實際狀況,然后選擇更為適合的品種,這樣才能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進而為產量提供保障。另外在選種過程中也因考慮高產、病蟲害抗性等因素,這樣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才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
2、不斷創新種植模式
若想保證小麥能夠更加健康的生長,做好病蟲害防治是非常關鍵的,而在病蟲害防治中種植模式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不能在同一片土壤上反復種植小麥,否則會令土壤中水分以及養分失去平衡,而且病蟲害發生率還會因此提升。一般同一片土壤不能連續種植三年以上的小麥,可以三年為一個間隔,利用大豆、花生等替換小麥,這樣土壤水分和養分即可得到一定保證,為小麥生長打下良好基礎。最為有效的手段就是種植一茬之后換種其他農作物,以此令土壤各方面性能得到最大化保障,同時提升農業種植的豐富性。另外精量播種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種植模式,對產量的提升很有幫助,而且如果能夠在播種時結合溫度控制、播種深度控制等技術可以令產量最大化的提升。
3、營養管理
施肥是保證小麥生長過程中能夠獲得充足營養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通常在開始種植前都要以每畝地2000kg到3000kg的量施用腐熟肥,或者以每畝地50kg、10kg、10kg的量施用復合肥、磷肥以及鉀肥,以保證小麥前期生長的營養充足。完成初期的施肥工作后就要開始考慮追肥,追肥要以小麥的生長狀況為基礎,保證土壤中營養成分的合理。一般要按照返青期、拔節期、抽穗期等生長階段為基礎進行追肥,而且當小麥開始出苗以后,要觀察葉片是否出現了發黃、弱苗等跡象,然后再追加氮肥,以此為小麥的健康生長提供保障。
4、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也要以小麥不同的生長階段為基礎,這是因為小麥在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水量不同,因此這一點一定要提高注意,否則很有可能對產量造成嚴重影響。通常情況下,每公斤小麥所需的全部水量在1100kg左右,這其中會伴隨著35%左右的損耗,另外我國有些地區的降雨量比較多,因此在開始灌溉之前要了解當地的降水狀況,然后再根據不同生長階段進行水分管理。
二、 小麥種植的病蟲害防治
1、防治方法
在小麥種植中,病蟲害防治要從選種開始,要選擇對病蟲害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小麥品種,并且要保證所選擇的小麥品種不帶致病菌和蟲卵。開始種植之前要對種植小麥種子進行包衣以提升出苗率,同時要做好整地工作,可通過深耕破壞土壤中潛藏的蟲卵,進而為小麥出苗打下良好基礎。在小麥種植中發生率比較高的病蟲害主要有銹病、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麥蚜、麥蜘蛛、麥葉蜂等,對于一些病害可通過施用磷肥、鉀肥或者合理密植及使用化學方法來進行防治,而對于蟲害防治則可使用以下幾種方式:
首先是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一種對小麥品質以及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病蟲害防治技術,一般通過田間管理、布置誘蟲燈可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物理防治利用的是小麥病蟲害的基本特點,通過這些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從而保障小麥種植產量。另外在小麥的蟲害防治中還會利用雌蟲和雄蟲之間的信號傳遞,可模擬雌蟲信號來誘捕雄蟲,這種防治方式還可以令蟲害原本的發生規律被破壞掉,使各種害蟲無法順利繁殖。
其次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種綠色無污染的病蟲害防治手段,出了可以選擇抗性更高的品種以外,還可以在麥田中投放害蟲的天敵,比如針對蚜蟲可以投放蚜蟲蜂、七星瓢蟲等天敵進行滅殺,從而減輕病蟲害的影響。
最后是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一種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技術,隨著綠色種植理念的不斷深入,這項技術的應用率正在逐漸降低,其具體的方式就是使用一些化學藥劑來防治病蟲害,優勢是起效快、效果好,但會對生態環境以及小麥品質產生影響。因此,在應用化學防治手段之前必須要確定病蟲害的實際狀況,然后盡量控制化學藥劑的用量,以減輕對小麥品質的影響。
2、防治階段
小麥的生長階段不同其容易發生的病蟲害也不同,因此應針對不同生長階段制定更有針對性地防治方案,以提升病蟲害的防治效果。當小麥種植處在播種期時,最容易發生的病蟲害為紋枯病和吸漿蟲,此時可采取包衣或者處理種植土壤進行防治。除了這兩種方式,也可以使用濃度為25%的三唑酮乳油和一定量的水調配成融合,然后以每公頃的15kg的量進行噴灑。當小麥生長期最容易發生的蟲害為麥蜘蛛,可以使用噠螨靈和水調配成溶液,以達到防治目的。當小麥進入抽穗期以后,最容易發生白粉病、條銹病等病害,此時可以使用烯唑醇等進行防治。當進入灌漿期以后,最容易發生赤霉病必須用合理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最容易發生的蟲害為麥蚜蟲,可使用濃度為10%的氯氟氰菊酯乳油與一定量的水進行混合,可有效減輕麥蚜蟲的影響。
綜上所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是小麥種植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本文對此做了簡要分析,希望能夠為廣大農民朋友提供一些參考,進而提升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促進小麥種植的發展。
(作者單位:252028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侯營鎮農林水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