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壯
在遼寧省鐵嶺市鐵嶺縣,玉米、水稻生產一直受到氣候等因素影響,不同品種受到氣溫、降水、日照等情況生產結果不盡相同,本文通過對于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分析減產原因,找到合適本地生產的相應對策。
2019年是鐵嶺縣糧油作物多災多難的一年,歷經早春低溫干旱、三代粘蟲危害、低溫寡照、冰雹災危害“九九八十一磨難”。早春低溫干旱對玉米出苗造成一定影響。低溫寡照對水稻生長發育延遲,玉米遭受三代粘蟲影響近19萬畝(蟲口奪糧13萬畝)。立秋后,秋雨連綿加雹災,水蝕面積近萬畝。全縣科技人員在“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專項項目驅動下,下沉基層與種植者一道抗澇、戰寡照,上下協調精心料理,使2019年糧油作物達到6.878億公斤,比2018年增產10%(2018年產量5.15億公斤),其中:玉米77.45萬畝,單產685.1公斤;水稻23.5萬畝,單產610.2公斤。
2019年之所以取得近5年來最好的豐收,主要得益于2015年以來“黑土地保護項目”連續實施,在項目的驅動下,農民充分認識到保護土壤,構建健康土壤的重要性,深松、秸稈粉碎深翻(深混)還田技術得以推廣應用,土壤狀況初步得以恢復,土壤肥力得到較大提升,綜合抗性得以提高。通過配套可復制的“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技術示范普及,9年的基層農技推廣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使廣大種植者種地技術水平顯著提高。同時與現代化機械裝備使用率提高也是分不開的。
不利因素主要是氣象因素和抗旱、排澇渠系的破壞。從2019年4月-9月我縣氣象因子影響糧油作物生長來看:主要是4-9月份上旬氣候異常(光照減少216.21小時,唯獨5月份光照好),特別8月份異常氣候(超常規降水多276毫米,寡照103小時)導致玉米粒重下降,中東部玉米大小斑病嚴重;水稻稻瘟病重發、粒重降低,出米率下降。
糧油作物受其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玉米方面
1、玉米異常的2種表現
(1)粒重下降現象。
(2)東部玉米大小斑病較重、青枯病根腐不同程度發生。
2、粒重下降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
粒重下降的原因不是種子問題。主要原因7-8月份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雨水多田間濕度大、光照不足,光合產物少、充實度不足現象造成的。
7-8月份日照減少158.1個小時,降雨增加200毫米(得益于18年干旱),尤其8月10日以來近17天受臺風“利奇馬”影響,連續陰雨連綿。打破伏期降雨的規律(晝下白停)。
因為玉米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養分,玉米籽粒的有機物90%是靠葉片光合作用不斷地制造和輸送,剩余的10%是靠莖稈過去存儲的養分向籽粒輸送,由于光照不足,使玉米葉片的光合作用嚴重受阻,導致光合產物嚴重不足,加上強降水使土壤中水分大養分流失嚴重。玉米葉片和莖稈中的有機物就偏少,形成了有庫缺源的狀態,僅滿足了部分玉米生長發育的需求,從而造成了雖完成了授粉受精過程,由于光合產物不足也是造成玉米籽粒灌漿中有機物供應不足,導致粒重下降的原因。
3、玉米異常現象可以采取的對策
(1)實行玉米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改善土壤結構,增強玉米抗旱耐澇能力(因地進行),推廣寬窄行秋夏深松技術(從根上解決土壤蓄水問題)。
(1)科學施肥,按玉米的需肥規律,提倡應用夏深松帶最追肥方式,特別是追施氮鉀肥,因為鉀肥在澇濕的情況下對玉米有明顯的增產作用,科學地掌握追肥時間,避免苗期追肥過多。
二、水稻方面
1、水稻異常集中表現
水稻受低溫寡照異常氣象因素影響,光合有機物不足,導致水稻灌漿緩慢、粒重下降,出米率低。
水稻是短日照作物,日照縮短貌是對其生長發育有利,但有個前提,溫度必須夠,整個8月份溫度平均降低0.3度,有效積溫減少近10度。何況日照減少103小時。因為水稻齊穗后進入實質性生殖生長階段,水稻籽粒的有機物95%是靠葉片光合作用不斷地制造和輸送,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養分,可惜8月份陰天多達23天,沒有陽光眷顧,加之降雨增加200多毫米,水稻過長時間淹灌,根系活力下降,以根養葉、以葉促熟就成一句空話,導致水稻產量構成三要素穗數、穗粒數、粒重不協調。
2、水稻采取應對的對策
(1)推廣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核心內容是控肥、控苗、控病蟲。"三控"施肥技術通過控制無效分蘗、降低苗峰,改善群體結構,提高通風透光性,從而減少陰雨濕度大病蟲害的發生,達到高產穩產、節本增效、環境友好、增進稻米安全的新型施肥技術。
(2)增施有機肥、菌肥、硅肥。增加水稻本身抗性,降低氮肥使用量,減少氮肥損失和環境污染。
三、水稻玉米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狀況
全縣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0888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718臺。農機社會化服務有效覆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總量達到126家,擁有農機原值50萬元以上的52家,具備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能力的26家。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服務面積60.18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51%。
全程機械化技術路線清晰可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產模式我縣結合實際分別對水稻、玉米種植模式制定了相應的技術模式。
玉米其技術路線有一種:秋季機械化收獲與秸稈覆蓋還田→粉碎覆蓋、條帶覆蓋或高留茬→翌年春季機械化免耕平作播種、施肥、鎮壓→機械化噴施除草劑→玉米拔節前機械化深松追肥→機械化藥劑防治病蟲害→機械化收獲秸稈覆蓋還田。
水稻技術路線有一種:水稻大棚機械化育秧→機械化整地→機械化插秧→無人機飛防→機械化收獲
1、水稻機械化作業水平
2019年初全縣耕整地機715臺、水稻插秧機1015臺、水稻聯合收獲機233臺。水稻整體機械化率達85%。其中:播種機械化率75%,收獲機械化率達95%,防病蟲機械化率55%。
2、玉米機械化作業水平
2019年初全縣耕整地機1083臺、玉米播種機17835臺、玉米聯合收獲機3825臺。玉米整體機械化率達90%。其中:播種機械化率95%,收獲機械化率達90%,防病蟲機械化率20%。
(作者單位:112000遼寧省鐵嶺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