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丹萍
仔豬生產是養豬業生產的基礎,仔豬成活率低是養豬業的一大難題,嚴重制約了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目前從生產上來看,仔豬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死胎、凍死、壓死、仔豬腹瀉病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高仔豬成活率,應采取加強母豬飼養管理、做好仔豬護理工作、仔豬衛生防疫和免疫工作等措施。
一、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
1、合理飼喂妊娠母豬
應科學合理飼喂懷孕期母豬,不能使母豬營養過剩或者營養不良,母豬過胖的話會導致胎兒過大,容易造成難產和死胎,過瘦的話產出的仔豬體重過輕過于瘦弱而容易患病死亡。懷孕中期應保持中等偏低的營養水平,后期應及時提高營養水平及飼喂量,適當增加精料、多種維生素和脂肪,可使胎兒發育良好,提高初生重,增強體質。
2、提高母豬泌乳能力
懷孕母豬分娩前幾天應逐漸減料,分娩當天可只喂少量稀料,產后要適當增加青綠多汁飼料的喂量,同時蛋白質含量要充足,在母豬日糧中添加5-10%的脂肪,能顯著提高母豬的泌乳量。要注重母豬乳房衛生,每天用清水清洗乳房。另外,要注意母豬圈舍的衛生清潔,每天按時進行清掃,清理糞便,為母豬提供安靜的環境,促使母豬產乳量提高,乳汁質量好。
二、做好仔豬的管理工作
1、做好保溫工作
新出生的仔豬組織器官和機能處于未成熟狀態,皮膚薄、脂肪少,保暖能力差,在低溫環境下很容易出現凍僵甚至凍死的情況,所以在北方冬季產仔一定要做好仔豬的保溫工作,通常是在豬舍內設置火爐、暖氣進行增溫,也可以安裝紅外線保溫燈、暖床增溫。仔豬生長適宜的溫度環境為:出生后6h內為35℃,3日齡內為33℃,7日齡為30℃,8-15日齡為27℃。
2、防壓
母豬產仔后極度虛弱,如果此時不能將仔豬與母豬進行有效隔離的話,常會出現由于母豬起臥不注意將自主壓死或擠死的情況,。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需要在圈舍內安置產床或者設置護仔欄。
3、及時補料
仔豬生長很快,從產后7d開始可以全價料進行誘食,早補料的仔豬生長發育快,適應性強,斷奶時的應激較小,對于提高成活率具有重要意義。應購買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的仔豬顆粒飼料,同時可以配合一些促消化的制劑,如“促菌生”、“胃蛋白酶”等。
4、及時補鐵、硒等制劑
新生仔豬補鐵是一項十分重要而又容易被忘記的措施。仔豬生長快,對鐵元素的需求量大,而母豬在哺乳期間通過乳汁供給的鐵量往往是不足的,這就容易導致仔豬發生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的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生長緩慢、進食量小等,另外,患有缺鐵性貧血的仔豬相比于健康仔豬更容易患上肺炎、黃白痢疾等疾病,導致死亡的出現。所以在仔豬出生后3日齡和10日齡可以肌肉注射“血多素”、“右旋糖酐鐵”等補鐵劑。
另外,仔豬也容易出現缺硒的癥狀,可在仔豬出生后3-5d,肌肉注射亞硒酸鈉生理鹽水,預防缺硒的發生。
5、仔豬的免疫工作要做好
要想提高仔豬的成活率,就要及時做好仔豬的疫苗接種工作,在仔豬16-17日齡時接種水腫病疫苗,在21日齡進行豬瘟首免,51日齡進行豬瘟二免,60日齡注射豬丹毒疫苗及豬肺疫疫苗等。另外,為了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可以在仔豬3、7、21日齡時注射長效土霉素或者長效頭孢噻呋鈉等藥物進行預防。
6、做好仔豬腹瀉的治療工作
導致仔豬出現腹瀉的疾病主要是豬白痢、豬黃痢、輪狀病毒等,由于仔豬身體機能尚未健全,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不強,一旦發生腹瀉如不能及時得到醫治的話,很容易出現死亡,所以在生產中一旦發現仔豬出現腹瀉需要馬上進行藥劑治療。對于由大腸桿菌引起的黃白痢,如果是10日齡內的仔豬可選用利福平透皮劑搽摸背部,如果是10日齡至斷奶仔豬的話,可肌肉注射2%鹽酸環丙沙星注射液進行治療,同時注意如果出現大量脫水的情況,需要及時口服補液鹽。如果是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目前沒有特效藥,需要做好仔豬死亡的準備。
7、實行早期斷奶技術,過好斷奶關
由于母豬乳汁營養在哺乳1個月后嚴重降低,而仔豬生長也進入快速期,取食量大幅增加,如果不早期進行斷奶將嚴重影響仔豬生長,而且由于營養不良易導致仔豬疾病的發生。仔豬1月齡是斷奶的最佳時期,在斷奶的過程中為了減少仔豬的應激反應,確保過渡完成,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仔豬斷奶要逐步過渡,采取逐步減少吃奶次數的方法進行,不可快速強行斷奶;二是飼料量的增加要逐步進行,斷奶后要逐步增加飼料喂量,不能喂太飽。三是飼料成分的改變要逐步進行,讓仔豬消化道有個適應過程,減少應激。
(作者單位:111000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