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珍 高雨 梁玉
“全域旅游+養老”模式是指在廣大農村地區,根據各個農村的自然和歷史特點因地制宜地發揮區域特色,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對農村的旅游資源、相關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政策法規、體制機制、文明素質等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優化提升,實現農村資源有機結合、社會共建共享、產業融合發展。通過“全域旅游”的開發方式,能夠加快農村地區醫療點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發掘農村的特色產業并為更多產業帶來發展契機,為農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能促進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以及傳統文化的保護。通過這種模式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是一種較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模式。
隨著我國鄉村旅游市場發展增速,鄉村旅游收入占全國旅游收入的比重,從2010年的26%增長到2015年的49%,2015年我國鄉村旅游總收入占全國GDP的8%,其中有59個鄉村的旅游總收入占當地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其中,一些鄉村體驗式活動已成為了城市居民短時間旅行的首選。直到2017年,我國農家樂總數約為300萬,各種主題民宿數量越來越多。可見,鄉村旅游有可觀的發展前景,為發展“全域旅游+養老”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契機。然而,傳統的鄉村旅游以單一的旅游觀光為主,缺乏體驗感、參與性與認同感,已經不能滿足許多游客對多樣性的要求。因此,打造休閑觀光、療養康體、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模式“全域旅游”模式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的出路之一。在此背景下,農村居家養老產業與旅游業的充分結合、互相促進、共享利益,是農村建設的必經之路。
全域旅游推動農村養老的路徑在于,首先,需要因地制宜,綜合考慮整合資源突出特色。資源特色和人文地理環境差異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條件。處于不同區位的鄉村,旅游開發條件差異大,要針對不同地區、地域特色和文化習俗,因地制宜進行資源整合。對此,需進行特色規劃以及產品創意規劃,通過資源整合展示原汁原味的鄉村。
其次,要以政府扶持為依托,引進民間資本。一方面,要以政府支持的政策為依托,尊重市場規律,對不符合標準的企業由市場自行淘汰,做好保障,避免因資金不足使民間資本封閉。另一方面,政府要強化監督及質量把控。由于逐利性可能導致質量服務的下降,養老作為一項福利性的事業,在一定程度上肯定資本盈利的需求,但更大程度上應當注意人民的福祉,平衡好農民的利益。例如萬科在沈陽試水養老產業在社區開班,老年食堂娛樂等,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養老壓力和負擔,引進民間資本進入農村會在農村采取市場化運營管理,更好的經營農業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創新旅游投融資體制,優化旅游目的地投資環境。可以通過成立旅游投資公司,打造政府性融資平臺主導或參與旅游項目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也可以建立旅游發展基金,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旅游及相關產業。對于養老旅游目的地重大基礎設施和環境保障進行投資,依靠民間資本的有序投入和充分競爭進行穩定發展。通過發揮養老旅游目的地核心吸引物的品牌效應,從傳統的養老旅游住宅起步,加強旅游綜合體街區度假村各類配套設施,最終實現養老地產開發基礎上的全域性養老旅游目的地的綜合開發和發展。
再次,要實現全域資源共享,全民投入參與。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同一個市、同一個省區的不同的旅游企業攜手共同謀發展。建立合作關系,進行信息共享,相互推薦客源,聯合推出旅游套餐等。除此之外,全面調動旅游從業者以及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業服務經營。在全域旅游發展與農村養老模式之間與適應中尋找最佳平衡點,形成特色經營,共同推進全域旅游與養老產業更好融合。
最后,要實現“全產業”鏈條帶動。旅游業關聯度高,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牽引作用。通過全產業融合打通工業、商業、手工業等產業。產業化發展即打造一種產業分工協作,共同協調發展的有序系統,通過產業融合,實現旅游產業跨區域、跨行業聯動發展,綜合縱向的一、二、三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集群,盤活區域經濟,吸引農民工返鄉創業、城市創客下鄉創業、游客來鄉旅游,進一步增強農村人氣,用全域旅游的成果反哺鄉村振興,走出一條全域旅游促進鄉村振興,促進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進而推動農村養老的進步發展。
本模式以滿足旅游者的合理需求為前提,以提供具有獨特地域性、獨特民族性、獨特個體特征的旅游產品為基礎目標,以創造游客倍感愉悅的環境為理想追求。目標在于搭建無數個個人自由發展的公共平臺,讓旅游地的原居民以及最基層的勞動者都有機會參與旅游地的各種社會生活,都有權利發揮自我的創造能力,都有責任傳承和創新其特定區域的民俗文化傳統。最重要的是通過農村全域旅游的發展,推進農村養老體系的完善,改善和提高農村老年人福祉,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提高農村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并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作者單位:050061河北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