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霞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公路工程中,路線設計是一項較為復雜、系統的工作,在設計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眾多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周圍環境、沿線設施等,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公路工程設計整體效果。為此,要把握好公路工程路線的設計相關要點,采取最科學的設計思路,以保證公路路線布設更合理、科學,提高公路建設整體水平。
(1)平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在公路工程路線設計中,在平面線形設計環節,兩個平曲線間直線長度需要控制好,設計過程中要保證該直線長度符合標準。現行標準指出,兩曲線間直線長度要大于路段設計速度的5倍,而兩個反曲線間直線長度則不能低于路段設計速度的3倍。如果平曲線相互通視,直線過短,容易使人產生錯覺,即將直線與平曲線錯看成反向彎道,影響正常的交通出行。同時,設計過程中也不能采取在同向曲線間插入短直線的做法,因為車輛從一個彎道進入另一個彎道,期間有一段直線行駛,而進入彎道要對方向盤反向扭轉,為此,控制好直線長度非常有必要。
(2)圓曲線。受離心作用影響,當車輛在圓曲線中行駛時,此時,有著較差的駕駛條件,如果曲線半徑設計的過小,容易誘發安全事故。為此,在設計線形時,如果在適宜的地形條件下,要適當將曲線半徑增加。山嶺重丘地帶,所采用的半徑要為極限半徑2~3倍;而在平原地帶,保持流暢的線形有利于將駕駛舒適度增強,也要適當將半徑增大。圓曲線的切線長度、半徑及轉角間要保持特定關系,即:

(1)坡長。為了避免車輛頻繁換擋,影響駕駛速度,縱坡設計要盡量均勻、平緩,長度要適當增加。采用最短坡長作為變坡點間距是最符合規范標準。最短坡長設計要符合相關標準,且要能對直坡段承載。同方向豎向曲線在設計時,也要保持適宜的直坡段長度,這樣才能避免產生斷背曲線。因凹形豎曲線容易被錯看成線形的一部分,直坡段整體看起來不夠平順。如果是過長的直坡段,則容易將其作為半徑較大的豎向曲線,三心復曲線通過與兩端連接而形成,可將不平順問題有效解決。反向的豎向曲線在設計過程中,其長度也要控制在標準內,一般不低于設計速度3s行程,直坡段適合增設在曲線中間段。
(2)變坡點與豎曲線。為了將行車動量變換減少,所有的變坡點都適宜設計成豎向曲線,從而滿足視距要求,也可保證汽車前燈的照射范圍足夠。通過合理組合豎曲線與平曲線,線形的平順度增加,從而將車輛駕駛舒適性增強。因車輛經過變坡點后重心會出現,此時,運動軌跡與拋物線類似,為此,豎曲線設計采取二次拋物線方式最為適宜。但因為拋物線曲率半徑變化不大,接近于圓曲線,所以在設計上可用曲率半徑表示豎曲線。對于豎曲線半徑,要保證離心力在標準內,一般要在車輛彈簧承受范圍內。
要從視覺上、需求上綜合考慮平面、縱面組合設計。要能相互對應上豎曲線與平曲線,平曲線要能夠包圍住豎曲線,這樣才是最適宜的平、縱曲線組合設計方法。如果平曲線過長且較為平緩,對應縱坡要更為流暢、平順,并適當增加曲線半徑,這是凹型豎曲線應當注意的設計要點。而對于凸型曲線來說,平、縱面組合設計的意義則不大,也不會帶來更好的駕駛體驗。對于凹型豎曲線,僅對線形要素考慮,能夠提升駕駛安全性,但是,線形美觀度不高。因為會影響路面排水,對于反向平曲線各個拐點來說不適宜在頂部、底部設置豎向曲線。并且將幾條豎曲線設置在較長的平曲線中,或者將幾條平曲線設置在長豎曲線中,這種組合方式是不合理的,因為視覺感會非常差,尤其是有較大坡差的地帶視覺扭曲感會更為強烈。為此,保持豎曲線與平曲線的均衡非常關鍵,即:

如果難以使平、豎曲線保持均衡,為使駕駛員可以看到3個以內的縱坡變化,則要控制好豎曲線在平曲線當中的數量,一般不能超出2個。豎曲線的半徑還要與平曲線保持協調一致,達到一種均衡狀態,這樣才能使立體線形更為合理、美觀。如果平曲線有著較大的半徑,就要對應延長豎曲線的半徑;平面曲線長度較大,就要適當延長豎曲線長度[2]。如果無法準確判斷平、縱曲線是否達到均衡狀態,可以使用一些檢驗方法,如透視圖,而最主要的是要依據相關規范進行設計。
公路工程線路設計中,保證每條道路都具備停車視距方面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設計原則。不管是雙車道還是單車道以及道路中是否設置了分隔帶,都要滿足停車視距方面的要求,保證具備科學、合理的停車視距。
如果公路分快車道與慢車道,或者是道路中間有標線并分道行駛車輛,雖然沒有對超車視距做特殊要求,但是,要具備停車視距的相關要求。在相關規范標準中,明確規定了二、三、四級公路行車視距要比停車視距高出2倍左右,并且要有其他路段滿足超車視距要求。這些規定出臺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公路中間沒有標線,加上非機動車對其產生一定干擾,造成車輛都集中到中央區域行駛,當有其他車輛超車時才返回原車道內行駛,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行駛安全隱患,將視距放寬非常有必要。為對設計合理性進行驗證,可借助三維模型影像,科學地判斷與分析路線空間組合設計效果。
在設計平面路線時,需要對路線規劃要求及施工要求準確把握,依據相關要求開展標準化設計;對公路工程周圍設施、人流量、出行需求等綜合分析,保證路線設計與附近設施相配套,與環境相統一,并且在高填方路段設計直線與緩彎過程中,線路要盡可能精簡,以保障車輛的通行安全;充分考慮橫縱斷面的設計需求,并將兩者結合起來分析,大半徑曲線可優先設計,然后,其他線形在各區段與之配合、協調。
公路工程路線設計中,路權分配的空間性能通過橫斷面設計體現出來,其與路線等級、功能間關系極為緊密,為此,對其總體設計思路優化非常有必要。比如,某市公路路線由主干路、次干路及快速路、各支路組成,按照等級對其進行劃分,則順序為快速路、主干次路,最后是各支路,劃分好公路等級后再制定合理的設計方案。設計高密度區域時,要對該區域的公交路線、自行車道、人行道等綜合考慮,要確保各個功能道路通行無阻。
公路路線的起伏狀況通過縱斷面設計可直觀反映出來。需要結合公路路線規劃相關要求進行設計,并事先開展詳細勘察,了解公路路線等級、使用性質等,并全面收集附近地質環境、水文環境、基礎設施等相關信息。依據這些勘察信息擬定出設計方案,保證設計具備科學性。在具體設計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原則:(1)縱坡的設計必須要平順,以保證正常通車,并要事先參考相關規范標準,保證設計符合相關規定要求;(2)對水文地質狀況詳細考慮,如果路線所處區域有較高水位,為避免積水,需要首先對路基加高,保證公路可以正常交付使用。此外,在路線設計中,要考慮到長遠效益,確保公路設計質量,做好整體規劃與協調,為提升公路建設整體質量奠定基礎。
公路工程受地形影響較大,如果設計過程中面臨復雜、特殊的地形條件,可以將縱坡適當增加,但不能超過1%,如果一些路段非機動車通行量較大,則要使坡度變緩。一般來說,山嶺重丘地區坡度在4%~5%范圍,平原地區坡度控制在2%~3%范圍內。此外,還要關注最小坡長的設計,要確保滿足車輛行駛的平順度需求,同時,還要兼具美觀度。控制好最大坡長,即汽車爬坡行駛過程中速度變慢,但是,仍能保持最低時速下可行駛的距離,公路如果等級高,要確保各種車輛行駛不相互干擾,而公路等級較低,則要避免速度下降造成爬坡無力。
總之,公路工程路線設計直接關系到公路建設的整體質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路后期使用效果。為此,在公路工程路線設計上,要把控要設計要點,繼續優化設計思路、方式等,始終將相關標準作為依據,全面獲取并分析相關數據,確保順利完成優質、科學的路線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