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奎,楊寧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前門地區調研中強調:“要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代表著北京傳統居住形態,作為城市肌理基本組構單元,是老北京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和具有“第二城墻”象征意義的精神寄托。但作為舊城歷史文化街區重要組成部分綠化卻往往被忽視,綠化評價體系、綠化規劃建設仍缺乏有效方法和途徑。
北京舊城范圍內,歷史文化街區共計33片,總面積約20.6km2,約占舊城面積的33%。位于舊城歷史文化街區內有傳統格局的胡同430條(20世紀30年代北京有胡同3 000多條,1 990年還有2 200多條,現有傳統胡同1 308條);掛牌保護院落共有658座【1】。現在北京舊城是在明清北京城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基本保留了傳統格局,但景觀風貌、綠化始終是在動態變化之中。
北京舊城綠化現狀可總結為以下幾個特點:(1)傳統綠化格局及風貌基本得以維系。以皇城核心為主的古代皇家建筑群,在保護建筑及格局的同時,園林綠化得到了同步保護。(2)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相對舊城平均水平較低。至2018年止,雖然政府加大了綠地建設,但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始終與舊城平均水平保持著大約10%的差距【2】。(3)喬木種植比例大。通過對北京舊城33片歷史文化街區實地考察和測算,歷史文化街區綠化覆蓋率雖然不高,但喬木所占比例高達65.20%,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風貌、生態效益可以說很大一部分是由高大喬木所支撐(見表1)。(4)“人”“綠”矛盾凸顯。歷史文化街區內建筑高密度、低強度,使得現代城市綠化難以有大規模建設提升,極度缺少城市公共綠地以及居民活動空間。同時,隨著城市發展,人口急劇膨脹,舊城人口密度近2.5萬人/km2,居民對于綠化景觀、生態環境、生活品質有著美好且迫切的需要。(5)缺乏合理綠地評價體系,對下層次管理建設指導性不強。目前現行綠地指標體系,主要依托城市規劃標內容,以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等作為評價指標。但實際上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街區最大區別就在于空間尺度,城市規劃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以大區域、大尺度空間、大人口數量為基礎統計、測算出的評價內容和數據,對于歷史文化街區按公頃計算的微尺度空間這些數據并不適用。

表1 實地調研范圍內喬灌草配置表
按照CTJ/T 85—2017《城市綠地分類標準》來看,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綠地類型主要為“公園綠地(G1)”以及“附屬綠地(G4)”2大類型【3】。綠地分類主要反映綠地的實際情況以及綠地與城市其他各類用地之間的層次關系,滿足綠地的規劃合計、建設管理和用地統計的工作需要。主要目標是構建科學的綠地體系,補充完善城市功能體系,滿足生態、游憩、景觀、文化、防災的需要;不同的綠地性質在建設規模、配置設施、服務范圍等方面都有專門的要求。但是,由于舊城歷史文化街區延續了明清時期北京城格局,以胡同和四合院為基本單元,歷史建筑過于密集且不能拆除,無論是那種性質類型的綠地數量上都極為緊缺,難以成塊新增、科學布局,系統化的綠地建設更新在舊城難以實現,城市綠地功能存在一定的缺失。現行綠地定性考核在舊城歷史文化街區意義不大,也難以切實地指導舊城歷史文化街區綠地建設。
城市園林綠化主要以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以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作為量化指標,在相關城市綠化、生態環境的評價中,這3個指標均作為重要的評價指標。定量評價以規定性指標形式闡明綠地率以及綠化覆蓋率的實際缺口,指導綠化建設以滿足相應的指標;但是,此評價仍停留在數字形式,對于生態、宜居、風貌、文化傳承等內容卻未有過多的引導性指標。針對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增加綠地數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運用一定手段,則可以增加一定綠化覆蓋率。
園林植物是園林綠地生態效益的“生產者”,而園林植物發揮生態效益的重要器官是植物的葉片,因此,準確測量園林植物的功能葉片總量——即園林植物的綠量【4】,是合理測定和評價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基礎。
不同種類植物的綠量和生態功能效率存在很大的差異。如由于綠地種植結構的不同,參考資料顯示,北京城近郊8個區的居住區綠地中,平均每1hm2綠地的年滯塵量的變動值從0.79~1.68t不等;每1hm2綠地日吸收二氧化碳量,豐臺區(2.01t)是東城區(0.77t)的3倍;同樣,覆蓋完全的一片草地同相同面積的喬灌草復層結構群落相比,雖然綠化覆蓋率相等,但生態效益值相差很大。所以,仍舊沿用綠地面積或綠化覆蓋率來推算城市綠化的生態效益,則會出現很大的誤差。
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的綠化覆蓋率雖然不高,但喬木所占比例高達65.2%,引入綠量的概念可以作為評價北京舊城歷史文化街區園林綠化水平的指標和生態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可以把生態功能、管理考核、建設標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此外,在空間極端局促情況下,也難以磨滅老北京人的四合院情懷,院子的犄角旮旯、房前屋后擺放了大量的盆栽植物,葫蘆架、絲瓜架等隨處可見,仍舊傳承著老北京的風韻、風情。在指標考核上,這一類型的綠化沒有被納入到指標體系之中,但承載了大量的老北京人文歷史、鄉愁鄉情,是北京舊城重要的景觀和文化的載體。
綜上所述,北京歷史文化街區理想化的模式應是“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綠量”復核評價指標模式;涵蓋了生態、文化、宜居以及風貌等功能(見圖1)。

圖1 現狀照片
評價指標體系上,引入“雙評價綠化思路”。兼顧大、小尺度空間的指標管控,強化生態功能的考評以及環境承載力的考評,形成“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綠量”復核評價指標模式。
建設對策上,“騰退還綠、疏解建綠”,盡可能地增加綠地數量,北京市以小微綠地、口袋公園形式增加綠地的方法成效顯著;“見縫插綠”提高總體綠量水平;“加強公眾參與”,釋放居民的老北京情懷,在增加綠量、營造舒適的宜居環境的同時,再現老北京“天棚、魚缸、石榴樹”的生活情境;“科學選擇植物”,盡量選擇綠量大、抗性強、具有北京特點的鄉土樹種。
致謝:本文內容部分依托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相關課題研究。謹此一并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