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蓉
摘要:道格拉斯·C諾斯被譽為新制度經濟學派創始人,建立了包含“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在內的制度變遷理論。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國家理論,認為國家因具有暴力潛能而能提供博弈的基本規則,這些規則——制度是界定產權、降低交易費用、避免“搭便車”等行為的工具,也是推動西方世界興起的內在動因。諾斯掩蓋了暴力潛能的外部作用,把西方國家興起的動因歸結為文明的制度,以掩蓋資本主義國家對內剝削、對外武力擴張的血腥本質,陷入了制度決定論的泥潭。
關鍵詞:道格拉斯·諾斯;產權理論;制度變遷理論
中圖分類號:F093/09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3-0031-03
一、問題的提出
美國學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C諾斯(Douglass C.North,以下簡稱諾斯)是當代西方著名的經濟史學家、西方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創始人。其理論成就集大成于制度變遷理論,涵括了“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通過研究解決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交易成本、產權界定、“搭便車”等問題及國家追求租金最大化與社會產出最大化的矛盾,目的在于探討西方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因、經濟增長與社會制度(“正規約束”如規章和法律和“非正規約束”如習慣、行為準則、倫理規范等)變遷之間的關系、產權制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所有這些落腳點在于制度——產權的界定,正如諾斯自己所言:研究的基礎是制度理論,在于剖析激勵個人或集團奮斗的動因即產權。
《西方世界的興起》是諾斯早期的學術成果,是新經濟史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們了解西方世界尤其是中世紀以來歐洲世界的一部重要的歷史學(經濟史)著作。作者以經濟史學者身份,避開了傳統闡述歷史的方式也避開了傳統論述經濟史的方式,另辟蹊徑,從制度變遷的視角,運用國家理論、產權理論、交易理論、契約理論、公共產品理論及國家意識形態理論等論述了中世紀以來歐洲世界的發展和興起,實現了“經濟史和經濟理論的統一”。作者破除了人們認識西方世界興起的技術依賴理論,指出西方世界興起的內在原因在于“明晰的產權界定”。正如作者在全書的開篇中所指出的:“本書的中心論點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1]197
諾斯考察的視線從公元900年的中世紀開始,從土地、人口以及貿易的擴大一直到行會組織和民族國家的建立,到公元1700年為考察的下限;比較了法國、西班牙、荷蘭和英國的發展歷程,最后分析了英國擊敗各個對手成功建立“日不落”大英帝國的原因。近代英國工商業發展起步落后于歐洲的法國、西班牙等,但是在英國確立了產權制度之后,后來居上,迅速趕超。“到1700年英國已經大功告成,這樣到下個世紀初它已取代荷蘭而成為世界上最有效率、發展最快的國家。”[1]185
《西方世界的興起》自出版以來,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仰慕、褒揚之語不絕于耳。這本書應該放在諾斯全部思想理論的框架之下來審視,從公元900年到公元1700年的歷史變遷,用很短的篇幅論述,顯然會造成行文和思想上的跨度很大,大部分非經濟學專業的讀者也能對此書略知一二。該書中文本面世以來,受到讀者熱捧,有人信服制度變遷理論,忽略了對西方世界興起的真實原因的探索。國內關于對《西方世界的興起》的研究或述評本文不再贅述,至于西方世界興起根本原因至今仍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然而,對西方世界近代興起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原因,學術界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歧見跌出。”[2]
二、諾斯的國家理論
國家理論是諾斯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大基石之一,他曾說過:“理解制度結構的兩個主要基石是國家理論和產權理論。”[3]17諾斯的國家理論內含有暴力潛能(Violence Potential),而這個暴力潛能就是諾斯為國家提供產權制度所指定的基礎或前提,他解答了國家為什么能提供產權制度的原因,至于國家為什么要提供產權制度,以及提供哪些制度,這都要從諾斯的國家起源理論說起。
對于什么是國家以及國家如何產生的,一直以來就是眾說紛紜,關于國家起源的學說有“神創說”“權力意志說”“理想說”“契約說”“戰爭說”等。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沒有人能對這個問題做出科學的解答,“未必找得到第二個問題,會像國家問題那樣,被資產階級的科學家、哲學家、法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和政治家有意無意地弄得這樣混亂不堪。”[4]42只有到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國家及國家的產生才有了科學的解釋。諾斯在借鑒前人(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國家理論,他首先吸收國家契約理論和國家掠奪理論,然后批判了兩種理論的不足之處,“契約理論解釋締約的最初受益,而不是不同利益的選民后來使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掠奪理論則不考慮締約的最初收益,而專注于操縱國家的那些人如何榨取選民的租稅。”[3]56契約理論認為:公民是平等的,互相締結條約,讓渡權力,選出一個代表機構來維護共同的利益,國家是權力讓渡的結果。而掠奪理論認為:國家是代表某一個階級利益的,國家的目標就是滿足和維護階級利益。
諾斯并不認為兩個理論有沖突的地方,這是分配方式不同而已,一種是平均分配,一種是不平等分配。[3]56他在吸收兩種理論合理成分的基礎上指出:“排他性共有產權的建立擴大了專業化和勞動分工,并且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組織形式——國家——去界定、裁決和行使產權。”[3]71至此諾斯的國家概念已經出現,在諾斯看來,國家就是平等公民簽訂的互相合作的協議,同時國家也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利益,因此他認為:國家代表公民的利益,并盡可能創造更多的利益。諾斯吸取了契約理論的內容為其后來提出國家提供制度做了鋪墊,“國家提供的基本服務是博弈的基本規則。”[3]24同時他也吸取了掠奪理論的暴力性為其后來提出國家擴張做了鋪墊,并認為國家掠奪論為所有國民認可和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諾斯國家觀帶有強烈的掠奪性或剝削性,而且從諾斯本人對掠奪論的分析我們看出他的傾向性:“掠奪論忽略了簽約最初簽訂的得利而著眼于掌握國家控制權的人從選民中榨取租金。”[3]22
除了馬克思論述了資本主義擴張侵略的本性外,還有一些學者如霍布森、希法亭、盧森堡等也對資本主義的擴張侵略進行了論述。霍布森認為生產過剩和消費乏力的同時產生,是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的一個根本動因;希法亭則是從金融資本的角度出發,根據資本的逐利性,強調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會走向擴張。總之,這些學者都認為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是自我調整和自我挽救的一種手段和途徑。列寧在吸收馬克思以及上述幾位學者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帝國主義理論。正基于此,馬克思指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11]567從資本輸出、產能過剩、資本積累、金融資本等角度都論證了資本主義走向帝國主義的必然性。
五、結語
諾斯試圖用產權制度理論闡釋西方世界的興起開拓,既是對歷史事實的視而不見,也是對其他政治理論的置若罔聞,同時也陷入了制度決定論的泥潭。不可否認,制度、人力資源、自然稟賦必須在制度的框架下發揮作用;同樣離開了人,再好的制度和資源也是擺設。由于資產階級的本性是追逐剩余價值,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對外擴張的野心。“諾斯把西方世界的興起歸結于產權制度,給西方世界披上了溫順和謙遜的外衣。忽視了其中軍事、科技等剛性制度。”[12]這里也指出了西方興起的背后是民族國家的強大和軍事制度,產權制度并不是根本的原因。“近代以來西方國家的興起,是市場活力率先沖破政治權力的結果;并在地域上打破疆域的界限,不斷向世界擴張。”[4]韋森教授在其著作中通過對不同時期西方學者的著作進行深度分析,綜合了較為集中的觀點,包括古典經濟學者對西方世界的興起一般持“分工、市場深化與經濟增長”的觀點,緊隨其后的是桑巴特所認為的“奢侈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而馬克斯·韋伯則認為是新教倫理推動了西方的發展,當然熊彼特持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創新”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的內部突變,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因;從保羅·肯尼迪到沃勒斯坦則從天時地利的角度論述了西方世界的興起原因。總之,我們可以看出有關思想家、理論家在剖析西方世界的興起時指出了不同的原因,但除了馬克思主義學者外都回避了對外擴張征服掠奪這個赤裸裸的武力因素。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羅伯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M].厲一平,蔡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2]韋森.近代西方世界興起原因的再思考(上)——從斯密、黑格爾、馬克思、桑巴特、韋伯、熊彼特到諾斯、肯尼迪和華勒斯坦[J].河北學刊,2007(1).
[3](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
[4](蘇)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美)威廉·麥克尼爾.西方的興起(下)[M].郭方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
[10](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楊英.大型制度與西方世界的興起——諾斯理論的解釋虛弱與替代解釋的提出[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