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劉陽
摘要:反腐敗國際合作不僅是我國反腐敗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際社會的期望與共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懲治腐敗成效顯著,不斷提高國際追逃追贓能力,為全球腐敗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面對新時代我國反腐敗國際合作面臨的新變化與新挑戰,反腐敗國際合作需要立足于本國反腐敗實踐需求,對內一體推進追逃防逃追贓工作,對外不斷推動完善反腐敗司法執法合作網絡,形成反腐敗追逃追贓的強大合力,讓腐敗分子無論藏身何處,都難逃法律制裁和正義審判。
關鍵詞:反腐敗;國際合作;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D997.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20)03-0028-03
在全球腐敗治理的發展過程中,反腐敗國際合作已經成為打擊跨國職務違法犯罪的基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開展反腐敗國際合作,不斷加大國際追逃追贓力度,開啟了反腐敗國際合作的新篇章。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促進反腐敗國際合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把握反腐敗國際合作在新時代的發展脈絡,有助于拓寬下一階段我國反腐敗國際合作的研究進路,對實踐探索也將產生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我國反腐敗國際合作的時代背景
反腐敗國際合作是我國反腐敗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在反腐敗國際合作實踐中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與動態發展的時代背景不無關系。
(一)反腐敗斗爭進入鞏固和發展壓倒性勝利階段
中國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堅決打擊貪污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職務違法犯罪,加快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反腐敗斗爭已經進入鞏固和發展壓倒性勝利階段。一方面,反腐敗國際合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為奪取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在社會各個領域開展的反腐敗工作及取得的成果,不僅促進了權力的公開透明運行,維護了國家利益和法律尊嚴,同時也對外逃腐敗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懾,提升了我國在國際反腐敗領域的話語權,客觀上推進了反腐敗國際合作和追逃追贓工作。
(二)反腐敗國際合作提升到國家政治和外交的戰略高度
反腐敗國際合作作為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容,已經提升到了國際政治和外交的戰略高度。利用元首外交、高層推動等有利契機,我國持續深化在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等多邊平臺的國際合作,主動提出一系列反腐敗國際合作倡議,推動構建國際反腐新秩序,在反腐領域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三)反腐敗追逃追贓工作機制已經成型
2014年,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設立中央反腐敗協調小組國際追逃追贓工作辦公室,正式建立追逃追贓工作協調機制,集中分散的職能力量,統籌協調國內外資源,追逃追贓工作效率顯著提升,以“天網行動”為核心的系列專項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法律和社會效果。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啟動之后,反腐敗追逃追贓力量進一步整合優化,對追逃追贓工作的法治化、規范化、專業化要求不斷提高,以防逃管控機制、外逃信息統計報告制度、省級追逃追贓協調機制等工作機制為基礎的反腐敗追逃追贓工作機制已經成型。
二、我國反腐敗國際合作面臨的新變化與新挑戰
全球化進程致使國際人員與資金流動日益頻繁,客觀上為腐敗官員外逃和洗錢等跨國犯罪行為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外逃人員妄圖利用國家之間司法制度的差異與信息的不對稱性,窮盡政治及法律手段以逃避本國法律制裁,面對日趨隱蔽、復雜的腐敗問題,我國的反腐敗國際合作也面臨新的變量與挑戰。
(一)腐敗的“溢出”效應持續污染全球廉潔環境
腐敗的“溢出”效應是指某一國家的腐敗現象,會伴隨該國腐敗人員的外逃、非法資金外流和海外腐敗活動擴散等“溢出”到他國,造成更大范圍的社會危害[1]。當前,腐敗犯罪已經成為危害全球廉潔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毒瘤,每一次“溢出”都會對腐敗發生國和腐敗人員資金流入國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經濟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降低“溢出”效應范圍內政府的清廉程度,進而對各國控制、懲治洗錢及跨國腐敗等上游犯罪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民眾對懲治腐敗的時效性要求不斷提高
“遲來的正義非正義”,這句法律諺語在反腐敗領域同樣有其參考價值。首先,新媒體的發展促使媒體傳播出現了新聞受眾群體普泛化、傳播交互性與即時性提升、負面影響更易呈現幾何效應、輿情熱度波浪式反復拉升的新特點[2],導致民眾對反腐的時效性要求發生轉變,督促政府及時回應群眾懲治腐敗的要求,不斷提升腐敗治理能力。其次,腐敗問題的發生常與社會矛盾、經濟轉型、制度及法律漏洞相關聯,懲治腐敗的時效性,不僅與政府打擊腐敗的政治決心相關,也是檢驗國家執法能力水平、法治體系建設以及制度自我凈化完善能力的試金石。每一次個案的及時突破,都是對公平正義的彰顯,也是對種種質疑論調的有力回擊和對國家反腐體制機制整體能力的有效證明。
(三)反腐敗司法執法合作仍然面臨多重障礙
反腐敗國際合作雖然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基本原則,但在實踐中仍然面臨著諸多障礙。首先,不同國家對反腐敗國際合作的側重點明顯不同,這就進一步導致反腐敗司法執法合作需求的不對等性凸顯。部分國家強調利用反腐敗國際合作平臺擴大自身國際影響力,試圖主導反腐領域的國際規則,也有國家出于打擊本國腐敗犯罪的需要,強調反腐敗領域的務實合作和跨國追逃追贓執法網絡的設立。需求的差異很可能導致雙方產生分歧,影響反腐敗國際合作的質量和進度。其次,國際公約條文及國際協助手段缺乏強制力與約束力。如《聯合國反腐敗公約》雖就追逃追贓方面作出了相應規定,但缺乏保證實施的強制力,具體執行仍需要被請求方根據其國內法律作出決定。此外,國際刑警組織的紅色通緝令也對成員國沒有約束力,只是一種臨時性羈押措施,作用較為有限。[3]
三、我國反腐敗國際合作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
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制度優勢、治理效能和成果動能,破解未來可能面臨的現實障礙與困境,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我國反腐敗國際合作體制機制必將進一步發展、優化。
(一)以反腐敗國際合作為基石、以查辦追逃追贓案件為突破口,國際國內反腐戰線同頻共振
腐敗是一個全球化問題,僅從本國政治經濟利益與懲處犯罪的視角出發,不足以完全消滅蔓延世界各國并相互勾連的腐敗網絡,由此反腐敗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得以凸顯。具體到某一國家對外開展的執法合作,其最終目的也并非個案中外逃人員和外流款物的追回,更要通過與被請求合作方在司法、執法、外交等領域的溝通交流,進一步加深理解互信,以期在宏觀層面推動建立雙邊、多邊直至覆蓋全球的司法執法合作網絡,與打擊跨國職務犯罪、非法移民和洗錢犯罪的信息共享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調查取證難、協作配合難等問題,從源頭上杜絕腐敗犯罪“溢出”的可能性,這也是《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設立的初衷之一。
自成立以來,國家監察委員會已與聯合國以及多個國家執法或反腐敗機構簽訂了反腐敗合作諒解備忘錄,與美國、新西蘭等國建立了雙邊執法合作機制[4]。我國近年來的反腐決心與顯著成效有目共睹,有必要繼續履行大國責任,主動參與并推動反腐敗國際合作,增強被請求國開展合作的政治意愿與反腐敗職能機構間的了解互信,推動個案帶動機制建設、機制順暢個案合作的良性循環,不斷深化國家間執法司法合作機制建設,堵塞外逃人員資金外流的制度和法律漏洞,讓各國從理念到實踐均貫徹不做腐敗分子“避罪天堂”的基本原則。通過織密反腐敗執法國際合作網絡,為追逃追贓工作爭取最廣泛的國際支持,引領包括追逃追贓在內的反腐敗國際合作繼續朝著務實合作方向發展。
(二)將反腐敗國際合作納入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大格局,逐步完善有利于防逃追逃追贓的組織結構與工作機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堅持和完善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監督和制約,其中,“促進反腐敗國際合作”就是在監督體系大格局下的子系統,要充分認識反腐敗國際合作的戰略地位,根據實踐工作的需求,以問題導向為動力,構建更加科學化的組織結構與工作機制。
腐敗犯罪具有群體腐敗問題突出、社會危害性嚴重、違法犯罪方式隱蔽等共性[5],但與此同時,不同類型的腐敗犯罪也有其個性特征。相對于國內一般性的職務違法犯罪案件,追逃追贓案件具有顯著的案件周期長、涉外因素多、調查取證難度高、易受外國司法執法機構的支持配合影響等特點。換言之,反腐敗國際合作是一項綜合性、專業性極強的工作,這一點在追逃追贓工作中尤為明顯,因此更需要統一高效的統籌協調機制與多部門的有機聯動配合。中央追逃辦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主要包括加強防逃工作、開展追逃追贓專項行動、在省市兩級組建追逃追贓專門機構、完善追逃追贓法律法規等內容[6],扎實開展追逃防逃追贓工作,對外逃腐敗分子持續形成震懾。
作為構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體制機制的重要一環,反腐敗國際合作具有遏制腐敗蔓延、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監督、彰顯法律公正及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意義,對于約束公權力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應繼續深化標本兼治,以問題導向創新組織架構,優化追逃追贓工作統籌協調和部門間信息共享等體制機制,為開展反腐敗國際合作提供更高效的制度基礎。
(三)強化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依法開展反腐敗國際合作和追逃追贓工作的能力水平
為推進反腐敗追逃追贓工作法治化、規范化,我國不斷完善國內反腐敗法律體系,頒布《反洗錢法》《監察法》《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將國家監察委員會列為統籌協調反腐敗國際交流合作、組織反腐敗國際條約實施與開展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主管機關。同時對《刑法》《刑事訴訟法》進行修訂,建立違法所得沒收程序和缺席審判制度,體現了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打擊腐敗的原則和要求,為反腐敗國際合作提供重要法律保障。
需要強調的是,反腐敗國際合作的法治化原則,不僅要求主管機關遵守國內相關法律法規,還應在國際合作中遵守他國法律、雙邊條約、公約及國際慣例等文件規定,充分尊重被請求國的司法執法主權,這也是開展國際刑事司法協助及引渡等司法執法合作的基本要求。為進一步深化多邊雙邊國際合作,一方面可以細化反腐敗國際合作和追逃追贓的工作要求和規定,注重案件辦理的程序合法性和證據有效性,與國內司法進行有效銜接。另一方面在加強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為基礎開展合作的同時,推動與更多國家簽訂刑事司法協助條約、引渡條約及金融情報交換協議,為開展務實合作夯實法律基礎。此外,加強對聯合國毒罪辦、世界銀行、透明國際等國際組織涉及反腐敗的內部制度設計和要求,以及外國法律中有關非法移民管控、腐敗資產追繳及分享方面規定的相關研究,無疑也將為我國反腐敗國際合作提供法律視野的新思路。
(四)繼續加強國內外反腐敗宣傳力度,營造有利于反腐敗國際合作的輿論氛圍,占據道義制高點
宣傳是加深合作雙方理解互信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強外逃人員心理壓力和回國投案意愿的有效手段。我國反腐敗相關工作嚴格遵守國內法律規定,充分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確保每一個案都經得起歷史檢驗,應繼續充分利用媒體輿論的宣傳作用,整合內外宣傳力量,加大曝光和宣傳力度,以放大震懾效應,發動全社會參與,同時贏得國際社會的贊譽和支持。
將宣傳的價值最大化,需要進一步探索精細化的宣傳模式,如對外國司法執法機關利用國際會議、多雙邊場合、部門對口合作等平臺,積極宣傳我國反腐敗追逃追贓主張、司法制度和反腐敗相關法律,以及我國承擔反腐敗任務的機構職能,以推進反腐敗國際合作,不斷擴大反腐敗話語權,推動構建國際反腐新秩序;對外逃人員則側重宣傳國內反腐敗追逃追贓工作的高壓態勢、回國投案的相關政策和辦案的法律依據等;對國內民眾重點宣傳我追逃追贓的工作動態和成果,發動群眾及時反映涉及外逃的問題線索及案件關聯人的近期動向等信息,多方壓縮職務違法犯罪的空間。
四、結語
中國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與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密不可分。深化反腐敗國際合作,也是鞏固和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的明確要求。在加強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工作、扎實開展重點個案攻堅的同時,還需要在反腐敗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多頭并舉夯實反腐敗國際合作的基礎,筑牢國際懲貪反腐的堡壘,推動構建更加科學、公正的國際腐敗治理體系[7]。中國的積極姿態,必將在反腐敗領域贏得更多的合作伙伴,促使反腐敗國際合作持續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玉生,陸奕君.反腐敗國際合作的中國經驗及理路[J].青海社會科學,2018(4).
[2]王婉妮.網絡新媒體特點及其現狀分析[J].今傳媒,2014(12).
[3]彭新林.我國反腐敗國際追逃追贓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江西社會科學,2019(9).
[4]國家監委與聯合國簽署反腐敗合作諒解備忘錄[J].支部建設,2019(33).
[5]莫洪憲,王明星.論職務犯罪的特點、原因及其刑事對策[J].犯罪研究,2003(2).
[6]推動追逃追贓工作高質量發展鞏固發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勝利[J].中國紀檢監察,2019(13).
[7]臘翊凡.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不斷推動國際追逃追贓[J].中國紀檢監察,2018(3).